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拒稿12次的單親媽媽,到打臉華納!JK羅琳的《哈利波特》之路

2022-07-08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從被拒稿12次的單親媽媽,到打臉華納!JK羅琳的《哈利波特》之路

就在7月初的時候,華納兄弟公司發布了一個聲明,就是關於近日網上流傳的「華納不再與JK羅琳合作」的消息。

不久前,華納的《哈利·波特》倫敦片場景點擴張,特地邀請了「德拉科·馬爾福」的演員湯姆·費爾頓來站台,期間一天空新聞台的記者問菲爾頓關於製片方與羅琳的關係---

「聽說羅琳近年因為針對LGBT群體發表的言論而受到抵制,本人也沒有直接參與《哈利·波特》20周年特別節目的錄製,她如今的地位可能已退居二線,那請問這樣的活動她不參加是不是很奇怪?」

接著一位外部公關人員過來打斷了這個提問,並回復稱羅琳與與華納和湯姆·費爾頓無關聯。

而之後沒多久,華納官方出面發表聲明稱,20年來他們與JK羅琳進行過愉快的合作,能夠將世上最有成就的故事家的故事成功影視化,對華納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同時,華納也強調,外部公關所屬的第三方媒體代理機構發布的聲明是錯誤的,與他們所持觀點有衝突,並為發生在倫敦片場的這件事感到遺憾。

這次聲明的宣告,意味著此前網上有關華納與羅琳「絕交」的消息均不屬實,華納也不會因為之前發生過的LGBT言論事件而就此終止與羅琳的合作。

國內網友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很獨到,無非就是覺得不要跟錢過不去,只要有錢賺什麼都好商量。

華納想賺錢是一回事,而從這件事來看也能反映出《哈利波特》這個作品的人氣地位,以及它的IP改編為華納帶來了多少好處,既然還想拿《哈利波特》賺錢,那自然不能虧待它的創作者了。

那麼,在這部家喻戶曉的魔幻系列小說誕生的階段,羅琳又是經歷了什麼才有了這些創作靈感的?

魔法媽媽的往事回憶

1965年,J.K.羅琳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耶特車站大道240號的考特奇醫院,原名叫喬安妮·凱薩琳·羅琳,在溫特本尼高地街上的聖邁克大教堂英語學校開始上學。

羅琳從小就很喜歡寫作和講故事,六歲那年就寫了一篇有關兔子的故事,她的妹妹是她當時的重要聽眾。

1983年,羅琳在英國埃克賽特大學學習,主修法語和古典文學,多年的學習積累給了她強大的文學底蘊,同時也為她以後創作《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奠定了紮實的文學功底。

不過說到她創作《哈利波特》的來源,那就有點意思了,1989年羅琳在乘坐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途中,突然看到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

這一幕的畫面無意中激發了羅琳的靈感思維, 讓她的腦海中開始萌生出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很快她就在火車上構思起故事的大綱。

雖然那時候的羅琳很喜歡看書和創作故事,但她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小說作者,即便在經歷那次火車之旅後,羅琳也只是偶爾會拿起筆,將她腦海中想到的天馬行空的設定都寫下來,至於出書那是以後的事了,當時單純是興趣使然。

不過正是這份興趣使然,也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魔法世界,以及眾多天馬行空的故事設定。

但與那個奇思妙想的魔法世界相比,羅琳的現實生活卻充滿了艱辛與痛苦。

羅琳出生於原生家庭,受當時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她的父母都希望這個孩子是個男孩,這也使得羅琳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

年幼時的羅琳不明白父母為何不愛她,同時她也渴望得到父母的愛,還想著通過好好讀書考好成績來讓父母開心,可這些做法無濟於事。

因為缺少家人的關愛,羅琳只能夠從其他方面來填補精神上的空缺,於是便有了創作故事這一愛好,而現實生活中的不幸也大大激發了她的創作慾望。

大學畢業後,她在國際特赦組織擔任研究員和雙語秘書,直到1990年離職,年末母親與世長辭。

1992年,她在葡萄牙奧波多的米亞卡瓦酒吧中邂逅了一位新聞系學生---喬什·阿朗特斯,男方對羅琳便一見鍾情,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墜入了愛河。

