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何要逼哥舒翰出戰,致使潼關淪陷?將相暗鬥,皇帝被戲耍

2023-03-11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為何要逼哥舒翰出戰,致使潼關淪陷?將相暗鬥,皇帝被戲耍

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唐玄宗一點都不覺得心疼,我大唐有的是猛將,沒有什麼人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哥舒翰,他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以哥舒翰的出身和履歷來說,他何止是「合適」?簡直就是上天賜給唐玄宗的禮物嘛。

首先,哥舒翰是胡人邊將。按照當年李林甫的說法,胡人不像漢人,在朝中的關係比較單純,除了皇帝他們別無依靠,更可信。

其次,哥舒翰與安祿勢不兩立。想當初,唐玄宗為了讓他們和解,特地讓高力士擺了一桌為他們撮合,卻不料二人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差點當場打起來。

原本唐玄宗為這件事還有點遺憾,現在想來,分明是老天在暗中幫自己嘛,安祿山啊,算你倒霉。

其三,哥舒翰的武力值絕不遜色於高仙芝、封常清,更不在安祿山之下。

哥舒翰出身於安西的一個粟特富商之家,年輕時候的他好喝酒、好交友,性情豪放、仗義疏財、風流倜儻,就是不幹正事,一直混到四十多歲依然一事無成。

混跡長安期間,哥舒翰被長安縣尉狠狠羞辱了一頓,這才意識到,有錢人在大唐就是個屁,唯有功名才是男人的臉面。於是哥舒翰棄商從戎,跑到河西吃兵餉去了。

起步雖然晚了,但哥舒翰四十多年的人生沉澱發揮了作用。他書讀得好、人緣好、又擅長經營管理,這些特長和好的品行讓他迅速成了節度使王忠嗣的大紅人,職務一升再升。

所以,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起步晚也不一定是壞事,厚積薄發有時候比苦熬更來得輕鬆。

哥舒翰身上的胡人血統,還給了他一個雄健的體魄和彪悍的作風。

有一次吐蕃三隊人馬突然來襲,哥舒翰持了一桿半截槍,率領雙腿打顫的部下倉促迎戰。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哥舒翰以個人的勇猛激活了戰友們的血性,居然以少勝多,扭轉了戰局。

這種場景對哥舒翰來說是家常便飯,人們看見最多的是這麼一個標誌性的畫面:

蕃將在前面逃,哥舒翰在身後追,兩馬接近,哥舒翰的長槍搭在敵人的肩膀上,發出一聲虎嘯。對方下意識地一回頭露出了脖子。哥舒翰順勢一槍扎進對方的喉管,然後一用力將敵人挑向空中。

敵將在空中畫了一道優美的曲線,重重摔落在地。身後,哥舒翰那個膀大腰圓的16歲少年左車,拔出腰刀衝上去,割下蕃將的人頭系在腰間。

主僕配合,動作默契又嫻熟。

哥舒翰打過兩場奠定名將地位的戰爭,其中一場叫「吐蕃麥莊」之戰。

那時候積石軍種了一大片麥子,可是每到麥熟季節,吐蕃人就來打秋風。積石軍人少,打不過人家,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辛勤勞作的成果被人收割。

天寶六年,哥舒翰悄悄布了個口袋陣,將吐蕃五千人馬包了餃子,一個都沒留,收拾得乾乾淨淨,從此吐蕃人再也不敢來偷雞摸狗了。

另一場戰爭就是著名的「石堡城之戰」,這個熱點事件都被後人炒爛了,原因就是這地方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唐玄宗的乾兒子王忠嗣,就是因為拒絕攻打石堡城而得罪了唐玄宗。

哥舒翰動用了十萬大軍,只用了十天時間就拿下了這座要塞。實在難以想像,那片方寸之地,怎麼能如何容得下這麼大規模的軍隊?

哥舒翰在河西先後十年時間,因功授封西平郡王,這份尊榮連王忠嗣都沒能得到,能與他平起平坐的也只有安祿山一人。

當時的詩人,包括李白在內,都忍不住紛紛為哥舒翰歌功頌德。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首無名氏的《哥舒歌》,讓無數的後人對哥舒翰頂禮膜拜。

因此,有哥舒翰這位大神在,唐玄宗哪裡還會在乎高仙芝、封常清?

