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水車洒水,是現代城市常見的場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中國各大城市的洒水車,播放的音樂幾乎都一樣。
這是為什麼?
拋開音樂本身不談,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85%洒水車都產自同一個地方。
這就是有著「中國專用汽車之都」之稱的湖北隨州。
「專用汽車」(簡稱專汽)一詞,聽起來陌生,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
根據國家標準的定義,專汽就是裝置有專用設備,具備專業功能,用於承擔專門運輸和專項作業的汽車。
像我們常見的救護車、環衛車、油罐車、廂式車,甚至是旅遊的房車等等都是專用汽車的範疇。
湖北隨州生產的專汽,涵蓋了國內80%以上的品種
湖北隨州,是生產這些專用汽車品種最齊全、集中度最高的地方。
在隨州,可年產25萬輛專汽,國內80%以上品種的專汽這裡都能造。
2022年,隨州生產的專汽總量占了全國市場的15.2%,年產值超過了600億元。
簡單地說,全國每10輛專汽里,就有至少一輛是產自隨州。
我們前面說過,隨州生產的洒水車占到了全國的85%。
不僅如此,隨州產的油罐車、清障車、水罐消防車、高空作業車等產品銷量也多年排在全國第一,危化品車銷量占全國60%以上。
而且,隨州可不是只能生產洒水車,環衛車、加油車、消防車這些「大路貨」,就連咱們的神舟十三號和十四號回到地球後,航天員乘坐的醫監醫保車,也是隨州生產的。
隨州專汽企業在湖北民營企業百強中排名第四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在隨州專汽領域,省級的「小巨人」企業就有55家,其中國家級的「小巨人」企業有4家。
除了醫監醫保車之外,隨州還有很多「高精尖」的專汽。
比如單台售價700萬元的應急通訊指揮車,能在高空用無人機滅火的無人機消防車,在今年河北洪災中大顯身手的搶險排澇車「龍吸水」等很多「爆款」,都出自隨州的專汽廠。
在隨州沿著316國道30公里長的汽車工業走廊,分布著80家專汽廠和270多家專汽零部件配套廠家。
這些廠家不但能生產7000多種不同型號的專汽,還有6家企業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隨州專汽企業生產的醫監醫保車
也正是因為產業集中度高、專汽品種最齊全、特色最鮮明,隨州在2007年就被評為「中國專汽之都」,後來又成為國家首批「應急產業示範基地」。
隨州是怎麼一步步成為「專汽之都」的?
要想解答這個疑問,就要從隨州的農機製造開始說起。
插秧機和房車,似乎很難聯繫到一起,但是隨州的專汽製造行業,其實最早就是從造手工農機開始起步的。
上世紀60年代,隨州工業支援農業大搞工具改革的經驗被廣泛地宣傳,這裡的農業機械化建設也成了熱點,農機修造企業遍布鄉鎮。
擅長「鼓搗」改裝農具的隨州人,這個時候還沒有預見到,未來這裡會成為中國專汽之都。
2007年,隨州就被授予「中國專汽之都」的稱號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武漢長江汽配廠的一個車間,因為「戰備」原因整體遷到隨州。
他們這一個車間的幾十號人,靠敲敲打打生產農用拖車,成立了湖北拖車廠,這也成了隨州專汽的「種子」之一。
此後的幾年,又有陸續從武漢、沙市等地來的人響應號召,在隨州紮根,建起了國營汽車大修廠。
此時,隨州旁邊的十堰,共和國汽車的「次子」二汽(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的前身)也開建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二汽開始投產,之前以農機生產為主的隨州,開始有計劃地為汽車配套服務。
依託二汽的發展,隨州也開始逐漸生產挂車等產品,成為改裝汽車的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初始,隨州的專用汽車行業開始快速發展,國家先後投資了2億多元,建了10多條專用的生產線,用來生產和改裝專用汽車。
1992年,湖北專用汽車製造廠一條能跟二汽媲美的專用汽車底盤生產線建成;1993年,從英國引進的噴漆生產線也落戶隨州。
1992年,二汽更名東風,當年一套專汽底盤生產線也落戶隨州
這些當時先進的科技和設備,讓隨州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專用汽車的年產量達到了1.5萬輛,占到了全國市場30%以上,隨州專汽的第一次巔峰時刻到來。
和許多當年依靠國營企業興盛的行業一樣,1998年隨州的專汽行業也陷入了困境。
當時整個中國的汽車行業都面臨著衰退,二汽更是困難,依託二汽發展的隨州專汽行業的國企,同樣面臨著破產重組的命運。
當時有銷售渠道、技術經驗的職工,從承包一個車間、一個部門開始,紛紛「下海」,隨州的專汽行業開始了從國營廠作為行業的頂樑柱,逐漸變成民營企業為主的轉變。
陣痛之後換來的是民營專汽企業數量的劇增,一大批專汽廠家像雨後春筍般出現,民營企業帶來的市場活力,讓一度陷入低谷的隨州專汽行業,有了柳暗花明的新轉機。
截至2021年,全國專汽企業超過1500家 圖片來源:觀研報告網
更大的發展,隨著新世紀之初開始的「混改」而啟動。
2004年,隨州一家企業和東風汽車合作,組建了東風隨州專用車公司,大廠的專業設備和先進的工藝,讓隨州這家專汽公司一下成了行業中生產水平領先的企業。
國資+民資的「混改」有這麼好的成效,讓隨州其他的民企眼前一亮,許多想要進軍專汽領域的大公司也看中了隨州專汽行業前幾十年的積累,紛紛向隨州拋來橄欖枝。
隨州專汽企業和大型國企合作重組就此開始,「隨州模式」讓這裡的專汽產業開始重新裂變。
「漢隨襄十」(即武漢、隨州、襄樊、十堰)汽車產業帶上,四地專汽的種類統計
隨州在絕大多數專汽領域保持著絕對的領先
2007年,「中國專汽之都」的稱號花落隨州;2017年,隨州的專汽產業產值突破了355億元;2022年,隨州專汽的產值突破了600億元。
隨州接下來的目標,是2025年讓專汽行業成為千億級的產業。
「專汽之都」的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取決於專汽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隨州專汽行業怎樣迎接自己第三次「轉型升級」。
