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黃河灘區: 家家麥飯美 處處菱歌長

2023-07-28     大小新聞

原標題:千里黃河灘區: 家家麥飯美 處處菱歌長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黃河浩浩湯湯,在菏澤市東明縣入魯,在東營市墾利區入海。曾幾何時,黃河在造福流域的同時,也讓兩地灘區群眾苦不堪言。

黃河灘區是黃河主河槽與防汛大堤之間的地帶,這裡是行洪、滯洪、沉沙的場所,更是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生存的地方。

「三年墊台、三年蓋房、三年還帳」,曾經是黃河灘區居民艱苦生活的寫照,道出了灘區群眾的苦楚——黃河沙大,水退沙不退,灘面越淤越高。為防水淹,灘區群眾不得不墊起幾米高的避水房台,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台、拆房建房」。

「淹沒—重建—淹沒」的輪迴何時休?

2017年,山東省全面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2021年遷建任務全面完成,60萬山東黃河灘區群眾喜遷新居。

搬得出、穩得住,圓安居夢。

7月25日,在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新村的遷建記憶館裡,48歲的居民崔四站在老照片前入神地觀看,老物件、老照片講述著八號村台的故事、關於灘區遷建的故事。

現今,在遷建記憶館對面,一棟棟白牆紅瓦的樓房鱗次櫛比。村內學校、社區服務中心、醫院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村內道路全部硬化。

「建設新農村,路通業旺田園美 施行好政策,家富人和歲月甜」崔四家門口的對聯,是興東新村居民生活的寫照。

走進崔四的家,兩層小樓窗明几淨,屋內裝潢、陳設與城市家庭別無二致。「現在這裡環境好,房屋質量也好,終於不用再忙活墊台了。」崔四說。

「產業興生活富,土房換新樓。鄉村振興大路寬,前方好奔頭。寒來暑往四十載,幸福握在手……」一首《南展頌》道出了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居民的心聲。歌曲主創人員程永鋒就是楊廟人。「原來灘區土房連片,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狹窄的胡同僅能通過一輛板車。」家人對居住環境改善的希冀,從程永鋒的乳名——「新房」可見一斑。

如今,在程永鋒的居住地,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公路通到了村莊中。

臨近中午,楊廟社區老年餐廳逐漸熱鬧起來。75歲的胡玉德幾乎每天到社區老年餐廳吃午飯,「我就喜歡每天來這裡跟大伙兒說說話。每天能來就是幸福!」67歲的張永富笑呵呵地說:「自從老年餐廳開辦以來,我每天都來這裡吃午飯,有葷有素。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下棋,過得很愉快。衛生室就在附近,誰要是有個頭疼腦熱不舒服的,醫生很快就過來了。」

能發展、可致富,圓樂業夢。

隨著群眾全面遷新居,興業的考量接踵而至。一項少不得,一步慢不得。

長興集鄉八號村台幾公里外,夏日的暖風吹過萬畝虎杖。灘區群眾遷建後,東明縣長興集鄉從當地日照時間長、水源充沛、土質半沙半淤的特點出發,確定了虎杖這一中藥材種植項目。目前,虎杖種植基地已形成1.4萬餘畝的規模。

「虎杖這種傳統中藥材易種植、銷路好。」虎杖種植基地負責人王文全介紹,虎杖種植基地為流轉土地的村民提供勞務崗位,如虎杖種植、除草、採摘等,整個流程至少能夠帶動3500餘人就業,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

走進楊廟社區合作社的大棚里,小西紅柿和網紋瓜均已進入成熟期。

村民變居民後,家門口的生計成了楊廟社區建設的重心。「社區大力發展果蔬種植、鄉村旅遊等產業,由黨支部領辦6家合作社,群眾收入來源由單一種植收入為主拓展為土地流轉、務工和經營收入等多種渠道。」楊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麥榮說。

據了解,楊廟社區改造擴建設施種植基地180多畝,吸納40名社區群眾務工,年人均增收4萬餘元,每年可帶動社區集體增收30多萬元。

好生活,還有新盼頭。

興東新村村主任郭艷平說,村裡下一步會充分利用預留商鋪的二樓、三樓,做好招商,努力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虎杖種植基地將做好虎杖醫用、藥用等新領域的探索。

張麥榮說,社區將繼續瞄準鹽鹼地綜合利用、種業科技等方向,與中國科學院、黃三角農高區、楊凌農高區合作,持續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千里黃河,澎湃如昨;千里灘區,換了人間。

(本報記者 黃小異 馮帆 趙秋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6539915feed34392d6d1195fa7c6c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