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一墓誌,揭開上官婉兒被害的真相:原來李隆基殺她真不冤

2023-06-25     胡月芳

原標題:陝西出土一墓誌,揭開上官婉兒被害的真相:原來李隆基殺她真不冤

2013年九月,陝西省考古院對外宣布,發現了唐初才女、有「巾幗宰相」之稱的上官婉兒的墓葬。雖然年代久遠,墓葬損毀嚴重,但是在裡面出土了一塊墓誌,解開了上官婉兒最為真實的一面。

志文中對上官婉兒有著「千年萬歲,椒花頌聲」的高調盛讚,通篇都是對上官婉兒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學修養的讚揚。由此可見,上官婉兒作為歷史長河中一個傳奇女子,其智商、情商、品貌都是為後人所稱頌的。

於此同時,志文也間接地稱述了一個歷史疑案:上官婉兒的被殺並非是李隆基所說的「依附韋後,瀆亂宮闈,」而是別有隱情。

那麼上官婉兒這位美貌與智慧並存,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為何會捲入一場皇室的政治漩渦,從而不幸死於非命呢?

人們在扼腕嘆息之餘,也不禁好奇,一個如此風雅的女子怎麼會捲入宮廷政變?

身處宮廷紛爭,她又是如何縱橫捭闔,秤量天下的呢?

公元664年,上官婉兒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上官儀。上官儀為官清正廉潔,又博學多才,深受唐高宗的信任和賞識。

此時,李治體弱多病武則天擅弄專權,將王皇后和蕭淑妃迫害而死。此舉讓頗念舊情的唐高宗李治忍無可忍,私下和上官儀商議要起草廢除武后的詔書。

但是皇宮之中到處都是耳目,武則天很快知道了這件事。軟弱的李治無奈之下只好將上官儀父子供出,坦誠都是上官儀的主意。

武則天當即將上官儀父子給殺了,親屬沒入皇宮為奴。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跟隨母親鄭氏(上官儀兒媳)入宮成為奴婢。

地位的陡然變遷,加上深宮的孤苦,讓出身名門的鄭氏開始並不適應,經常鬱鬱寡歡。

但是,看到襁褓中的女兒,鄭氏又覺得自己必須振作起來,於是她不再哀怨,逐漸安之若素。

鄭氏曾經飽讀詩書,她不想讓女兒虛度光陰,於是就教上官婉兒讀書、識字。還把她送去了後宮的內文學館學習。

在母親細緻入微的呵護和教導下,幼小的上官婉兒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她才思敏捷、聰明伶俐,受到掖廷所有人的喜歡。

寒來暑往,轉眼間,14歲的上官婉兒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年的刻苦攻讀,培養了上官婉兒的高雅氣質。

她喜歡做詩,其詩作妙趣橫生、文采斐然,後宮的很多宮女都特意跑過來欣賞。

漸漸地,上官婉兒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不久,便被武則天召進了宮。武則天聽說她十分出眾,就想考考看。

於是,她命身邊的文官出題,只見上官婉兒淡定自若,不慌不忙、從容應試。當她的一首《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一氣呵成時,驚艷了在場的所有人。

武則天看這文章文采飛揚、妙語連珠,甚是驚喜,遂即免除奴婢身份,把上官婉兒拔擢為才人,讓她做了自己貼身的「秘書」。

這是上官婉兒一生的最重要轉折點,也是她正式進入宮廷的開端。

機遇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上官婉兒苦熬了幾度春秋,終於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時光。

但是當上官婉兒將這個好消息告訴母親時,誰料母親竟然一反常態,堅決反對。上官婉兒百思不得其解,執拗的要去宮中伺候武則天。母親無奈,只好說出實情。

我的祖父和父親都被武后殺了?

