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被分裂成東西兩個德國。而這兩個德國中間的「邊界線」,就成了日後美蘇兩個陣營冷戰的前線。在冷戰中,對蘇聯抱有最大敵意的就是美英兩國,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英國認為,如果要有效地對抗蘇聯規模龐大的軍隊,就必須應用核武器。但在50年代初期,核武器體積龐大,投放方式單一,只能通過大型的戰略轟炸機投放,不足以及時應對鋼鐵洪流般的蘇軍。對此,英國軍方提出,要開發核地雷,並且部署地點就在西德境內!
在1954年,蘇聯和西方各國沿著兩德邊境線陳兵百萬。當時的蘇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裝備質量上都力壓西方。北約做出的最好估計是通過西德國防軍和西德的土地,來緩慢拖住蘇軍的腳步。最壞的打算是,一旦開戰,西方國家的聯軍極有可能全線崩潰。為了儘可能地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拖住蘇軍的腳步並造成巨大的傷亡。在1954年,英國戰爭辦公室下令開發一款核地雷,在撤退的過程中引爆,並大量殺傷蘇聯軍隊。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核地雷的由來。
受到指示開發的核地雷代號為「藍孔雀」,基於當時英國的空投自由落體核彈而研發,重量高達7噸,由多種炸藥和核能混合而成。爆炸當量相當於1萬噸TNT炸藥。可以通過導線在5KM以外的安全地帶進行遙控引爆。在英國戰爭辦公室的計劃中,這些核地雷將會埋藏在西德的平原中,因為平原作戰是蘇軍的強項。根據蘇軍的「大縱深」戰略,一旦開戰,蘇軍的戰略目標就是敵方國家的腹地和縱深地區,蘇軍會利用大量的機械化部隊在平原上進行「平推」,從而擊垮敵軍。而如果核地雷一旦成功部署在西德境內,蘇軍機械化部隊在平推的過程中,就會遭到毀滅性的核打擊。
但是這一計劃卻遭到了西方盟國的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提出,如此危險的武器,為什麼不埋在英國本土?核污染會對西德的土地,尤其是平原造成強烈的核污染,即使大戰結束,核污染也會殘留數十年之久。況且西德的主要產糧區和牧產區主要依靠平原,如果平原遭到了核污染,西德境內很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饑荒,到時候會使得無法計數的平民餓死。
同時「藍孔雀」核地雷的可靠性無法保證,早期的核武器起爆條件極其苛刻,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才能順利起爆。而冬天的平原土層極為寒冷,無法使核武器順利起爆。為此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核地雷中安置一窩小雞,並放置足夠的水和糧食,來保證核地雷內部的溫度。科學家給出的有效時限大約在7到8天左右,但是並不能完全保證是否能夠順利起爆。另外七八天後,小雞死了怎麼辦?再挖出來換一窩小雞,再埋進去?明顯費時費力。核地雷的不可靠加上盟國的強烈反對,導致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施,但是英國仍製造了數十枚「藍孔雀」核地雷。
儘管英國放棄了核地雷的打算,但美國也緊隨其後開發了一批核地雷,和各型核裝置儲存在美國在歐洲的軍備庫內,以備不時之需。核地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西方對西德的刻薄,可後來西德國防軍的成立進一步落實了西德「炮灰」的身份。
西德國防軍在50年代初成立,美其名曰是讓西德人民擁有自己防衛的能力,實際上是為了在大戰爆發的第一時間,將西德推上戰爭的第一線,替美、英等國消耗蘇軍的人力,但這樣做會大幅度消耗西德的人口和經濟。因此在冷戰中,西德或成最大炮灰。不管是核地雷還是西德國防軍的成立,都表明了當時西德雖為北約的一分子,卻被各盟國當做炮灰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