唯一遺憾的是,此時的哥舒翰已經半身不遂了,多年的「酒精沙場」和「粉紅戰場」,讓他患上了風症。

不過也沒關係,唐玄宗早就替他想好了:不需要你親自上戰場,躺著指揮就行了。

其實選擇哥舒翰也算是一招好棋,遺憾的是,半年後唐玄宗不顧哥舒翰的哀求,非要逼他棄關出戰,結果在靈寶之戰中敗給了崔干佑(也作崔千祐)。

潼關是守衛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哥舒翰讓安慶緒吃盡了苦頭,連安祿山都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心思。

可唐玄宗像是著了魔,非要逼哥舒翰主動出擊,收復陝州。結果這一戰唐軍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潼關丟失,長安門戶大開,唐玄宗也被迫當起了驢友。

唐玄宗為何腦抽筋,干出這麼糊塗的事呢?唉,說來話長,都是楊國忠攛掇的。

安思順之死,讓楊國忠心驚膽寒

當年安思順跟哥舒翰一起,是王忠嗣的左膀右臂,不過二人關係很糟糕。後來哥舒翰接替了王忠嗣的隴右節度使,而安思順則成了朔方節度使,二人這才各奔前途,結束了多年的爭鬥。

哥舒翰接手潼關防務後,仗著唐玄宗對自己的信賴,產生了除掉安思順的想法。

從什麼地方著手呢?就從安思順與安祿山的關係做文章,因為安思順是安祿山異父異母的堂兄弟。

當年安祿山他媽改嫁給了一個叫安延偃的人,安祿山就冒姓了安,而安思順則是安延偃的親侄子。

不過,安思順曾經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祿山有謀反意圖,因此他並沒有因安祿山舉兵而遭到牽連。

但哥舒翰卻截獲了一封安思順與安祿山的書信,證明他們之間存在勾結。當然,這封信是偽造的。

唐玄宗雖然心知肚明,但還是為了滿足哥舒翰的願望,將安思順兄弟處死了。

這件事讓楊國忠心存恐懼:哥舒翰竟敢公然要挾皇帝,皇帝也竟然屈服了,萬一他要是想除掉自己,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清君側事件,打碎楊國忠的幻想

楊國忠的擔心一點都不多餘,事實上哥舒翰已經盯上了楊國忠。

原來,潼關將士向哥舒翰建議:安祿山之所以叛亂,打出的旗號不是「清君側」幹掉奸臣楊國忠嗎?這種情形跟西漢「七國之亂」一模一樣,那咱就何不幹掉楊國忠?如此一來安祿山造反的理由不就沒了嗎?

哥舒翰覺得很有道理,他還跟王思禮等人商量過細節,方案是:留3萬人守潼關,剩餘17萬人殺個回馬槍圍了長安,不怕皇帝不答應。

不過以武力威逼皇帝,動作太大,需要仔細斟酌,因此被拖延了下來。楊國忠卻通過內線,得知了哥舒翰的舉動,頓時嚇得魂飛魄散。

這種事沒有確鑿證據不能跟皇帝說,只能自救。於是楊國忠給唐玄宗提了個建議:長安的軍隊都去了潼關,城內安保有點虛,萬一有點事可不好辦,臣建議選牧監三千小兒練成一軍,以拱衛皇城。

唐玄宗覺得有道理,就答應了。於是楊國忠趁機組建了兩支隊伍,除了三千護衛皇宮的隊伍外,還有一支萬人的隊伍,由心腹杜干雲率領屯駐於霸上,虎視眈眈地盯著潼關的哥舒翰。

哥舒翰不傻,這是要在我背後捅刀啊。他隨即給唐玄宗上書:霸上那支隊伍交給我統一指揮。

唐玄宗並不清楚楊國忠的小算盤,也不敢違逆哥舒翰的意思,便只好答應了。

保命符被毀,逼楊國忠圖窮匕見

哥舒翰拿到霸上這支軍隊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杜干雲。

最後一道保命符被毀了,楊國忠的幻想也徹底粉碎了,他下定決心必除掉哥舒翰而後快。

就這此時,唐玄宗接到一份軍報:叛軍軍心動搖,安祿山有撤軍計劃,屯駐於陝州的崔干佑兵力薄弱。

唐玄宗大喜,這不是反攻倒算的大好時機嗎?

楊國忠眼珠一轉計上心頭,他太了解了唐玄宗了,此刻皇帝恨不能立馬拍死安祿山,重塑帝王的光輝形象。既然如此,何不順著皇帝的意圖,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呢?

楊國忠太陰險了,哥舒翰出關只有兩種結果,勝了,是他楊國忠英明決斷;敗了,哥舒翰必死無疑,無論如何他都是摘果子的那個人。

楊國忠的小算盤打得很精,想的都是個人私利,卻始終沒有考慮一件大事:萬一失敗了大唐帝國怎麼辦?

果然,唐玄宗被吃定了,他不顧哥舒翰的反對,在楊國忠的挑唆下,將哥舒翰推出了潼關。

結果靈寶之戰唐軍慘敗,二十萬大軍僅逃回來8000人,而哥舒翰則被部下綁架,獻給了安祿山。

潼關丟了,唐玄宗終於為自己的昏庸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被迫逃往蜀地避難,大唐帝國奄奄一息。

這個結局,固然有哥舒翰的責任,但唐玄宗可謂昏聵到了極頂,自以為很聰明的他,被楊國忠牽著鼻子帶進了溝里,卻始終渾然不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19a80edd7932db79b51bcd3f346b8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