我們先來看看全球專汽市場規模和分布。
有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專汽市場的規模達到了333.3億美元,同比增長6%,預計到2027年有望突破400億美元。
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地區,以及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地區,是目前全球專汽行業的主要營收市場。
其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專汽生產國,2022年的產量占比達到了37%,穩居世界第一。
雖然全球專汽市場發展的潛力仍舊很大,但是國內專汽行業卻面臨著迫切的轉型升級要求。
受到經濟形勢和產業透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從2022年開始,國內專汽的整體市場需求都在下滑。
2022年專汽六大類累計銷售97.9萬輛,同比下滑34.16%,是最近這五年來降幅最大的一年。
一邊是國內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的爭奪,導致銷量下滑嚴重;一邊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國內的專汽行業「內卷」到大打價格戰,企業利潤縮水。
中國專汽出口數量 圖片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因此,許多專汽企業開始瞄準高利潤的海外市場,中國的專汽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2022年,全國共出口專用車2.4萬輛、出口金額20.26億美元。
而隨州專汽的整車和零部件出口額是10億元,只占全國出口額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這個成績與「專汽之都」的名號似乎並不匹配,主要原因還是隨州專汽產品結構同質化、低質化普遍,還與研發和製造相對滯後的技術結構與市場細分和營銷手段單一等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
雖然在產量上,隨州專汽產業的規模不小,但是產品大多集中在如半挂車、環衛車等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運輸類專車。
同一類產品幾十家企業都能做,一家企業能同時做好多種類的產品。
這種「大而全」的模式,與國外先進的「專而精」隱形冠軍企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全球專汽越來越向專業化、智能化、環保化發展
市場需求的升級也指明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另外,在技術引進與產品研發、製造工藝水平、產品技術含量和產品標準化程度等製造能力上,隨州專汽企業跟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都有不小的差距。
只有少數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研發,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出口上,無論是隨州專汽還是國內其他地方,普遍都面臨著外向度較低的局面。
雖然專汽和零部件出口規模一直在增長,但主要還是出口到非洲、中東、東南亞等欠發達地區,只有極少數產品打入歐美高端市場。
歐美的專汽市場不是欠缺容量的問題,而是中國專汽如何能打造出高端的產品切入進去的問題。
根據一家研究機構發布的《2023-2027年美國特種車輛市場深度調研分析報告》顯示,在2022年,美國特種車輛(國外的特種車輛定義與專汽的定義基本相同 編者注)市場規模達到了59.9億美元,預計2027年有望突破到76億美元以上。
2018-2020年全球專汽的區域產量 單位:萬輛 圖片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從供應角度來看,歐美對特種車輛的進口仍存在著較大的依賴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特種車輛生產國,等待中國企業去切的蛋糕還挺大。
國內市場一片紅海拼價格,國外高端市場卻好似一片藍海,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把它拿過來。
站在行業轉型的十字路口,以「專汽之都」企業為首的中國專汽企業,該何去何從?
隨州的專汽產業其實也在轉型。
根據今年隨州市的官方統計數字顯示,2023年上半年專汽及零部件出口6億元,同比增長125%。
這個增長得益於隨州專汽行業開始聚焦新能源化、智能化、網聯化的「1335」發展思路:即聚焦上裝、底盤一體化集成這「1個目標」;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3條技術路線」;上裝升級、底盤換電、智慧賦能「3條發展路徑」;物流類、環衛類、應急類、文旅類、危化品類「5大類重點」實施的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轉型升級之路。
房車作為隨州專汽文旅類的重點產品,正在嘗試個性定製化的生產方式
「專汽」的創新不同於乘用車,最重要的是為客戶需求「定製化」生產。
這其實更需要專汽企業和配套廠商根據客戶需求推出個性化的產品。
隨州的專汽企業,已經開始和國外的主機廠商合作,根據客戶的需求合作研發車型,提供定製化產品。
雖然這種共同設計、技術匹配到最後達到客戶所在國家標準的「定製化」專汽生產周期長、花心思,但是這種模式卻讓之前只能生產中低端專汽的隨州,向客戶亮出了「中國專汽之都」的底氣和能力。
期待「專汽之都」的第三次轉型升級,從大變強。
這既是隨州專汽的嬗變,也是中國製造崛起的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