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成本暴跌,電車價格不降反升,問題到底出在哪?

2023-11-08     汽車扒一扒

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從去年的60萬每噸降到了如今接近15萬每噸,這一電動化重要原材料的價格崩盤,讓所有企業鬆了一口氣。

一方面,它們的製造成本變得可控起來,另一方面,不用再去PUA消費者購買更高價位的電動化產品。

但有意思的是,電池作為整車重要的成本部件,原材料價格崩盤明顯的今天,整車價格卻沒有明顯的、大幅度下調動作,尤其是EV純電動車價格,依然高高在上。

電池碳酸鋰價格崩盤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車企和原材料供應商簽署的協議、消化庫存速度再慢,在年底的現在也都能用得上更低成本的電池級碳酸鋰材料。

但我們退一步來看企業推出的EV純電動車,價格依然高高在上,指導價紋絲不動。

電池成本最貴的時候,一台定價20萬的電動車,電池包成本能夠占到整車明面成本的50%左右,均攤研發、人工、社會成本以及其它零部件採購之後,的確企業的壓力非常巨大。

但目前的電池包整體成本下降到了此前的50%左右,企業的利潤空間可控起來,但價格卻只是微弱調整。

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個是,企業想要追求穩定的利潤,所以對碳酸鋰價格暴跌的新聞,所有企業都閉嘴不談,這是一件在企業內部都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這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輿論壓力。

另一個是,目前的電動化企業是中國企業主導,大量的電動化企業依然無法盈利上岸,燒錢燒的太厲害。

尤其是新勢力,幾乎所有的新勢力都在虧損,電池降價不能遮掩它們製造能力羸弱的問題,新勢力一切從0開始,額外不必要的投入每年都不少,所以盈利對於它們來說,可能只有電池成本為0的時候才有盈利。

另外,對於企業來說,所有的方向都在轉向更高成本的技術。

比如說更高級別的NOA,雖然產業依然規定L2是極限,但為了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其實一些企業已經儲備了L3乃至L4技術。

智能化技術儲備不比傳統企業研發的技術儲備,科技的研發燒錢速度非常快, 一台定價20萬以上的車型都快卷到「標配」800V、250+kW電機、高階NOA了。

在這些更高的成本面前,電池的降價幅度完全不比這些技術的出現。

所以,也不能全怪企業想要更多的利潤,畢竟電池包的成本是降低了,但一套高階的NOA和800V平台的額外技術出現,早就能夠拉平電池的降價速度了。

畢竟在2023年之前,800V平台車型一隻手都可以數得過來, 當年行業還要拿定價百萬的保時捷Taycan做參考和對標。

但現在呢?定價30萬以內的小鵬G6、智己LS6、昊鉑HT都有800V和高階NOA、大馬力電機,時代的進步、產品的革新需要大量的研發來推動。

對於企業來說,電池的成本還要再降,因為產業拼刺刀的方向變了,當年拼的是續航、加速,在今天的市場中加速早就是「廉價競爭力」,誰能在更燒錢的領域中做出成績,似乎才是一種成功。

一台車的構成非常多,智能化的今天更是為企業植入了功能,單單電池的成本降低不足以讓企業將降價策略提上內部議程,這既是電池暴跌、價格不跌的重要原因,也是國產電動化產品越賣越貴的一個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4d686015c3ccfc7df6f6442d83e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