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低調的軍工大省,堪稱是中國的「鋼鐵脊柱」!

2023-08-29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這個低調的軍工大省,堪稱是中國的「鋼鐵脊柱」!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談起軍工大省,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遼寧,四川,陝西內蒙等地,而作為山河四省中的河北,好像存在感不高,可事實上,河北在中國軍工方面的貢獻和成就卻是舉足輕重的。軍工大省這個名號放在河北上面,完全擔當的起。

在前段時間,咱軍武有幸受邀參加河北網信辦舉辦的「巡禮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活動,也藉此機會,深入的了解真實的河北,這次不妨讓軍武菌帶大家見識一下這燕趙大地的神奇。

在華夏的兵要地誌上,河北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地域,這片燕趙之地早在華夏文明誕生之時,就把自己擺在了抵禦外敵的第一線,在浩瀚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它以自己的厚重,堅韌,一直充當著華夏的「北屏障」。

深厚的歷史底蘊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作為中原文明同草原文明的分界線,誰掌握了燕山山脈的控制權,誰就在群雄逐鹿當中掌握了主動權。

華北平原、內蒙草原、遼西平原

三大孕育文明的寶地全賴燕山山脈分隔

河北省的地勢,西北險而東南平,其區劃之內,既有險峻的山川可供鋪排兵力,亦有肥沃的平原可供農業發展;西接太行,東臨渤海,是一塊盡得不同地利之便的形勝之地。

河北北部壩上草原一景

從全局來看,從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山脈向南出發,即是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物產豐富的華北平原;出山海關而向東北,則是肥沃異常,連接中原與塞北的遼西走廊;經張家口而向西,則可以直入內蒙草原。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戰略地位,也就註定了這裡必然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回望中國歷史,凡是大一統的王朝,都必然會將河北一線納入版圖之中,秦、漢、唐等莫不如此,反之,一旦失去燕山天險,那麼來自北方的威脅便會隨時長驅直入,最終造成江山易主,兩宋疲弱,明清更替,皆如此理。

紅色軍工故鄉

此行第一站,我們就來到了大家熟知的「革命聖地」西柏坡。「磨盤上布下雄兵百萬,土屋裡奏響勝利凱歌」 這個順口溜是西柏坡這個河北的小山村真實寫照,在這裡,深刻感受當年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的偉大曆程。

從這裡飛出的一封封電報,改寫著中國的命運,運籌帷幄了三大戰役,打出了一個新中國。

周總理曾經說:西柏坡「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只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

燕趙大地的神奇除了看不見的無數封電報,還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創造,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奮戰在燕趙大地的大大小小 的人民軍工廠,地下兵工廠,為民族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軍工專業村」,這個村就是河北邯鄲市磁縣的花駝村,。在當時被老百姓們稱為「山尖上的紅色兵工廠」。

為了選用上好的木料造槍托、彈柄,整個抗戰間,村裡人幾乎砍光了天寶寨周邊所有的果木。

槍枝彈藥、被服鞋襪被源源不斷地從村裡輸送到前線,直至目前,該地還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兵工廠遺址

位於保定唐縣黃石口鄉茶葉莊村,這裡曾經是晉察冀軍區大岸溝化學廠駐地,大岸溝化學廠是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化工廠,被譽為「紅色軍火化工的搖籃」。

濃硫酸是化工之母,若要製造高爆炸藥,關鍵在於製取硫酸。1939年春,冀中軍區技術研究社成員摸索製造硫酸的方法,經過艱苦努力,硫酸試製工作終於成功。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聽到消息後非常高興,當即指示儘快批量製造硫酸,進行軍工生產。

隨著生產條件的逐步改善和工人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化工廠還製造出硫酸、硝酸、無煙藥等產品,並且效率和產量不斷提高,至1942年,月產硝酸1000公斤,硫酸3000公斤,硝化棉200公斤。

1942年初,晉察冀根據地已全面掌握了自製子彈的全部生產技術,生產原料也都製造出來。從化工到冶煉的生產設備和工具也研製成功,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軍火生產體系。1943年自製子彈年產量已達300萬發;各類炮彈11萬發;手榴彈360萬枚;高級炸藥24萬公斤;火藥500公斤。

為了配合地雷戰,還研究製造了多種特殊型式的地雷,包括跳雷、子母雷、飛雷等。

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大潮中,河北軍工「三線」建設規模驚人,按照北京軍區統一部署,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脈新建、改建了符合國家等級的十幾條、長達1400多公里戰備公路,架設了近5000對公里戰備通訊線路。

