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這篇文章我們都曾學過,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所寫。
文章短小精悍,以極少的篇幅為世人揭示了一條道理:世上所謂的「天才」不過是後天努力勤學苦練的成果。
因為文章極富「教導」寓意,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的指定「教材」,想必我們大家對此也不會陌生。
雖然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篇文章並不是歐陽修當初所寫的原文,而是後來為了加入教材,經過刪減掉的。
那麼文章刪減了那部分?又為何會刪減掉?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背後的原因。
《賣油翁》的原文
《賣油翁》的故事我們也大都知道,講述了北宋時期,一位叫陳堯咨的人擅長射箭,箭法幾近百發百中,因而也頗為自我得意,經常在院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而一日,陳堯咨在家中練箭時,門外路過一位賣油的老翁,老翁見其射箭,便駐足而立,細細觀看起來。
見到有觀眾欣賞自我時,陳堯咨也來了興頭,開始有意在老翁面前炫耀起自己的技術。但沒想到,陳堯咨高超的箭法,並沒有收到賣油翁艷羨的目光,反而招致了不屑之情。
這讓陳堯咨大為失望,並主動找來賣油翁詢問自己的箭法難道不好?甚至還故意讓賣油翁也前來試一試箭法?
沒想到,老翁並沒有多言,而是僅僅以一句「無它,但手熟爾!」打消了陳堯咨驕傲的心靈。
並隨後用自己的油瓶表演了一出「拿手好戲」,震驚了陳堯咨,讓其心悅誠服,並「笑而遣之」!
在我們的教材中,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實際上,歐陽修的原文中,在最後還有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用來結尾。
一般來說,文章的最後一句對全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或用來總結全文、或點出文章的要義,可謂「點睛之筆」也。
但恰恰是這最為重要的這句話,教材中卻被刪除掉了,這又是為何?
「點睛之筆」?還是「多此一舉」?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大意翻譯為:這位老翁所表達的,跟莊子所說的「庖丁解牛」跟「輪扁斫輪」有什麼不同呢?
這裡邊運用了兩個典故,《庖丁解牛》與《輪扁斫輪》,前者大家都知道,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庖丁的人,擅長依據牛的紋理來宰牛,技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而《輪扁斫輪》同樣講述的是春秋時期的故事,有一個叫扁的齊國人,十分擅長製作輪子,因為工藝精湛,大家都叫他輪扁,而齊恆公聽說此人後,便招他進宮製作輪子。
一日,齊恆公在屋內讀書,而輪扁在屋外製作輪子,見到齊恆公讀書若有所思的樣子,輪扁忍不住上前問齊恆公在讀什麼書?
齊恆公告訴他自己在讀「聖人之書」,聽到此,輪扁又好奇問道:聖人現在在何處?齊恆公不無遺憾地回道:聖人已經死了。
聽到此話後,輪扁對齊恆公說道:既然聖人已經死了,那麼再讀這些書已經沒什麼用了。
輪扁的言論招致了齊恆公的不滿,便訓斥道:我讀聖人之書,你一個做輪子的懂得什麼?
沒想到輪扁絲毫不恐懼,反而回道:
我已經做了一輩子的輪子了,技術還算過得去,但我的兒子技術卻並不好,儘管我一直在教他,但他做得還是不好,這個東西只能靠著天長日久自己動手總結經驗,光靠說是沒有用的。
最後不無遺憾說道:等我死了,我手裡這門手藝就失傳了。
從這兩則典故中,看似都是講述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天長日久的練習,才能夠嫻熟,比別人做得更好。
前者《庖丁解牛》還說得過去,但後者《輪扁斫輪》雖然也有此意,但卻傳達了一個十分不好的信號,那就是「讀書無用」。
所謂聖人的書都沒什麼用了,這對於心智不成熟,正值學習知識的青少年來說,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一旦學生有了這方面的想法,那麼對於學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災難。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為何在編入教材的時候,將這句至關重要的結尾給刪掉了,因為比起文章的缺憾,傳導出的思想「錯誤」更為可怕。
更何況,這兩則典故都是出自莊子門下,莊子,我們都知道講究「無為而治」、「出世」思想,這些思想有一定的「消極」因素,是不利於學生們的成長的。
因此,這句話雖然有「點睛之筆」的妙處,卻並不適合留下傳輸給學生們,因而拿掉這句話也就在情理之中。
當然,並不是說莊子類思想都應該去除,不再保留。
而是說,至少現階段來說,並不適合向學生傳授這個思想,等到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心智成熟了,還是可以根據意願自我學習的。
實際上,為了能夠保持學生們純潔的心靈,使其不受「污染」,教材中的課文被刪減的現象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們熟知的《口技》一文,同樣經過了刪減,去除掉了其中有關兩性關係的描寫,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甚至說,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原先很熟悉的文章也消失在現如今的青少年教材中,其實大致也是這麼個意思。雖然引起了某些人的爭議,但知識要跟得上時代發展同樣重要。
從這一點來看,這麼做也同樣無可厚非。
最後,回到正題來,我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不愧是出自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之筆,以極其短小精悍的文字向人們傳達出了:
「天下之事,無一不是歸於一個「勤」字。」
而結合歐陽修的坎坷仕途經歷,大宋朝堂上那群「碌碌無為、反對變法、只會言事」的群臣官僚,又有多少暗諷的意味深在其中?
如果歐陽修與之同流合污,想必世間只會多一個碌碌無為的庸俗「官僚」,哪裡還有後來震古爍今的文壇「大家」?
如此,便不失為後人的一大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