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芊和
寒假本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可我家表妹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
傷透了腦筋。
就比如,
大年初七,
表妹對8歲的小外甥有些生氣,
孩子委屈地抹著眼淚,
表妹也氣得臉色鐵青。
為什麼呢?
因為,
孩子總是磨磨蹭蹭,
耽誤了一大家子的行程。
表妹情緒崩潰地跟我哭訴:
「我感覺自己活不到晚年就會被孩子氣死,
早上起床讓我叫了不下10遍,
收拾東西穿衣服出門花了一個小時;
平時寫作業磨磨蹭蹭,
上學不遲到的次數屈指可數,
昨天教他一道數學題差點兒氣得我心臟病發作。
你說我該怎麼辦啊?」
看到表妹的樣子,
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為人父母,
相信大家都因為孩子的拖拉、磨蹭問題生過氣,
天生急脾氣的我,
更是沒少為此和兒子發脾氣。
回想那每一個暴怒的瞬間,
我不禁自己難受,
也覺得自己傷害了孩子。
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
作為父母我們怎麼會不心疼?
可每當緊急關頭,
我們還是忍不住總嫌棄孩子慢。
其實,
孩子也不想一直被我們催促。
直到有一天,
我看到孩子學習怎麼綁鞋帶,
急得哭出了聲。
才恍然明白,
我們想讓孩子像兔子一樣飛快奔跑,
卻忘了,
孩子其實只有蝸牛一樣的身軀,
需要我們慢慢等他們長大。
把孩子當蝸牛養,你會理解他們的不易
作家張文亮曾經寫過一首散文詩叫《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第一次讀到時我不禁感嘆,
這不就像我和兒子嗎?
他是那隻慢騰騰的蝸牛,
而我就是那個催他、唬他、責備他的人,
很多時候,
並不是他不想做得快,做得好,
而是他的能力只有如此。
拼盡全力也達不到我的要求。
三歲的他脫衣服用了十幾分鐘,
我嫌棄他太慢,
卻不知道解扣子這個精細動作,
對他來說有多麼困難;
五歲的他總是做不到按時睡覺,
我訓斥他磨蹭,
卻不知道在6歲前的孩子心裡,
根本無法建立起時間這個概念;
七歲的他每次寫作業專注不超過20分鐘,
我被氣到發瘋,
卻不知道這個年齡孩子的注意力,
最多保持不過十幾分鐘。
以前我經常對他吼「你怎麼就像蝸牛一樣」,
現在的我知道,
其實,他就是一隻「蝸牛」。
因為,
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
因為他的大腦發育程度只能讓他完成這件事情。
記得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新聞熱搜,
一位父親躺在馬路中間哭求民警拘留,
原因竟然是女兒做數學題,
800減700等於900。
一位網友看到這個新聞,
為此在知乎上感嘆「父母教孩子有多難?
而在高贊回答中,
一位小學老師說出了真相:
這麼大的孩子不會算這題很正常。
二年級的學生理解不了直角,
是因為他們還沒學過角度,
三年級的孩子不會計算20乘30,
是因為他們沒學過兩位數乘法。
我們習慣用成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
卻忘了在他們小小的世界裡,
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
與其把孩子當兔子攆,
不如把孩子當蝸牛養。
因為這樣你就會理解,
他們的磨蹭,
可能是因為能力不足,
他們的墨跡,
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問題。
當我們不再因為孩子的「慢」責備他,
訓斥他,
反而就更能以平常心,
和更科學的途徑解決問題。
把孩子當蝸牛養,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
我從心理上接受了他的「慢」,
懂得了他的不同,
我不再像以前那麼焦慮、著急,
曾經那些壓抑不住的壞脾氣也被成功治癒。
我突然發現,
原來孩子的「慢」,
正是對父母的考驗,
最終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納孩子的「慢」,我發現優秀的孩子是愛出來的。
如果三年級的孩子寫作文,
一個上午寫不出20個字,
你會怎麼想?
