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洗劫」中國手機廠商

2023-12-27     鋅財經

原標題:印度「洗劫」中國手機廠商

文/路世明

編輯/大風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印度執法局日前再以「反洗錢調查」為由拘捕多名vivo 印度公司高管,有消息稱被扣員工包括vivo印度公司臨時CEO和CFO。對此,vivo一位發言人表示「深感震驚」,稱印度當局「最近的拘捕行動表明騷擾行為仍在繼續,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確定性」。

據悉,今年10月,印度金融執法機構也曾以涉嫌洗錢為由逮捕vivo員工。

這不是中國手機廠商第一次在印度遭遇麻煩,自2020年印度加強對中國企業投資審查以來,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在內的多家中國手機廠商,均遭到印度政府相關部門的調查。

事實上,拋開中國手機廠商,多年以來,全球不少知名企業都在印度有過被「洗劫」的經歷。在聯邦制度、稅收體系複雜、保護民族工業等眾多因素下,印度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外資墳場」。

但是,單從手機產業的角度來看,在巨大發展空間、去庫存的誘惑下,中國手機廠商仍然難以放棄印度市場。

華米OV,印度歷劫

2020年4月17日,印度工業和國內貿易促進部發布了對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新政策。自此,印度政府開始了對中資企業的持續限制,而在印度發展迅猛的中國手機廠商們,成為了「主要目標」。

去年1月5日,印度財政部在印度政府新聞局發表聲明稱,印度稅收情報局已向小米科技印度有限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小米印度公司補繳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間遺漏65.3億印度盧比(約合5.60億元人民幣)稅款。

印度財政部給出的理由是,小米印度公司在進口價值申報中,沒有將其向美國高通公司和北京小米移動軟體公司支付的專利許可費和特權使用費計算入內,壓低貨值,違反了印度的《海關法》。

換句話說,印度當地稅收部門認為小米的產品值多少錢,就得按多少錢來交稅,至於營銷費用增長、線下渠道補貼加大導致的虧損問題,他們並不關心。

作為中國手機廠商的代表之一,小米突遭印度查稅,這則「爆炸性」消息很快便引起了國內熱議。但就在輿論還未結束之時,僅隔一個月的時間,華為又遭到了「洗劫」。

去年2月15日,印度稅務部門以涉嫌偷稅漏稅為由,對華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古爾岡及第三大城市班加羅爾的多處辦公室進行突擊搜查。據了解,搜查人員不僅查看了公司的財務文件、帳簿、公司記錄、華為的印度業務和海外交易資料,還帶走了部分文件。

在華為「嚴格遵從當地所有法律法規」的回應下,人們以為這場風波會就此打住,但顯然,中國網友們低估了印度的「整活」能力。

去年4月,印度政府通過了《特許會計師、成本和工程會計師及公司秘書(修訂)法案》,這被視為進一步打擊中國在印度的投資。在該法案通過至今一年多的時間裡,中國手機廠商遭到了印度的多次調查。

其中,vivo因被指涉嫌「洗錢」被凍結119個銀行帳戶,總金額達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86億元),要解封還得向銀行提供95億盧比(約合8.01億元人民幣)的擔保。還有OPPO,也被指存在逃避關稅439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18億元)。

不止華米OV,包括傳音、一加、真我等中國手機製造商,近年來在印度均遭到了所謂的「調查」。更早之前,中興也曾遭到印度方面的搜查。

作為印度手機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手機廠商們為印度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印度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這場「查稅風暴」的掀起,讓「外資」對印度的營商環境變得更加恐懼了。

專坑外資,已成傳統

之所以講「更加恐懼」,是因為印度市場一直存在「關門殺豬」、「雁過拔毛」的糟糕傳統。

不止是中國手機廠商和其他行業的中國企業,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其他地區和國家,印度都是「一視同仁」,不少歐美行業巨頭在印度也有過類似被「調查」、「罰款」的經歷。

比如說2013年罰諾基亞2.56億美元、2016年罰微軟1.7億美元、2019年罰亞馬遜350萬美元、2021年罰了沃爾瑪13.5億美元、2022年罰三星2.12億美元......為此,歐美還特意發明了一個專屬詞彙「稅收恐怖主義」,即通過法律手段,恐嚇跨國納稅企業支付不合理稅收的行為。

