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卻十年不願回家: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孩子最大的劫難

2022-09-21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北大畢業卻十年不願回家: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孩子最大的劫難

微博上有一個主人公叫王猛(化名),北大本科畢業,留美心理學研究生,畢業後的十幾年間,除了一次因為要換身份證回家取戶口本停留了10分鐘,他再也沒有回家。

他拉黑父母的聯繫方式6年,並公開控訴父母從小對他過度控制、從不尊重他的想法和情感: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得聽從父母的指揮,一提出不同想法就會遭到責罵或者嘲諷;因為經常被指責,自己從小就敏感、內向、自卑,這一切讓自己活得非常鬱悶。

作為當事人的一方,接受媒體採訪時,王猛的父母覺得自己很冤枉:自己把兒子養大並培養他進入高等學府,何錯之有?

對於此事,網上議論紛紛,有人說王猛不孝,但更多的人是表示理解和同情,其中@人民日報的微博上一條最高贊評論是這樣的:「百分之90的人沒資格評論他,沒體會過,不知道會給自身帶來什麼樣的痛苦。」

確實,很多父母以愛之名掌控著孩子的一切,感動著自己的自我奉獻,卻全然不覺:自己的沒有邊界,對孩子就是一場災難。

沒有邊界的父母,培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一次綜藝節目中朱雨辰的媽媽說:「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我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現在還能做,我能奉獻,我在家裡的這個位置,我能頂兩個菲傭啊。」

的確,朱媽媽把朱雨辰當成了全部:

十年,每天堅持凌晨四點起來給兒子熬梨湯、煮綠豆粥以及做各種營養品;

兒子在哪拍戲都背著行李跟過去,因為堅持要給兒子煮飯;

不允許兒子接武打戲和古裝戲,害怕會受傷;

擔心兒子處理不好愛情,兒子的每一段感情都會插手。

但朱雨辰幸福嗎?

40多歲的他至今單身,有過的幾段感情最後都不了了之,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女友不符合母親標準,母親插手而無法繼續的原因。他曾在鏡頭前流著淚感嘆:「怎麼就沒有一個人,願意留在我身邊呢?」

對於母親無微不至的愛,他坦言:「媽媽給的這種愛,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曾有人這樣定義幸福:幸福就是需求的被滿足。

對於需求,馬斯洛是這樣定義的,分為五層,從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對於沒有邊界的父母,孩子的尊重需求是註定得不到滿足的,社交需求也會受到干擾。

他們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把自己的三觀強加給孩子,你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完全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你想吃烤腸,他們覺得那是垃圾食品,不行;你想穿漂亮的短裙,他們覺得太暴露,不行;你喜歡跟隔壁的孩子玩,他們覺得那孩子太隨性,會帶壞你,不行;放學回家你想玩一會再寫作業,他們覺得這會養成壞習慣,不行 。

沒有邊界的父母,會讓孩子經常處於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壓抑中,甚至會因為孩子想法與自己不一致指責、嘲諷孩子。

孩子的幸福就像鏡花水月,可望不可求。

沒有邊界的父母,培養不出有自驅力的孩子

尹建莉老師在做客樊登讀書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的一個老同學,有一個讀初中的孩子。她老擔心孩子沒有好好學習,於是經常借著一會送水果,一會送杯水去查看孩子有沒有在學習。

孩子的學習基礎本來還不錯的,自從覺察到媽媽的偵查後,反而就慢慢地對學習變得反感了,後來還跟媽媽起了激烈的衝突,到了高中的時候,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更是徹底不學習了。

這個老同學非常無奈。尹建莉老師知道後,給她寄去了自己的一些書稿,建議她不如學會放手,把屬於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如果發現孩子做得好,表達自己的欣賞即可。

這個媽媽按照尹建莉老師的建議去做後,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成績真的慢慢好了起來。本來覺得孩子通過高考上本科是一個奢望,沒成想最後竟然考上了一所北京的重點大學。