1966年開始上馬建設了大量軍工企業,有凌雲、華豐、東方、新華、衛星、曙光、等等工廠,主要生產37高炮榴彈、53式迫擊炮彈、火工雷管、槍彈底火、炸藥等,還有很多廠,有專門生產步槍及槍彈廠的,反坦克炮彈的,裝甲車的,柴油機的製造廠,電訊工具廠,種類之多令人瞠目結舌。

比如往日傳奇河北先鋒機械廠。5000多民工奮戰56天,完成了土建工程,隨後又用56天試製成功了半自動步槍。當時先鋒機械廠以兩個56快速建廠、快速生產而聞名全國,共為國家生產過50萬槍枝。

先鋒機械廠生產槍枝「56半」

大約四五十個項目遍布在太行山區,從施工建設到陸續交付使用,用時十四五年。如此多的工程項目基本上都選建在崎嶇不平的深山溝渠和荒山野坡上,上萬軍工人和設計、施工建設隊伍克服種種困難,按要求完成任務,創造了奇蹟般的成就。

凌雲老廠生產現場

這樣舉全國和全省之力進行的一次工業布局調整,一舉奠定河北省軍事工業強大的基礎,對鞏固國家國防安全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當我們放眼現在,河北的重點軍工大廠也是星羅棋布。

位於石家莊的核四院(原核工業第四研究設計院),乃國家一級保密資格單位,核四院成立60年來,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和千餘項跨行業的重點大中型項目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多年來,設計鈾礦山50座、鈾水冶廠20餘個、放射性選礦廠多座、鈾礦冶(地質)退役治理設計30多項、城市放射性廢物庫設計等30多項,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成為核大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河北燕興機械有限公司(代號137廠)曾經的137,是神聖而神秘的地方。作為全國唯一的無坐力炮科研生產廠,年年超額完成生產任務。

該廠生產的56式75炮在中印自衛反擊戰中創造了解放軍「大炮上樹」摧毀印軍工事的戰例;65式82炮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被譽為「功勳炮」,戰士們說:「82無坐力炮好像我們的衝鋒鎗、乾糧和水壺一樣不可缺少,一出發就想起帶82無,一發現地(暗)堡就槓起了82無,彈一出膛我們就放心地往上沖」。

1964年,葉劍英參觀工廠生產的75毫米無坐力炮。

在珍寶島事件、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了給前線輸送武器裝備,137廠的職工夜以繼日干出來驚人的產能!不可想像,在4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每月竟能生產一千門炮。

1986年,「一無軍品、二無民品、三無資金」的凌雲廠「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有活兒就干,先解決生存問題。釘炮彈箱子的木工打起了家具,家屬為外貿廠織起了毛衣,有加工能力的車間做兒童玩具、摺疊鐵鍬……最終在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和塑料建材行業打拚出一片天地,建立合資公司,收購德國公司,建成國際知名的百億級軍民結合型企業集團。

現在的凌雲集團

而現在,凌雲集團,主要產品有單兵火箭發射裝置、單兵無痕跡(可有限空間)發射具、陸航飛彈發射裝置、煙幕彈發射器、無後坐力炮、光學夜視系統等。目標是打造成為中國輕型飛彈(火箭)發射裝置科研生產基地。

由5460廠、5470廠和542總指揮部聯合成立華北柴油機廠,通過引進德國道依茨公司的先進技術,並在消化吸收技術後,自力更生研發創新,華北柴油機廠推出了大功率防爆發動機、天然氣發動機、船用發動機等拳頭產品。歷年大閱兵中,均有匹配華柴發動機的戰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裝載華柴動力的軍用車輛參加國慶閱兵

位於石家莊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參與完成 「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上海天文台65米射電望遠鏡天線項目」等數百項國家和國防重大工程建設。

還有很多的軍工企業都有著深厚的實力,由於篇幅關係就不一一講述他們的功績與實力了。

我們可以看到從航空航天、船舶、到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從空間信息技術應用、到光電、生物技術。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到北斗應用、核心元器件。河北正在培養和造就一批軍民共用高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在神舟飛船、國產航母、C919大型客機、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等國家重大工程中,都有河北省眾多的實力企業作出的貢獻,軍工大省,實至名歸。

河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軍校多,且不說歷史上著名的保定軍校,僅僅一個石家莊,就有6所軍校(如果算上曾經的鐵道兵工程學院就是7所)。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石家莊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國防綠」,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兵城。這甚至都成了城市名片,甚至還有被稱為「中國的西點軍校」的「石家莊陸軍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新中國的「鋼鐵脊柱」