「他一定是太磨蹭了,這孩子太笨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這麼認為。
在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中,
就有這樣一個叫校校的男孩,
然而他的「慢」並不是因為笨和磨蹭,
而是因為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閱讀障礙。
作為校校的母親,
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終真正的接納,
紀錄片中,
這位媽媽的逐漸轉變讓我深受啟發。
她說:
「孩子嘛,沒有這個問題,
也會有那個問題,
總有一款問題適合你!」
為人父母,
我們就是在各種問題中一步步成長。
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同時,
我發現盡了力的蝸牛,
已經有著足夠多的閃光點,
他們自律、真誠、足夠努力。
接納孩子的「慢」,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媽媽,等等我。」
從超市買東西回家,
短短15分鐘路程,
在兒子的磨蹭中走了整整40分鐘,
他一會兒蹲在地上看螞蟻,
一會兒趴在草里找昆蟲。
要是以前的我,
早就因為他這麼慢大發雷霆了。
可現在的我,
換了一個角度,
我發現,
原來他是這麼一個有好奇心的孩子,
他對世界充滿了熱愛。
我發現當我改變了自己的心態,
他反而更加聽得進去我的話了。
曾有心理學家分享過一個理論:
如果你認為孩子有問題,
很可能是問題出自於你自己身上。
很多時候,
我們的催促,
其實很可能只是因為,
我們自己本身就是焦慮不安的。
接納孩子的「慢」,我對人生多了一份理解。
初為人母時,我信奉的教育理念是:
「孩子一定要贏在起跑線。」
在對兒子的培養中,
我更是拼盡全力,希望他處處領先。
可兒子平平無奇的資質,
卻讓我不止一次嘗到失望的滋味,
別人學東西一遍就會,
可他卻得講兩遍才懂。
想想自己也曾是「學霸」,
考上985保送研究生,
可面對孩子比別人學得慢的事實真是無計可施。
直到我把孩子當蝸牛養,
懂得了他為什麼很「慢」,
我不再焦慮、攀比,
而是對人生多了一份理解。
就像那個6歲背下新華詞典的北大教授,
生了一個考倒數第一的女兒,
我終於意識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想要孩子真的快樂,
就要知道每個孩子本就不同。
把孩子當蝸牛養,擁有敢「慢」下來的勇氣
養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是一個需要傾注大量耐心的過程,
過度焦慮、太多催促,
只會擾亂孩子成長的節奏,
智慧的父母,
都擁有敢「慢」下來的勇氣。
1、孩子磨蹭時,用一些方法改變他的習慣。
就像有一句話說的: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
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面對孩子的磨蹭問題,
與其催促,不如試試這樣的方法:
給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用鬧鐘、手錶等工具把時間「視覺化」,
讓孩子建立起幾小時、幾分鐘的概念;
給孩子簡單明晰地布置任務。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較差,
當你發出一連串的指令,
比如「擦桌子、收拾書包、穿鞋、趕緊出門」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我要快點」,
而是「我到底要做哪個?」
所以,
要把指令清晰化。
適當讓孩子體會一下磨蹭產生的自然後果。
當他上學遲到幾次被老師批評,
自然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提高速度。
2、孩子落後時,給他一些成長的空間。
華文卡內基之父黑幼龍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差,
就沒希望了,
其實如果做到慢養,
這樣的孩子將來可能更優秀。」
作為把4個孩子全部送進名牌大學的父親,
黑幼龍在孩子的教育中,
始終堅持「慢養」的教育理念。
老二立國,從小就是「混世魔王」,
小時候考0分,黑幼龍安慰他:
「下次你就會進步。」
高二成績還沒起色卻想當垃圾車司機,
黑幼龍覺得沒什麼不可以,
即使在外邊闖禍,
黑幼龍教育了孩子之後還是跟他說:
「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改。」
在父母的耐心和包容中,
本來最不被看好的立國,
居然變身業界精英。
孩子落後時,
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妨多給他們一些時間,
靠自己探索,
得到紮實的教訓,
必定走得更穩。
3、慢如蝸牛,也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前段時間,
一篇《我們的天才兒子》的文章在全網刷屏,
文中,
患有抑鬱症的天才翻譯家金曉宇的故事讓人動容。
童年時左眼意外失明,
青年時又患上躁狂抑鬱症,
曾經成績優秀的金曉宇,
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讀書、工作、成家。
可父親金性勇和母親曹美藻卻用非同尋常的理解和接納,
默默守護著兒子。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也是深深地治癒。
雖然命運給了這家人諸多磨難,
但父母不急不躁、堅韌不拔的愛,
治癒了兒子,
最終成就了天才翻譯家的人生。
就像《孩子,你慢慢來》中寫的:
「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願每一個父母都能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用愛陪伴孩子的一生。
讓這隻緩慢的蝸牛,
能夠幸福快樂地長大。
—— End ——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體驗人生,記錄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讀懂自己,讀懂人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