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韶穎與觀點面對面:比現實更有力量的

2022-08-01     觀點地產新媒體

原標題:羅韶穎與觀點面對面:比現實更有力量的

編者按:在創造中尋求解決之道,從2022年開始,一個「新的行業」正在成型。

當前,世界與中國迎來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世紀疫情、全球化退潮、經濟下行、地緣衝突與能源危機等不確定性,困難與考驗前所未有。

此時,整體經濟及各行各業都進入了新的周期,房地產及由此衍生的全新生態體系,要用最積極的態度,給今天的行業及相關產業重新定位,並尋求破解之道。

作為有著數十年市場化發展深厚積澱的龐大產業,作為穩住經濟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周期,中國地產行業的企業領袖和精英們,如何創造新的未來?

值此艱難時期,「2022博鰲房地產論壇」將繼續如期召開,觀點新媒體一如既往邀約中國地產商業領袖及新生代地產人,傳遞信心與勇氣,講述他們的故事和思想。

觀點網這次見面定在了重慶。

七月的重慶不負「火爐」城市盛名,尚未入伏的月初,氣溫就已突破40度,而這一刻體感的「魔法傷害」也僅僅是這座城市的日常。

我們每年都會和羅韶穎坐下來聊聊天,因疫情,她不久前剛在上海隔離了三個月,採訪當天,高挑個子的羅韶穎身著黑色休閒連衣裙,穿了雙運動鞋,肉眼可見地瘦了不少。

她笑笑說:「這是一段寶貴的經歷,但是最好不要經歷。」

訪談之前,我們約好在一家可以吹起空調享受camping感覺的沉浸式露營主題綜合館gogaga用餐,迪馬的小夥伴希望能給我們一些與眾不同的感受。

人對於融入或回歸自然的期待,似乎出於本能。

露營、自然、樹屋、餐酒、咖啡……這些充滿自然野趣返璞歸真的輕鬆愜意,的確對奔波繁忙的人們有著致命吸引力。

這家店鋪坐落於重慶知名商業項目東原1891時光道,這是由羅韶穎付諸精力打造的作品,一開始就不是定位為常規的家庭購物場所,而是一個有特色的主題商業。

在這裡,不僅能夠有藝術的體驗,更會發現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店鋪。

價值、意義是這位女企業家追求的,她的商業邏輯簡單又直接,那就是做對的事情:「覺得什麼事情是對的,是有商業價值的,又剛好是我們興奮的,就勇往直前去做,相信做的是對的,做出來是多贏的就好了。」

東原做商業、物業、康養等都基於這一邏輯,這位女掌門人並不愛算短帳。以養老為例,即便當下不賺錢甚至虧錢,但從商業邏輯上看,剛需、增量市場、市場上的消費意識和習慣會在未來10年完成疊代,這些能夠讓東原有機會去擁抱驚喜。

那是給未來種下的,一片片希望。

「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沒有驚喜、不賺錢,有沒有本事做到微利?我們是發自內心能夠從服務中找到成就感的人,微利是財務回報,滿足感是精神回報。」

現實很殘酷,但對服務的初心、對價值的堅持,往往比現實更有力量。

「比想像中能熬」

午餐過後,我們便被引至一間開闊的會客室,這裡視野極好,可以居高臨下俯瞰長江風光,與渝中半島隔江相望。

東原的重慶總部同樣位於東原1891時光道--2017年,東原將總部搬至上海虹橋,宣告全面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

水深才能養大魚,羅韶穎曾在內部信中提及,上海所在的華東地區作為全中國客戶層次更豐富、生活方式更多樣、對體驗更敏感的市場,對於處於成長階段的東原來說有重大戰略意義,下一發展階段的核心競爭力將在此浮出水面,並成熟、成形。

以前的東原,是一家一切只向前、時刻在創新的企業。

「不是追求規模,而是價值創造邏輯:時刻琢磨怎樣做更好的產品,有更好的體驗,不斷創造越來越多主流客戶需要,同時我們這幫人做起來也特別有興趣的事情。」

現在對於東原來說,「扛下去」是首要命題。

聽羅韶穎說話是一件快樂的事,她喜歡加上一些擬聲詞和語氣詞,讓談話變得更加輕鬆。她打趣:「過去一年發現,哇塞,活著這件事還是挺有技術含量的,我們從來沒有特別琢磨過,但是居然也扛住了。」

「東原跟全國絕大多數民營地產公司一樣,就是扛。很難受,但沒有別的選擇。」羅韶穎在闡述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事實。