河北的實力不止軍工,還有大名鼎鼎的鋼鐵產量,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中國「鋼鐵產量」優秀代表河北,要是和其他國家玩鬥地主,唐山這個牌都嫌大,出個遷安縣,德國以下都要不起。

河北的粗鋼產量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產量超過江蘇山東總和,相當於2個寶武鋼鐵集團。

整個河北,貢獻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鋼材,除了鋼鐵外,河北實際上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中轉站」。

在軍武菌此次河北調研行程中就有幸參觀了河北滄州黃驊港,現場的觀感非常震撼,極具機械暴力美學——黃驊港的煤炭「翻車車間」裝備了四台重型翻車機,每台翻車機可以同時給四節滿載裝載量80噸的C80敞車進行卸車作業,整個過程只需要一分鐘。

可以同時卸車320噸的翻車機

看看中國的鐵路線就知道了,一條「大秦鐵路」,一條「朔黃鐵路」,這兩條都是極為重要的「晉煤外運」通道——為了降低煤炭的運輸成本,山西、內蒙產出的煤炭會首先運到河北,然後從河北走海路運往全國各地。河北滄州市的黃驊港目前是中國煤炭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每年煤炭吞吐量超過了2億噸,站在黃驊港的碼頭棧橋上,經常可以看到來自寧波、舟山、上海和深圳的運煤船。

從河北走海路給全國運煤

古代,河北的土地給天下兵馬提供糧食;現代,河北的鋼廠給全國的工地工廠提供鋼材,河北的港口作為中轉站把山西、內蒙的煤炭送往全國各地——自古以來,燕趙大地都在為中國提供最具戰略價值的基礎資源。

這就是共和國的「鋼鐵脊柱」。

在查資料的時候居然還發現,河北居然是乳製品大省,僅在2021年乳製品產量就達397.6萬噸,連續八年居全國第一。

在當下,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需求,河北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這兩方面發展也很有成果。

比如農業科技化發展,這次行程中我們也參觀到了河北正定的塔元莊,一個村莊與企業合作,開始用上了聯合收割機收割,農用無人機打農藥,溫室里時刻監控二氧化碳濃度和溫濕度,以便種植天南海北各種經濟作物。

在這樣一個村級單位,出現A字架循環栽培架,意義是重大的,要知道這種技術被視為能用在火星上的黑科技。

再比如重工高質量發展 ,軍武菌此行還參觀了位於保定的河北京車集團,作為一家生產軌道交通車輛的大型企業,見識了神奇的「虛擬編組」技術——兩列列車之間可以不通過車鉤進行連掛,無線通信系統可以讓兩列車廂實現「虛擬連接」、自動保持極近的距離行駛。

這種技術,載客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據說國外的同行,對於此技術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研究階段。

最左邊的白色車廂就是先進技術

當然還有一些高附加值產業,比如在河北安國市,被稱為中國「千年藥都」,自古以來就是中藥材的重要產地和交易中心。而當下已經成為中藥產業的重要基地和全國性的展示窗口。

在河北肅寧有一個樂海樂器的企業,用現代製造業的思維打造流水線,制定規範和技術標準,並將匠人們的經驗,製作成了一道道行業標準,甚至雷射鵰刻和自動噴塗技術也開始引進產線,將傳統文化發揚的同時,獲得了很大的市場。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需求,河北還在不斷尋找破局點,發力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進行產業升級。

在滄州,當地藉助於園博會的舉辦,將大運河和化工遺址兩項滄州極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合在了園博園中,運河兩岸的環境、滄州的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提升和改善。

滄州市中心城區13.7公里的大運河實現旅遊通航,穿城而過的大運河變成了令人嚮往的網紅打卡之地。從百獅園的南川古渡碼頭乘船可暢遊滄州城區範圍內的大運河全線,欣賞兩岸風景。

河北,它毫無疑問有大國重地的擔當,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河北為全國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是巨大的。

縱觀中國歷史,河北大地的誕生了非常多的英雄豪傑,「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真實寫照。

讓我想起這片土地上誕生過的八路軍最強戰士,呂俊生,河北邢台人,是個身高1米92的大個子。

1938年7月,八路軍在山東夏津與日軍交戰,這次戰鬥中呂俊生一個人刺死了27名日軍,創造了我軍對日白刃戰的單兵戰鬥記錄。

在我看來,河北的能力就像是壯實的大個子,他默默無聞,在共和國的這麼多兒子中,他的肩膀上擔當著千斤重任,卻毫無埋冤,奮進前行。就應該讓更多的人知曉,河北,無愧為共和國的脊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322b8bbcd1b1c85cca6e74163f6e1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