沉浸在愛情中的羅琳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疼愛的感覺,開始對他言聽計從,並接受提議搬到曼徹斯特和其居住,在愛情的驅使下,同年十月兩人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後大女兒傑西卡出生了。

正當羅琳以為自己的人生似乎走出了低谷,然而隨著相處的時間久了,丈夫的家暴行為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對羅琳破口大罵,只要她敢抬頭爭辯,丈夫就會打人。

更過分的是,一次激烈爭吵之後,丈夫還把羅琳獨自扔在了奧波多的街頭上。

最終,忍無可忍的羅琳帶著女兒回到了蘇格蘭愛丁堡,並在1994年提出離婚,可離婚後的羅琳除了女兒的撫養權外沒有其他應得的補償,更糟的是她還花了約9個月來接受行為認識治療。

但苦日子還在繼續,單親媽媽的身份讓她後續的求職過程非常艱難,很多工作單位的人都認為單親母親的責任太重,難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為了找個容身之所,羅琳只好向政府申請到了一份政府資助,每周能獲得一些救濟金,母女倆便在了一座簡陋的毛坯房待下來了。

那時的羅琳自嘲稱自己是個「最失敗的人」,經歷了母親離世、丈夫家暴、婚姻失敗、貧困、無工作等人生挫折,她每天陷入了長期的自我懷疑與否定,既對生活失去期待,和別人交流也不敢直視對方,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鬱症。

而幫助她對抗這份挫折的,除了對女兒的牽掛,還有她一直在堅持的寫作愛好,只要一開始寫作,羅琳便能暫時忘卻所有煩惱,盡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有句話說得好,知識是絕對不會背叛你的,從小養成的愛好和大學進修學到的文學知識,讓羅琳在這段低谷期里懂得利用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打磨和完善《哈利波特》的世界觀設定,這些手稿就這麼成為了日後奠定這個魔法世界的根基。

當然,羅琳也有拿自己寫的東西去找過出版社,但最後都被一一拒絕了,當時累計有12家公司。

可即便沒有稿費收入,羅琳依然堅持寫作和投稿,在後來的一次演講中,羅琳在提及到自己過去的創作經歷時便感慨道:很感謝當時堅持寫作的自己,這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1996年,羅琳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小說大綱和故事三章寄給了英國文學經紀人---克里斯多福·利特所在的代理商,據說羅琳會選擇利特先生來出版,是因為她感覺他的名字像是一本兒童讀物上的角色。

利特先生在收到該作的手稿後,便以25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布魯斯姆伯里出版社。

哈利波特的故事世界很快引起了代理商編劇的興趣,馬上給羅琳發放了一批補助金,希望她能繼續創造出更大的驚喜。

收到了出版社給她的激勵資金,羅琳也緊緊地抓住這個機會,一刻不停地將這個故事完善起來,最終在1997年6月份,《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正式問世。

《哈利波特》的首部小說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很快就獲得了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幾乎所有讀者都被故事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給深深吸引,也第一次認識到了這位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

書籍的大賣、讀者的喜愛,讓羅琳有了一次絕境逢生的體驗,不光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同時也給了她繼續創作的動力,隨後在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續作《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來到了最為關鍵的2001年,美國的華納公司看到了哈利波特小說的IP潛力,決定要將它改編為電影以搬上大銀幕,從此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哈利波特》。

電影改編的成功,也大大地推動了原著書籍的暢銷,羅琳也因此實現了蛻變,從一個貧窮痛苦的單身媽媽成為舉世聞名的小說作家,其身價也是水漲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部影片上映的同一年裡,她與麻醉學者尼爾·默里結婚,重新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並在之後生下了兒子大衛和女兒麥肯奇。

JK羅琳的經歷,如同一個勵志故事那樣告訴世人---只要不放棄,努力奮鬥,終究會有光照進來。

不過也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哈利波特》能夠成功,羅琳在這部作品中究竟傾注了什麼「魔法」,能讓它對眾多的讀者產生巨大吸引力,難道真就因為那個魔法世界很新奇、設定很有想像力?