辛丑一年,房企迎來風暴,嚴厲監管、股債雙殺、銷售腰斬,房地產企業歷經史無前例的腥風血雨。

每一家企業尤其民營房企被時刻打量著,直到目前為止,東原仍然是少數未發生違約事件的民營企業。

羅韶穎很喜歡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她認為這一邏輯是很多情境下的真理。在企業經營和發展中,對的策略到最後都是反映為/利大於弊、得大於失,不對的策略最後會出現很多問題。

東原如今的安全與羅韶穎的性格緊密相關。

大學時代遠渡重洋留學,回國後任職投行的她卻不是一個投機主義者,有自己劃定的安全邊界,對投機有著強烈的警惕,認為一些偏投機邏輯的、想靠抓住一個機會就完成回收閉環的,但現實當中往往會出各種么蛾子,最後得不償失。

很長一段時間裡,規模化占據話語權的地產行業,保持理性,對企業家而言知易行難。就是這份清醒和理智,讓東原在行業劇烈變動期仍能夠生存、發展。

「生存即發展,存在就是勝利。」這可能是目前幾乎所有民營房企的心聲。

不等同於被動消極的「活下去」,在逆境中「熬著」的時期,羅韶穎仍要求東原有所成長,要為未來的發展做一些準備、探索、嘗試。

「活著是一種信念,發展是變化的、進步的,這個行業雖然已經過了它的巔峰期,但那是舊常態底下傳統定義的、約定俗成的行業。」

羅韶穎並不諱言如今行業面臨的急劇變化,自嘲是數字盲的她曾在兩年前就表示:「房地產行業可能正常情況在不超過10年時間內,銷售規模收縮到不超過10萬億。」

即便她強調這僅是感性的「拍腦袋」,不是一個基於理性財務預測的邏輯,但在其中還是能夠覺察出這一掌舵者對於行業的判斷。

「擁抱現實」

我們認為這一預判較為悲觀。

現實中的羅韶穎,是一個喜歡為悲觀打算做最大努力的人。她笑稱自己永遠會提前很久開始杞人憂天,這樣的好處在於,真有一天一個大巴掌打到臉上時,就不會過於震驚。

即便如此,如今的狀況仍超出她的預期:「我覺得一定會這樣,只不過這次來得太猛了一點而已。」

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業沒有機會。

羅韶穎認為,行業從舊常態來到新常態,新的時期一定有些新的價值邏輯,過去沒呈現的,未來要呈現;過去不被重視的,未來會被重視。

她耐心分享:「傳統舊常態下的1.0版的定義就是地+產,地產兩個字就代表行業的價值邏輯,地代表土地價值,大多數企業發展是依託於土地的價值,產是資產,我們說地產的兩個屬性是消費品屬性和金融屬性,資產就是反映它金融屬性的價值。」

「土地價值靠什麼?我們必須謙虛地說,是依託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城鎮化,城鎮化帶來土地升值,只要把土地升值的價值變現,就是一個很好的公司了,反映在財務價值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增長狀態。」

行業的拐點也是新生,如今,現實無法抗拒地來了。羅韶穎深知,東原不是一家能夠單純靠龐大規模扛過一切和取勝的公司,就需要在新常態中不斷尋找變化帶來的新機會,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羅韶穎說要擁抱這個「現實」:「就像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時代,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地點,能做的就是去擁抱那一刻。」

如何擁抱?她給出的回答是「錯位競爭」。她認為,東原作為一家中等規模民營房企,並不具備占有資源的能力,包括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綜合運營成本。

而在其中,東原也能夠有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因為大魚有大魚的玩法,螃蟹有螃蟹的玩法。所謂錯位,就是去做一些其他公司不會去做的、不想去做的,或者想做也不擅長做的。

羅韶穎認為,相對於西方及香港的公司,內地地產公司的確沒有真正經歷過周期的摩擦。她自省,東原的優點是年輕,缺點同樣是年輕,所以在長遠規劃布局方面的技能比較缺乏。

她很欽佩一些非常有戰略高度和戰術成熟度的香港同行,久經考驗,布局周全,宛如老手下棋。

「不再是原來的東原」

羅韶穎說話喜歡用比喻,讓表達更為生動形象。

從小長大的文化環境,讓羅韶穎的閱讀面十分龐雜。我們詢問她是否尤為愛看哲學類書籍,因為言辭很有哲理。她笑著搖頭,說唯一一本哲學書是最近因為孩子的緣故而看了一點《蘇菲的抉擇》,感嘆現在的小孩可以有這樣深入淺出的哲學書看。

