62%百強房企新增貨值不足百億,部分難以支撐未來銷售

2023-03-08     樂居網重慶

原標題:62%百強房企新增貨值不足百億,部分難以支撐未來銷售

  2022年,在市場持續低迷、企業資金承壓下,投資拿地進入新階段。除城投不斷在各地「托底」外,頭部的央企以及地方國企幾乎「全年無休」。

  對比2022年百強房企業績銷售榜與新增貨值榜,我們發現,百強銷售榜中62%新增貨值不足百億,結合截至2021年底的房企總土儲貨值來看,其中有部分企業土儲或將難以支撐未來幾年銷售。

  我們認為,儘管2023年至今,部分集中供地城市出現了一些民企的身影,但主要還是出於補倉需求,目前大多數企業資金緊缺的局面並未得到有效緩解,不排除未來會有部分房企告別百強排行。

  2022年全年,全國土地成交面積14.6億平方米,同比下降36%;成交金額4.6萬億,同比下降32%。成交建面降至近十年新低。

  其中百強房企拿地總金額額約為1.65萬億,同比腰斬。

  在市場持續低迷、企業資金承壓等因素影響下,百強房企投資力度大幅下滑,有近四成百強房企全年投資暫停。

  對比「2022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與「2022年中國房地產企業新增貨值排行榜」,我們發現,銷售百強房企中,62%百強房企新增貨值不足百億。

  結合「2021年中國房企總土儲貨值排行榜」來看,約20%百強房企總土儲貨值明顯較低,或將難以支撐未來幾年銷售。其中TOP50-100是重災區。

  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對「人、地、錢」的依賴度極高。土儲規模極大程度決定了未來的業績增量,土儲過少,有可能會導致沒有項目可賣,最終退出市場。

  具體來看,自2021年2月集中供地以來,除2021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保持較高熱度,從第二批次開始,熱度便迅速下降。2021年下半年以來,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地方城投公司「托底」開始成為土拍市場的主流。

  2022年是集中供地的第二個年份,除城投不斷在各地「托底」外,頭部的央企以及地方國企幾乎「全年無休」,成為了土地市場的主力軍。

  與此同時,集中供地以來,民企的表現可以說是「高位下落」。2021年集中供地第一輪出讓時,民企拿地積極、表現突出,總拿地金額超過5000億元,占比高達40%;而後市場環境突變,從2021年的第二輪開始,民企投資便開始大幅萎縮。到2022年末,民企投資也暫無好轉的跡象,占比大多都低於20%。

  過去兩年在土地市場拿地的規模民企屈指可數,僅有濱江、龍湖、偉星等在大本營區域進行納儲。

  如,杭州作為大量浙系房企重點布局區域,本土民企持續投資布局,是集中供地中民企投資相對最活躍的城市。

  2022年年底以來,市場利好政策不斷,集中土拍也迎來規則的優化。

  2023年2月自然資源部出台《關於進一步規範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優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其中最大的變化在於,在土地供應節奏上,不再要求「全年不得超過3次」,而是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布出讓公告」。

  2023年,隨著集中供地模式的優化,各地為了吸引房企參與投資紛紛加大了優質地塊的供應。從已公布供地計劃的部分城市來看,可謂是「誠意滿滿」。

  但從2023年已經拍過地的城市來看,目前分化依舊顯著,儘管有民企參與,仍是個例。城投依然疲於托底、民企現金流壓力仍未緩解。

  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是行業進入新發展階段,不再強調高周轉、高槓桿和規模擴張,尤其是目前「求生存」階段,第一要務仍是促銷售、回穩現金流以及保交樓;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資金緊缺的局面並未得到有效緩解,面對優質地塊仍是「有心無力」。

  我們認為,部分去年沒有或少量拿地的民企,出於補倉需求會積極參與到接下來的土拍市場之中,但當前民企投資不具備全面復甦的基礎,大部分爆雷的房企已經喪失了融資、拿地的功能。

  綜合而言,儘管2023年在已經集中供地的城市中出現了一些民企的身影,如新城、建業等,但目前來看仍是個例,除了受到三支箭利好的部分民企尚有餘力能夠在市場中拿地補貨外,多數已爆雷、躺平企業仍「難以翻身」。

  未來國央企仍是主力,相較之下,城投無論是開工能力還是開工意願都相對較低,連續兩年拿地之後托底壓力巨大。

  我們認為,當前民企拿地處於弱恢復的過程中,短期投資預期持續謹慎,企業拿地應以「換倉提質」 為先。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7213f2db929cf369cca51524edf03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