這個消息震驚了上官婉兒,她簡直不敢相信,以後要侍奉的武后竟然是自己的殺父仇人。

去還是不去?上官婉兒愁緒難解,痛苦萬分。

冷靜過後,上官婉兒覺得不能總是沉溺在過去的仇恨之中。畢竟武后巾幗不讓鬚眉,執掌乾坤讓萬千男兒折服,這讓上官婉兒崇拜萬分。

政治角逐成王敗寇原本就是封建朝堂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上官婉兒決定跟隨武后的步伐,站立在她左右。

最後母親鄭氏也理解了女兒,尊重女兒的選擇,她也不想讓女兒一輩子待在宮中埋沒青春,同時她也奢望著由女兒來重振上官家族的聲望。

來到中樞的上官婉兒為人處事大方得體,雖然得到武則天的恩寵,卻從不恃寵而驕,宮內的人都很喜歡她,連太平公主也對她刮目相看。

一次,在太平公主組織的家宴上,上官婉兒遇到了太子李賢。

一個貌美如花、一個風流倜儻,從此上官婉兒便心無旁騖,對李賢漸生情愫。

李賢深知上官婉兒的心思,可上官婉兒是母后的人,他不敢和她走得太近,只能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其實李賢繼任太子後做事很是勤勉認真,但令他煩悶的是,母后對自己的努力竟然視而不見。

後來他終於明白了,是武則天不想放權,母后想圖謀李唐江山,做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帝。於是為了明哲保身,李賢故做頹廢狀,謹小慎微。

可是到最後,他卻由當初的收斂鋒芒變成了真正的自暴自棄。

上官婉兒看了於心不忍,常常勸諫他要振作起來,但無濟於事。

封建皇權向來都是能上不能下,退後一步將面臨著萬丈深淵。隨著武則天權勢日盛,她開始將目光轉向自己的兒子。

武則天懷疑太子殺死了自己的親信,便想廢掉李賢,於是開始留心搜集不利於李賢的證據。

而李賢呢,居然怕母后加害他,而在宮中私藏了一些兵器。

武則天知道後勃然大怒,為了考驗心腹上官上官婉兒是否忠心,就命她到東宮搜集太子謀反的證據。

來到東宮後,上官婉兒看著心上人自甘墮落,傷心欲絕,本來想從中勸和,但固執的李賢對她的說辭嗤之以鼻。

一邊是心上人的性命,一邊是武則天的高壓政策,上官婉兒猶豫再三,冷靜下來權衡利弊後,決定把太子私藏兵器的事如實稟報。

上官婉兒如此忠誠,武則天大喜。然後立即派人搜查東宮,果然搜到了幾百領鎧甲。

太子李賢遂即被廢,貶為庶人,流放巴州。

李賢走後,上官婉兒仿佛一夜之間看透了許多事情,她看到了皇室的爾虞我詐和弱肉強食。心思縝密、果敢膽識的上官婉兒似乎懂得了生存之道:

要想不為紛爭所沾染,必須懂得察言觀色、審時度勢、曲意迎合、保持清醒。

683年,唐高宗李治溘然長逝。遺命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可李顯優柔寡斷、無勇無謀,武則天不放心讓他管理政事,便讓上官婉兒過去輔佐。

上官婉兒的到來,給李顯解決了不少難題。日久天長,李顯向上官婉兒拋出了愛的橄欖枝。

可此時的上官婉兒早已不再是那個青澀的少女,她已經知道自己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

於是,她一邊欣然和李顯保持接觸,一邊將朝中的事情事無巨細呈報給武則天。

不久,懦弱無能的李顯終在皇后韋氏的慫恿下惹出禍端,武則天便廢了李顯為廬陵王,另立相王李旦為皇帝。

690年9月,已經67歲的皇太后武則天「順應民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

至此,屬於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時代來臨了!

她當政期間,四海生平、百業興旺。喜不自勝的武則天對有輔佐之功的上官上官婉兒和武氏家族進行了大肆犒賞。

不久,她又把詔敕都讓上官婉兒起草,連百司奏表和軍國大事也多交由她參與。

但上官婉兒的重用讓很多人心懷妒忌,於是針對她的陰謀開始了。

一日武則天破獲謀反案,有人供出上官婉兒也參與其中。武則天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頓時怒不可言,親自下令將上官婉兒處以黥面之刑(古代酷刑,在臉上刺字,並且以墨染色)。

左右宮女都大驚失色,對如花似玉的婉兒,施展如此殘忍的刑法,日後她該如何自處?

上官婉兒卻沒有絲毫懼怕,而是斬釘截鐵地對武則天說:「陛下還記得,宴會前賊人準備謀反,奴婢三次阻攔陛下前往的事情嗎?」

武則天冷靜下來思考,的確是如此,如果不是上官婉兒三番五次地阻攔,自己前往的確凶多吉少!