她甚至用四渡赤水、橫渡長江來形容此刻行業所面臨的艱難旅程,而在歷經這一切抵達新常態的彼岸之時,船還是那個船,但是每塊板都已經換過,東原還是東原,但也將不再是之前那個東原了。

不過無論如何,東原都不會改變一個商業邏輯,那就是做對的事情。

羅韶穎追求價值、意義,長達兩個小時的對話中,我們提及物業、商業、養老,她說這些都是「對的事情」,所以東原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今年4月29日,迪馬股份旗下物業公司東原仁知正式在香港掛牌,截至2021年末,東原仁知有325個在管物業項目,包括住宅及非住宅物業,總在管建築面積約為2820萬平方米,全面覆蓋住宅、商寫、城市綜合體、政府公建、工業園、產業園、使領館、醫院、學校和城市服務等業態。

「我們做物業還是基於覺得什麼事情是對的,同時是有商業價值的,而又剛好是我們喜歡的興奮的,那就勇往直前去做,相信做的是對的、多贏的事情就好了。」

我們接著聊到商業,不僅僅是東原1891時光道,在東原,看不到同類型商業項目的複製,因為每一個項目都獨一無二,要跟所在的城市、地段、客群的特點偏好、生活方式相吻合。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產品要適合你的客戶。如果一定要做一個標品也不是不可以,但在東原人的基因里,還是覺得要做更適合這個地方的產品。」

在如今的環境中做商業,往往面臨比較大的資金沉澱,但羅韶穎仍認為商業大有可為:「以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資金成本持有商業項目,以現在的租金水平,絕對不會讓財務指標好看,還要時不時被疫情影響,但商業是一個城市功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據透露,東原未來商業項目的增量會聚焦以輕資產方式獲取新型社區級項目,東原內部稱為「社商PLUS」的產品,以此繼續擴大經營項目數和面積。目前,東原商業已更名為東原致新,專注於商業及綜合服務領域的核心業務板塊,是以社群運營為核心,專注復合空間經營和創新內容孵化的城市更新綜合運營服務商。東原致新擁有投、融、建、管、退全周期能力,輕重資產並舉,在營總經營面積約62萬方,分布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如重慶,上海,武漢,成都,杭州等,為創新商業提供資產管理及城市更新核心服務。

康養亦是同樣邏輯,羅韶穎相信這同樣是對的事情,而且一定是有商業價值的,只不過要把握好節奏,等待開花結果時。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時間不早,我們不得已結束話題。

離開前,我們在羅韶穎辦公室拍了幾張照片,此時已近黃昏,陽光終於慵懶下來,隔著落地窗暖暖灑在她的肩上。

我們看到的這位女掌門人極具雙重秉性,她隨性又堅定,溫柔又強大,有著無堅可摧的信念感和執行力,有著快人快語的個性,又有著靜水流深的脾性和底蘊,有海納百川的自我消化包容能力,也有上善若水的心性和以柔克剛的行事。

作為領導者,羅韶穎並不願意在工作中讓夥伴感到疏離,遇到不滿意的方案,她也會提出「再調整一下會不會更好,我的意見是……」。

她總是笑臉盈盈,有平常心且易滿足,這種滿足不在於物質,更多是精神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與她並肩作戰的小夥伴亦是如此。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迪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東原集團董事長羅韶穎女士的採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房地產業近一年來很難,您有怎樣的體悟和判斷?

羅韶穎:東原跟全國絕大多數民營地產公司一樣,就是扛。很難受,但沒有別的選擇,用我在內部講話的說法:「生存即發展,存在就是勝利」。

這個行業雖然已經過了它的巔峰期,但那是舊常態底下傳統定義的、約定俗成的行業。新常態下,這個行業本身就有很多新的東西。

新常態是什麼?就東原來說,不是一個規模極其龐大的、已經可以靠規模扛過一切和靠規模來取勝的公司,就需要不斷在中間尋找變化帶來的新機會。

行業從舊常態到新常態,一定有些價值邏輯是過去沒呈現的、未來要呈現,以及過去不被重視的、未來會被重視。

觀點新媒體:東原要在新的時期中尋找機會?

羅韶穎:我們特別喜歡干一箭幾雕的事,同樣是花了一些時間、精力,最好是同時一舉幾得。

所以我們既要保持存在,活下來,還要為未來的發展做一些準備、探索、嘗試。

在這個時期為生存作出努力,擺在我們面前的有點像四渡赤水或者是橫渡長江,要渡過這段非常艱難的旅程。

等到達新常態的彼岸,就像忒修斯之船,它還是那個船,但是它的每塊板都已經換過了,東原也不會再是原來那個東原了。

觀點新媒體:您對周期的判斷是怎樣的?

