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招親方式有多特殊?比武、射箭、讀書,都是考核女婿的必修課

2023-01-06   一耿歷史

原標題:古代招親方式有多特殊?比武、射箭、讀書,都是考核女婿的必修課

結婚,自古而來,一直是件大事。

我國古人從先秦時期開始,就非常重視在婚儀方面的禮儀,並且將婚戀之事寫到了《詩經》里。正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是而已。由於重視禮儀,古人的婚姻是由媒人促成,並經過一系列的流程,而且,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婚姻禮儀更是有所不同。而說起招親的形式,古代還是有幾種比較特殊的方式。

從先秦時期開始,我國就將武藝和文化都當作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先秦貴族看來,射箭和讀書一樣,也是需要學習的。自商代到漢代,帝王之家多重視軍戎之事,商王后婦好、西漢的海昏侯劉賀的墓地中都有過出土武器的記錄。在文武皆重的社會風氣下,許多古代的家長也會將武藝當作考核女婿的重要科目。

比武招親,即通過比武結果選拔女婿,最早應該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公孫楚與公孫黑爭妻,公孫黑身穿重甲,想要殺掉公孫楚,反被公孫楚用戈擊傷。儘管《左傳》最後沒有直接點明公孫楚到底有沒有抱得美人歸,但是自此之後,比武招親成了許多古代雙親選拔女婿的方式倒成了事實。

比武招親,其出發點是為了幫助女兒找到一個武力方面特別突出的夫婿。作為一種特殊的招親方式,它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弊端。一方面,比武招親可以篩除掉許多體質不好或不擅長運動的男青年,幫助女兒找到身體比較強壯、活得可能會長久的夫婿。另一方面,比武招親主要考核的還是未來夫婿的武藝,只要能夠戰勝其他參選者就能夠娶到考核者的女兒。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品行不佳但武力驚人的男子也來參賽。而這樣的男青年一旦娶到考核者的女兒,沒準會在婚後毆打女兒,或者做出寵妾滅妻等事情。到那個時候,吃苦的就是自己的女兒了。可見,比武招親還是有點不靠譜的。

北宋時期,官家重視文化之事,擔憂武將作亂,因此更加重視提拔文官。對於文官生活方面的點點滴滴,北宋的官家也是經常予以補貼。據說,北宋的官府就連茶錢都向文人發放。文官的收入比較高,更加容易得到提拔,因此北宋的商人以及官員非常喜歡將女兒嫁給文人,而新科進士是個最有潛力股的選擇。

那時,發榜之前,北宋的貴人們比舉子們還要著急。一到舉辦科舉的年份,他們早早地在擇婿車上等待著,選擇自己看得上的士人。看到自己相中的士人成了新科進士,這些貴人們會立刻將這舉子擁到自己的家裡,連士人的八字和家世都不過問,直接將女兒主動許配給他,這種風俗就是所謂的榜下捉婿。而為了順利地捕捉到中了進士的舉子,有的富人還會提前在地上準備好錢幣。一旦舉子們好奇,撿起了錢幣,就會被他們捉走。運用一種類似碰瓷的方式選擇女婿,實在是可笑極了。

不過,榜下捉婿也不是沒有弊端的。首先,不問家庭背景就捉走士子,萬一士子早就結婚了,那自己只能是空歡喜一場,討一鼻子灰。其次,捉走的士子未必看得上自己的女兒,也可能造成竹籃打水的後果。最後,即便這士子願意娶自己的女兒,他的人品萬一不怎麼樣,那還是要自己的女兒忍受痛苦。例如,北宋的名臣寇準就曾經捉中高清做侄女婿,這個高清的人品就很不好。

比武招親、榜下捉婿,都是父輩在幫助女子們選夫婿,都帶有強烈的父權色彩。有可取之處,也有不靠譜的地方。那麼,古代的女子可不可以自己想辦法招親?當然是可以的,在我國的清代時期,就有自己選擇女婿的。

清朝乾隆年間,昭文一帶出了一位名叫席蕊珠的女詩人。她文采非凡,有《傍杏樓調琴草》等詩集傳世。因為自號佩蘭,後人經常稱她為席佩蘭。在婚姻方面,席佩蘭非常敬慕自己的丈夫孫原湘。曾作「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一句,稱讚孫原湘頗有詩才,根本不用為了落第苦惱。

說起來,席佩蘭與孫原湘的相識也是一出佳話,正是通過詩文選婿這種方式,席佩蘭才嫁給了孫原湘。相傳,見到孫原湘之時,席佩蘭曾經作「雪消獅子瘦」一句,讓孫原湘作答。孫原湘答不出來,天長日久,竟然生了重病。席佩蘭不忍心讓孫原湘魂歸九泉,於是提醒孫原湘的父母,讓孫原湘看看滿月。看到滿月之後,孫原湘靈光一現,立刻做出了「月滿兔兒肥」一句。答上了席佩蘭出的詩句,孫原湘非常順利地娶到了席佩蘭。

通過對比武招親、榜下捉婿、詩文選婿等特殊招親方式的整理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越是尊重女子感受的招親方式,越容易選到靠譜的女婿。當然,作為古代的特殊招親方式,無論是比武招親、榜下捉婿還是詩文選婿,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短板,那就是不太重視對品行的考察。在離婚困難的古代,如此選婿還是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有在婚姻法律更加完備,更加重視對婚姻道德的規範的新時代,男人們和女人們才更容易選擇靠譜的伴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