這時候上官婉兒繼續說道:「那時候宴會上暗流攢動,陛下貿然前往必然中計。奴婢如果不佯裝和他們勾連,怎會得知這些消息?奴婢是表面上投靠他們,實則暗中保護陛下啊!」

武則天精於宮斗,心中已經相信了上官婉兒的話。但是行刑的話已經出口,不好挽回。武則天只好示意,讓行刑者輕輕在上官婉兒額頭刺了一下。

上官婉兒別出心裁,在額頭繡了一朵梅花,不僅遮掩了傷疤,還更添顏色。久而久之,宮女們紛紛效仿,用金銀箔製成梅花的樣子,貼到了面額上,於是「梅花妝」一時間在宮廷內流傳開來。

此後上官婉兒重新回到武則天身邊,她做事更加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過了兩年,武則天開始讓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

那個時期的上官婉兒,實際上行使了宰相一職,被譽為「巾幗宰相」其權力達到了巔峰。

但是上官婉兒心中卻深深地知道,雖然武則天大權在握,天下人心卻依舊思唐,因此她對李顯和李旦等皇子恭敬有加,為自己留下退路。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們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不久,唐中宗李顯登基,他傾慕上官婉兒的才華和容貌,將她封為昭容,依舊命她專掌起草詔令。

李顯很器重上官婉兒,於是上官婉兒便想趁著被寵幸的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她的詩作自成一體,號稱「上官體」引領一代文風,被許多文人雅士所喜愛。

同時上官婉兒還建議唐中宗李顯設立修文館,召集天下詩文才子賦詩唱和,由上官婉兒在評定詩作的高下。史載:「婉兒常勸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賜游宴,賦詩唱和。」

就在朝中君臣歌舞昇平的時候,暗地裡卻急流涌動,唐中宗的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開始上下弄權,一時間朝中上下每個人都惶恐不安。

安樂公主依仗父皇的寵愛大肆賣官鬻爵,同時還要李顯封自己為皇太女,企圖在李顯逝後登基為帝。

對於公主的行徑,上官婉兒分外看不慣。她先後四次對李顯納諫,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對此軟弱的李顯往往環顧左右而言他,悲憤之中的婉兒最終決定死諫,在太醫的搶救下才得以倖存。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初二,李顯突然駕崩,朝政大權全部落入韋氏和安樂公主手中。兩人都是權力欲極強的女人一直想仿照武則天,得此良機當即決定剷除異己控制朝堂。

出於對李顯父女的失望,此時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走的很近。在李顯去世後,兩人合計寫下遺詔,由韋皇后和李旦輔政藉此壓制韋皇后的野心。

然而韋皇后對此不屑一顧,她已經決定仿效武則天臨朝稱制,又怎甘心讓權他人?

太平公主轉而和臨淄王李隆基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了唐隆政變,突入宮中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

上官婉兒不明情況以為是太平公主入宮,她滿懷欣喜地帶領宮人迎接。卻迎頭碰見了李隆基,被李隆基下令斬于軍前。

太平公主聽聞之後,傷心不已,下令將上官婉兒厚葬,並且立碑紀念。

上官婉兒身在朝野三十年,一直處於唐朝政變最頻繁的時期。她能成為手握實權的「女宰相」,其遠見的卓識和非凡的才華著實令人欽佩。

雖然,她又因為玩弄權術而被歷史所詬病,成為至今都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其出眾的才華和果敢的膽識,足以成為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

而李隆基之所以殺害這位才女,固然有他自己所說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李隆基的心中,對久居深宮才華洋溢的上官婉兒忌憚不已。因為如果放過上官婉兒,讓她和太平公主聯合,日後李隆基的父皇李旦很有可能遭遇兩人強有力的狙擊,恐怕武則天的故事就會重演。

既然如此,精通權術的李隆基藉口上官婉兒依附韋後,先下手為強將其誅殺,除去太平公主的左膀右臂,為日後李旦(和他自己)的順利登基提前剷除敵人。

這也是墓誌中既稱讚她反對安樂公主,為李唐皇室的存亡不惜自盡的節操,而又對其的死因含糊其辭的真正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6d36db4b71188a6717413443342d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