羅韶穎: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這是大家會用來描述周期的一組詞。在金融圈,周期可能是很短的,兩三年就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但康波也是周期,是長達60年為一個周期的。跳出金融看經濟,它已經是一個更長的周期了,跳出經濟再看社會的,那可能是還要長得多的一個周期。

這些就是你要擁抱的現實: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時代,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地點,我們能選擇的,就是去擁抱那一刻。

觀點新媒體:新常態中,東原如何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

羅韶穎:在新常態里,我們要擁抱的現實比如說在操作層面,一定就是國有部門占有稀缺資源,包括便宜的錢,還有隱含的一些比我們更低的運營成本。

拿生意邏輯來說,便宜的資金成本是看得見的帳,什麼叫隱含的更低的綜合運營成本?比如說信任成本,因為國企是被信任的,所以它們在很多領域的顯性和隱性成本都會更低。

這就是現實,而跟這個現實匹配的商業邏輯就是,讓每個企業去做它資源配置能力更適合的事情,那麼國企一定更適合做重資產的事情。

回到商業邏輯來看,當大家都要在這個池塘里求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錯位競爭。大魚有大魚的玩法,螃蟹有螃蟹的玩法,要怎麼跟人家錯位?那只能是找到人家不會去做的、不想去做的,想做也不擅長做的。

什麼叫不擅長?就是做的成本更高,投入產出更低。如果裡面剛好有更適合我們做的,我們就做了。像東原這樣的公司,剛好特別匹配對服務、創意、合作精神的要求特別高的業態。

觀點新媒體:您好像很低調,不經常應酬。

羅韶穎:我非常珍惜時間,我的三觀裡頭對時間的珍惜是比較變態的。

怎麼珍惜呢?就是特別在意時間的投入產出比,這種產出也不是說功利的商業價值的考慮。比如說我們兩個人聊天,我們聊4個小時,他們在那裡等著,可能覺得有這個時間我去開一個會不好嗎,也許能更立竿見影的轉化為商業價值,但是我跟你聊天覺得愉快,這也是產出。

有些應酬場合一堆人坐在那裡,但如果大家比較矜持的話,也不會進行一些很深入的探討,既學不到很多真實世界的東西,也談不到有多麼愉快,還得顧著客套,其實有點累。

觀點新媒體:您覺得今年的銷售什麼時候能恢復到去年七八成?

羅韶穎:我沒有辦法預判在什麼時候能回到這樣的水平。原因是有太多變量,不是單一變量。

過去大家在舊常態裡面適應的模式就是主要就一個變量,就是中央政府什麼時候出政策、出什麼樣的政策,只有一隻手在發揮作用。但現在的情況不是的,包括今年開年不久俄羅斯和烏克蘭打起來讓我很震驚,而且打起來之後的連鎖反應,就算全球最牛的地緣政治、軍事、外交的專家,有幾個人是提前預判到了所有後續的連鎖反應的?應該非常少。

以前說蝴蝶效應,說南半球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會在這裡那裡帶來風暴,但現在不是哪裡的蝴蝶煽動翅膀,也不是一隻黑天鵝一頭灰犀牛,而是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突然跳出來一隻恐龍,引起的反應真的是很難預期的。

我覺得我們能看的大趨勢,只能說是經濟的收縮和全球化的逆轉。很多變量發生的作用,到最後都是在往這個方向加速,這一點不會變。

觀點新媒體:今年在上海封城期間全部居家,怎麼鼓勵團隊?一些新員工還有勇氣進到房地產領域,怎麼鼓勵他們?

羅韶穎:鼓勵的就兩種。一種是比如說人力資源做組織發展的同事有一些專業的套路,例行的專業動作,比如我們會搞線上音樂會、線上心理學講座等等各種活動。

另外一種是隱含在日常工作中的。我們是非常反打卡邏輯的,雖然我們也有打卡,但是骨子裡是比較反感這一點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靠上下班打卡來達成的,我不相信那個,所以人力資源在我們這裡做得也比較痛苦,因為董事長是這種風格,但是他們的本職工作還是要保證大多數人的紀律。

