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注卻有理?日本無印良品竟敗訴商標侵權案

2019-12-17   胡潤百富

12月1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布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母公司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敗訴,必須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並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元。

日本無印良品敗給北京無印良品

一直因為被「山寨」而困擾的日本百貨王牌企業無印良品日前被與自己有相同名稱的「北京無印良品」公司告上法庭,後者主張其使用同名商標構成侵權。12月1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布日本品牌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上海無印良品敗訴,並責令其必須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並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元。

1980年誕生於日本的「無印良品」隸屬於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其在全球均註冊有「無印良品」及「MUJI」商標。2005年,該品牌進駐國內,並在上海開設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無印良品開始在中國以每年30至50家店鋪的速度擴張,以其獨特的極簡設計風格、可靠而值得信賴的品質以及優秀的營銷策略等在日用百貨領域獨樹一幟,被中國消費者廣為熟知與喜愛。

事實上,本次無印良品商標之爭僅針對的是第24類商標,即布料床單類的商品,具體包括衣物、家紡、床上用品、毛巾、手帕等。即,除了以上品類的商品之外,良品計畫仍然可以在其他商品的品名中繼續使用「無印良品」商標,而僅有以上商品的商標使用權歸北京公司旗下的北京無印良品所有。

判決宣布之後,日本無印良品已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發布相關聲明,表示將會針對第24類商品的商品進行整改,將其名稱從「無印良品MUJI」改為「MUJI」,瀏覽發現,床單、毛巾等商品名稱中確實已經看不到無印良品字樣。

正牌之爭由來已久

為何消費者心中的「正牌」無印良品反而會敗訴,這家北京的無印良品公司又是什麼來頭?事實上,如此判決結果並非北京高院偏袒任何一方,良品計畫在商品侵權與被侵權的問題上也早就陷入糾紛已久。

2000年,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在第24類商品中註冊了「無印良品」商標,而後在2004年,這個商標被轉至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所有,也就是本次相關訴訟的原告方。之後北京棉田又在2011年授權其投資的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有限公司在中國獨家使用該有關商標。

另一方面,良品計畫在1999年向我國商標局申請註冊了「無印良品」商標,且僅指定在第16、20、21、35、41類商品或服務上,並未有此次訴訟中涉及的第24類商品;2005年,良品計畫的子公司無印良品正式進入中國,而一年前的2004年,無印良品這一商標已經為前文提到的北京無印良品公司所搶注並擁有,自然日本無印良品也無法再次註冊該商標在第24類商品上的使用。

儘管北京棉田在此事上占理,但於情卻充滿了惡意搶注甚至是山寨之嫌。在之前,其曾經發布聲明稱其商標的註冊與使用與日本無印良品完全沒有關聯,但顯而易見的是,棉田公司旗下的「無印工坊」實體店從裝修風格、裝潢顏色、產品擺放方式等多個方面都與日本無印良品極其相似,究竟是惡意搶注還是碰巧撞名,相信看客心中早有定論。

屢有發生的惡意搶注

此次良品計畫迫不得已放棄其在第24類商品上對於「無印良品」商標的使用權儘管並未對其產生實質性的巨大影響,但是北京無印良品商標存在的合理性無疑會給不了解具體情況的消費者帶來混淆,其令人不敢恭維的商品質量也會令不明就裡的消費者錯誤地責怪日本無印良品,這對其品牌形象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

此類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2010年,蘋果公司起訴深圳「唯冠」公司不履行「iPad」商標轉讓義務,經過兩年的訴訟拉鋸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定蘋果公司敗訴,需要支付6000萬美元以贖回其商標;知名網紅「PAPI醬」遭遇過此事,其名下各種類別的商標在她火了之後紛紛被搶注一空,以至於其經紀公司不得花十萬元將其買回,而這些搶注的成本僅8000元。如此一本萬利,也難怪此類投機行為竟也衍生為一門生意。

再回到無印良品此次的敗訴,法律界人士認為,良品計畫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忽略了提前布局註冊商標的重要性,是導致其他公司有機可乘,搶先在部分商品品類中註冊了「無印良品」這一商標。類似的國際商標侵權案時有發生,這是國際公司在拓展海外業務時需要留心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