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張先生之前經常加班,睡眠嚴重不足,好幾次都通宵工作。直到某一天,他突發心源性猝死,倒在了工位上,幸好搶救及時,在鬼門關前兜了一圈。從那以後,張先生就辭去了工作,對自己的睡眠也有了要求。
每天晚上,7點半就早早躺上床準備睡覺,第二天6點在鬧鐘下準時醒來。一旦因為沒有睡夠8小時,他便會感到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脾氣也會變得暴躁,易發怒。
張先生意識到了不對勁,去到醫院後,經過一系列檢查和會診,被確診為「完美睡眠症」,即過度關注並試圖改善睡眠問題,反而影響了睡眠質量。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早睡早起身體好」是健康的生活作息,不少人在這基礎上更是要睡足8小時,但這種規律真的是好的嗎?
一、「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學依據嗎?
早睡早起是不少人一直遵循的生活作息,但近年來,卻有研究表明,睡得早可能比睡得晚傷害更大!
權威期刊《睡眠醫學》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全球21個國家裡11.2萬餘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9.2年的隨訪。根據受試者的作息時間不同,分別將他們分成了3組:早睡組(晚上6~10點睡覺)、正常組(晚上10~12點睡覺)、晚睡組(晚上12點後入睡)。
通過對比發現,早睡和晚睡組相較於正常值都有較高的死亡、重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其中早睡組增加了29%、晚睡組增加了11%。這是不是能說明,早睡的人還不如晚睡的健康?
習慣早睡的朋友也別心慌,這個研究只是流行病學研究,只能說明具有某種相關性,並不能證明這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該研究涉及全球多個地區,其中包括發達的歐美地區,也包括非洲的一些不已開發國家。但早睡組中非洲國家占比92.6%,而正常組中多為已開發國家。
我們都知道,不發達地區的經濟、醫療水平肯定是會差一些,所以群眾的壽命長短和身體素質也會受到影響,這可能才是導致早睡、晚睡組死亡風險較高的原因。所以早睡與死亡風險增加之間的具體關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行佐證。
二、最佳睡眠時間出爐,不是8小時
睡得早可能有風險,睡得久也會有風險。《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過一項涵蓋超32萬亞洲人的研究,研究探討了東亞人群睡眠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7小時睡眠時間才最適合亞洲人。
該研究與過往的一些研究不同,主要是針對亞洲人群,在近14年的隨訪時間中,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時間與全因死亡率存在J型關聯,其中7小時睡眠時間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死亡風險的最低點。
具體來看,相較於每晚睡眠7小時的男性,睡眠在8~10小時的全因死亡風險會增加9~43%不等,而每晚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則會增加16%的全因死亡風險;而女性身上也發現了同樣的相關性,比7小時睡眠多1小時或少1小時,均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
但也不用過分追求睡眠時長7小時,因為睡眠的時間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睡得少也能精力滿滿,而有的人則需要補更多的覺才能恢復活力。
江蘇省南京腦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醫師靳凌解釋,睡眠的好壞要根據第二天起床後的狀態來判斷,如果醒來後覺得休息時間十分充足,整個人精力充沛,白天的工作和學習也沒有倦怠感,則說明昨天的睡眠時間是合適的,繼續保持即可,不用過分關注時長。
三、想要睡足時間,掌握5個技巧很簡單
人的一生中約有1/3的時間需要在睡夢中度過,睡眠是細胞修復、肌肉生長以及大腦清除垃圾的重要時間段,還能幫助緩解疲勞,恢復體力。
但現代人由於生活的壓力、電子產品的普及等因素,經常在困意來襲時發現已經凌晨了,此時入睡到早上起來會發現自己只睡了4~5個小時。
想要獲得好的睡眠,嘗試掌握5個技巧。
1.睡前放鬆身心
放鬆的心情對促進睡眠有很大的幫助,睡前可以洗個熱水澡、聽聽舒緩的音樂等,注意不要過度進行運動,否則容易起到反效果。
2.營造舒適環境
舒適的寢具、適宜的枕頭高度、昏暗的光線等,都對入睡有促進作用,必要時也可以佩戴耳塞、眼罩等幫助入眠。
3.逐步適應早睡
本身沒有早睡習慣的人在剛開始早睡時會很難適應,這個時候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例如比平常早睡半小時、1小時,一點點提前,養成早睡習慣。
4.規律適量運動
適當進行運動對促進睡眠也有一定的好處,但要注意不要在睡前2小時進行運動,運動的項目可以選擇瑜伽、散步等。
5.把控午睡時間
白天的午睡時間要注意控制好,建議保持在30分鐘左右即可,最長不要超過1小時,不然容易影響夜間的睡眠。
睡眠對於健康而言十分重要,日常可以通過方法來提升自己的睡眠質量,但要是真的出現嚴重失眠,不要忘了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
參考資料:
[1]《不是你睡得不夠,而是你睡得太晚》. 上海疾控 2022-05-18
[2]《權威研究證明: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到底幾點睡、說多久對身體最好?這次終於有答案了》. 家庭醫生 2023-03-01
[3]《「最佳睡眠時長」竟不是「8小時」?研究發現:很多人可能睡錯了!》. 健康時報 2023-11-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