我們平時沒有疫情的時候,反而不會說每個人都必須按點上班,但是疫情期間,大家都在自己家裡待著,我反而讓人力資源去推動早上到點打卡,然後開早會,但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大家一早開會然後可以干更多的活,而是為了讓他們有群體感,日復一日地保持著跟團隊、跟其他同事有共同目標。

貌似在強調紀律,但是要解決的其實並不是紀律問題。這個期間我們還特彆強調著裝,我們很多會議在線上開,我說不準關攝像頭,開攝像頭其實也是為了逼大家要梳洗收拾清爽,讓大家在居家封閉的一個異常狀態底下,把自己的精氣神拎起來,也跟團隊更好地同頻。

所以我們有人力資源專業的常規動作,也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動作,但其實也是一種鼓勵,因為人在那種情況下,沒有團隊的外力的支持,是容易頹廢的。

觀點新媒體:東原的銷售現在是傾向於交給中介做,還是交給自己的團隊?

羅韶穎:我們公司的產品特點,越是這樣的市場,越適合自己做。我們在有些項目上會由戰術出發多用中介,但整體上一定是要靠自己的團隊輸出價值。

每個公司可能都多少有些問題項目,但這個時期的不好賣,不是說哪一個盤或者哪一個公司出了問題,真的是行業本質的問題,大家都很難賣;後續的問題,比如說都拿不到按揭貸,或者是消費需求沒有了,或者是買房子的錢沒了,要不然對未來還能不能賺錢開始擔憂,這些是這個行業當下高度同質化的問題,我不認為靠銷售的術能解決。

另外,到現在這個時候,我認為剩下來的絕大多數同行都是已經比較全國化的公司,對這樣的公司來講,也許某地區某個城市的營銷團隊特別能打,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但放到全國的角度來看,靠外部專業銷售團隊完成大部分的業績是不現實的。從銷售的術方面,我看不到有一套打法可以適用於大多數開發商。

銷售到底應該是自己團隊賣,還是給第三方團隊賣?為什麼要自己人賣?因為他們更理解自己產品的價值。東原有自己獨特的、差異化的產品價值點,外部銷售團隊不會理解也不會關注這個價值點。

觀點新媒體:您更看重新員工哪方面特質?

羅韶穎:要跟公司匹配,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也是我的三觀。

今天做培訓的這批是東原的,而我們不同的業務線也都有對自己新員工的畫像。放到整個迪馬大家族來看,各業務線都一樣的比如說真誠、高效。

同樣的,我們在東原一直以來的價值關鍵詞:簡單、開放、包容,也都適用於其他業務線,因為這是迪馬股份一級科目的價值觀。

然後到不同的業務線,根據每個業務線具體情況,各自還有一些自己這個行業、這個階段看重的價值關鍵詞,那些就是各業務自己需要的二級科目特質。

比如說,這一刻的地產行業,在東原,對於新員工,我們更看重的特質首先是學習力,但學習力如果再分解一下,就是有突破現狀的發現和創造的能力。

同樣也會特別在意他們的合作精神,突破力和合作力都要有。這好像有點相悖,突破力強的人好像是合作方面容易有問題,但其實要看整體的文化環境,團隊氛圍對的話其實並不會。

觀點新媒體:近期8家房企被踢出恆指,您怎麼看?

羅韶穎:這是一個信號,本來地產就是一個很容易出醜聞的行業,這個行業IP是很容易引起關注的,而且不是什麼好意上的關注。

恆指本身還是有權威的,跟越來越多的行業負面結合在一起看,它一定是一個風向標。客觀講,就是不斷下行的過程到了一個臨界點,必然發生的一個事情。

觀點新媒體:您是長期主義者,養老這些還是堅持繼續做?

羅韶穎:是的,因為這是對的事情。

養老這個事情,當下它好像還是不對的,因為不賺錢,甚至虧錢。商業邏輯上,它對在哪裡呢?

第一,是大規模剛需;第二,這是一個增量市場;第三,客戶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會在未來10年裡面完成疊代。

這三個特點,每一個都會在上一個的基礎上讓你更有機會去擁抱驚喜,就算沒有財務意義上的驚喜,我覺得我們就做好心理準備,哪怕行業不賺錢,我們自己有沒有本事做到微利?我們這幫人是發自內心的能夠從服務好他人中找成就感的人,如果財務指標也能跟得上行業發展,跟行業相比有競爭力,那麼加一塊兒這就挺好的了。

微利是財務回報,滿足感是精神回報,團隊做這些事不會覺得虧,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精神上是有滿足感的。同時,受益的老人家和他們的家庭,也是有安全感、幸福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5e49216e4ae88602d5eae3a402df6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