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日感悟發展的底色與本色

2024-06-06     山西經濟日報

王立彬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以「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未來,我們是恢復一代」為口號,我國確定的環境日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6月的神州大地,鬱鬱蔥蔥,生機無限。蓬勃生長的自然綠意中,我們感悟著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據聯合國機構及自然資源部公布數據,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旗艦項目的中國山水工程,修復國土面積已經突破1億畝。1億畝是啥概念?相當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面積,或台灣省加海南省的面積。這是只有中國人民才能創造的「綠色奇蹟」。

這奇蹟距普通人並不遙遠。

從北京到上海,從北方到南方,我們身邊正在出現無數個「巴掌公園」「口袋綠地」。

無數城市和鄉村,都要恢復自然生態。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在世界環境日致辭中說,「我們是恢復的一代」。

我們在恢復,也在創造。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量占發展中國家總量一半以上,成為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之變。當前我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特別是結構轉型既是短期內經濟運行回暖的表現,也成為帶動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性力量。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下,我國作為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2023年汽車出口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綠色也體現在區域發展上。

打開中國地圖,胡煥庸線東南一側以綠色黃色為主,另一側以棕色褐色為主。這是地貌的差異,也是發展的「色差」。隨著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江河戰略」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等安排,西部山水更綠與東部產業更「綠」,進一步相得益彰。

隨著三北防護林、京津冀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不斷推進,人造衛星從萬米高空見證了「綠進沙退」中國奇蹟。衛星遙感監測顯示,10年來,黃河、長江流域以及秦嶺、三江源、黃土高原、東北地區、京津冀地區、毛烏素沙漠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這是更可持續、更注重公平正義的發展。《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繫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認識。

不僅要考慮人類和當代的需要,也要考慮大自然和後人的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增長,很重要一點就是代際公平。粗放增長形象地說就是「吃祖宗飯、砸子孫碗」。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

自然資本,是我們從祖宗手裡繼承來的,也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這一樸素道理,是中國模式在發展中永遠秉持的寶貴本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1a7c1092c3e2b1a4676bc52cbb8d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