是,但也不全是,因為這世上天馬行空的經典巨作有不少,那些作品同樣也有著很新奇的設定,而在這些絢麗的外表下,故事自身的內核才是令它獨一無二的重要因素。

名作是如何煉成的

首先,羅琳多年的創作完善,《哈利波特》的世界觀、巫師文化、人物成長、情感關係、故事邏輯等內容都已經完整齊全,能給讀者帶來滿意的閱讀體驗。

從第一部開始將讀者帶入故事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地加入角色、豐富情節,不斷地擴展世界觀,以及有關過去事件的提及。

故事的結構和思路都很清晰,各種反轉能讓觀眾們的心情跟著情節的起伏而跳動,還不會讓人看得雲里霧裡,每當看完一部作品,讀者們便會發自內心地去感慨故事的精彩。

再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幻想的魔法世界,而羅琳則將大家心中的畫面給描繪出來,讓我們都沉浸在魔法裡,成了許多人童年裡的白月光。

其次,該故事定位是青少年文學作品,但它描述的內容又不只停留在青少年方面上。

它以「青少年的成長」為主線中心,並以一眾青少年角色為主敘事角度,在前四部的劇情里出現有不少吻合現實中青年心理狀態的情節。

例如格蘭芬多三巨頭的矛盾分合,每次吵架都表現得「再也不會跟對方說話了」的程度,但一說到起因基本都是小題大做,像羅恩妒忌哈利受歡迎那樣,很多時候耍小孩子脾氣。

但很快的,他們又會在一些契機下和好如初,這種極其感性的衝突交流十分符合十歲左右小孩的言行。

因為以青少年為主要角色,所以故事的情節里包含了他們的快樂、煩惱、信任和友誼,讓很多同齡觀眾都能在裡面的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加代入感。

接著就是故事所要傳達的普世價值,有人說《哈利波特》一邊向大家展示人生有多殘酷,又一邊向大家傳達不要放棄愛、信任和友誼等美好品質。

第一部開始,「愛」首次戰勝了最邪惡的殺戮咒「阿瓦達索命」;在最後一部,「愛」再一次幫助哈利戰勝了最可怕的敵人伏地魔,這便是羅琳所要傳達的一種理念,情感高於力量。

然後隨著故事的推進,角色年齡的成長都高度貼合現實,讓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看到可代入的內容,進而將一些更深度向的東西傳達出來,這就是《哈利波特》內核的獨到之處。

最後,還有一個外在因素就是電影改編的成功,在原著質量優秀的前提下,電影通過視覺特技表達的方式更直觀地將小說文字里的世界具象化。

而且華納在電影特效方面的投入也相當用心,很多情節畫面看著十分真實,觀影過程更有代入感。

還有影片的選角也相當成功,很多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形象基本都符合大家對其的印象,特別是在那個仍未受政治正確「毒害」的年代裡更是如此。

此外,影片的劇本邏輯一直由羅琳本人來把控,以保證劇情發展的穩定,特別是在「續作魔咒」遍地走的好萊塢,《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少有地做到了不爛尾的完結,從頭到尾影片水準都在線。

我想,正是由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真正奠定了《哈利波特》如今的影視作品地位,而這背後的最大功臣無疑還是JK羅琳了,華納只是所有沾光者中受益最大的那一個。

結語

平心而論,華納繼續與羅琳合作的原因純粹就是出於賺錢,此外沒什麼更大格局的理由,不過換個角度來看,華納高層還算有點講原則。

而另一方面,前段時間有媒體傳言稱艾瑪·沃特森有意願回歸《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演出,但是前提是羅琳完全不參與。

至於艾瑪本人是否真的有這麼說過,只能等後續消息,但從老東家華納的態度來看,顯然這一次他們並不想與「政治正確」為伍,而是繼續去賺他們的錢,也無意中狠狠打了這些群體的臉。

所以說,在資本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生意,無論是《哈利波特》,還是「政治正確」,只要買賣在仁義便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437f6fb3bc7e0121e2488648013d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