這位媽媽最後感慨對尹建莉老師說:「以前只看到自己孩子和你孩子的差別,看了你的文稿,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

其實,父母總是介入孩子的世界,剝奪他做決定的自主權,是根源於自己的恐懼和不信任。孩子感知情緒的能力很強,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了,他會有一種低價值的無力感,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慢慢地就會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失去自主向上的動力。

愛德華.L.德西通過多年的實驗研究,在《內在動機》里表明:自主、勝任、聯結是培養孩子自驅力的三根最重要支柱。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很少自主權,沒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又怎麼有機會體會到勝任感呢。

沒有邊界的父母,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密不透風的控制,一方面又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獨立、有主見,何異於緣木求魚。

沒有邊界的父母,培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韓國著名的一級教師李柳南,從小便對自己的一雙兒女嚴格要求。

她覺得會彈鋼琴很重要,在孩子入學前便逼著他們去上鋼琴課。兒子想學的是打鼓,她毫不猶豫就拒絕了。

她覺得孩子回家後應該抓緊時間學習,每天下班回家就是去摸電視機,看有沒有發熱,從而推測孩子有沒有偷看。

女兒一年級的時候經常腹痛、嘔吐,醫生的診斷是神經性胃炎,她卻不太相信,對女兒說:「什麼神經性胃炎,你是裝病不想去學校吧。」

兒子的學校進行幹部選舉,不管兒子是否有意,她直接策劃了選舉。

兒女小的時候,在她的嚴管之下,成績出類拔萃,她對自己的教育也引以為傲。然而到孩子上高中的時候,發生的一切讓她始料不及,幾近崩潰。

成績優秀的兒子堅持要退學,開始把自己關在房子裡不再出去,整天睡覺,玩遊戲,當她衝進去逼問兒子為什麼要這樣時,身高一米八的兒子把她逼到牆角,怒目而視:「一切不都是因為你嗎?」

一向聽話的女兒看到哥哥退學,於是也不管不顧地跟著退學了。剃了光頭,每天把自己困在房間,經常崩潰大哭,有時甚至用刀自殘。

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著名的育兒專家,李柳南感到兒女看她的眼神就像看到蟑螂一樣厭惡。

甚至在她精神疲憊出了車禍,住院期間,兒女都不曾來看過一眼。

李柳南曾經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女的成長,後來經過不斷地反思和學習,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過度控制,確實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只有學會放手、尊重 ,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她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心理學家溫霍爾頓說:「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一個人曾經經歷過被忽視、責難、拋棄和虐待,那麼他很難跟親近的人建立起安全、舒適的關係。」

孩子對父母親近、感激,乍一看,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但其實不是。那是在他幼小的時候,父母一直照顧他,一直想辦法讓他開心,才慢慢建立起來的。可惜,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父母就會把自己的很多期待投射到他們身上,要求慢慢多起來。於是,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那種無條件的愛,而是越來越多的壓力,對父母的反感也會越積越多。

說到底,是否感恩一個人與能否感受到對方愛自己有關,與身份無關。

沒有邊界的父母,會帶給孩子很多壓力和痛苦,培養不出感恩自己的孩子。

寫在最後

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人生之所以痛苦,不就在於我們總是抱著強烈的期望,去做一些不在自己控制範圍的事情嗎?

就像我們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是因為希望他能掌握好知識。但孩子如果暫時不想寫,在哪裡磨磨蹭蹭,你情緒爆發,他一腔不滿或者戰戰兢兢坐在那裡努力,負責理智思考的前額皮質卻處於掉線狀態,這不是通過強迫可以改變的,我們能達成初衷嗎?

分清什麼是父母的事,什麼是孩子的事,什麼是老天的事,我們做事才能有章可循。

然後父母做好父母的事情,孩子的事情交還給孩子,老天自會有最好的安排!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5324919f7747b40840f4349b53506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