抽絲剝繭,印度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傳統」,首當其衝的因素就是對外商缺乏「信任」。

對於印度這個至今沒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來說,肯定是很希望外商入印投資的,畢竟外商能夠帶來大量就業、稅收與製造業的繁榮,能夠幫助印度大幅提升經濟。但是,印度又很擔心外資對印度的民族工業造成打擊,更擔心外資做大後把利潤輸回投資國,那樣印度可就「虧麻」了。

所以為了保護本土企業、利潤不流失,印度需要通過各種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建起「隔離牆」。但是這種缺乏信任的心理,在防止利潤流失的同時,也擋住了外商入印的腳步。

其次,印度極為複雜的稅收體系,也是造成「罰款」傳統的重要原因。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各個邦有自己的法律和稅收。以商品和服務稅為例,在大多數國家是由中央統一徵收,但在聯邦制的印度,中央和地方都各自徵收,這也給了印度地方查稅的權限。

這種混亂的稅收制度,導致部分印度地方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壓力,便會習慣性地選擇「薅」外資企業的羊毛。

在這兩個主要因素下,印度政府多年來屢屢對外資企業出手,導致諸多外資企業對印度談虎色變,已對印度的商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2022年有「針對性」的調查中國企業後,更是徹底讓印度的商譽破產。

據印度儲備銀行統計,2022-23財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額為710億美元,相較2021-22財年創紀錄的848億美元下降了16.3%。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減少27%至416億美元。據悉,這是印度近10年來吸引外商投資數據首次下降。

惡行自有惡果,印度外商投資方面的「歷史性轉折」,並不讓人意外。

山中有虎,偏向山行

儘管印度調查行動不斷加強,但國內手機廠商們依舊不會放棄印度市場,就連一度宣布撤出印度的榮耀手機,今年也有了重新回歸的新計劃。

今年10月,榮耀印度官方負責人Madhav Sheth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榮耀目前正與印度的三家合同製造商進行談判,預計2024年初,在印度生產榮耀手機。並在印度投資40億盧比(約人民幣3.5億元)用於在印度建立運營和分銷網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中國手機廠商為何如此執著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塊窪地,是一個可以讓手機廠商們重拾高增長的地方。

2022年3月,印度人口達到14.1565億,正式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此外有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智慧型手機用戶數為6億6030萬人,但是其滲透率僅46.5%。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極低的智慧型手機保有率,賦予了印度手機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

反觀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6年、2017年創下了出貨量巔峰後,消費者換機周期越來越長,行業市場規模整體也逐漸萎縮。隨著市場的飽和以及競爭加劇,國內手機廠商們不得不將戰略重心轉向有增量空間的海外市場。

一邊是缺乏,一邊是飽和。瞅准這一機會,中國手機廠商們早早便湧進了印度市場進行布局。數年發展下來,如今中國手機廠商們已經瓜分了印度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隨著市場逐漸復甦,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出貨量達到4300萬部。

其中,三星在第三季度以790萬部的出貨量保持了第一的位置。小米升至第二,出貨量為760萬台;vivo排在第三位,出貨量為720萬部;realme和OPPO(不包括一加)分別以580萬和440萬部的出貨量位居第四和第五。

來源:Counterpoint

在巨大市場空間的「誘惑」之外,國內手機廠商們進軍印度,也能夠更好地「去庫存」。

由於國內的競爭太過激烈,廠商們的產品跟技術更新疊代速度太快,因此容易導致部分元器件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從而出現庫存。發展像印度這樣手機產業不成熟的海外市場,也意味著華米OV能夠更好地減輕庫存壓力。

此外,手機作為眼下核心的智能終端,也能夠帶動廠商們一系列IoT設備的發展。

既要被不斷「洗劫」,又不得不把握「未來」,印度成為了中國手機廠商又愛又恨的存在。但無論未來如何,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切問題都會迎難而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479c9dd1770c6531512e9ebe34fb1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