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嬌喘」的癭木,為何就比原材還貴?

2023-12-26     羿曼聊體育

原標題:「病嬌喘」的癭木,為何就比原材還貴?

癭(yǐng)木,也叫影木,也稱「樹疙瘩」,玩過文玩的都不陌生,一塊上好的癭木比原材的價格都貴。

癭木並非特指某種木材,而是長有結疤的樹木的統稱。樹木在生長時,受到病菌葉蟎等的侵蝕,在樹幹或者根部處生出結疤,這就是癭木。

大文豪蘇軾曾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本來只是物的「病態「,卻能取悅於人,人們還」以之為美「。

說白了,一件物品美不美,不在於客觀的」物「,而處決於主觀的」人「。就像造型奇特的盆景,要有扭曲的枝,枯朽的干,取「枯木逢春」之意,有意義,有趣味,才被人所愛。

蘇軾之外,還有米芾,他也熱衷於收集各種天然紋理的自然材質,木頭石頭居多,並冠之以「文」字,稱為「文木」、「文石」。

文人雅士發掘這些奇石怪木的腦洞奇大,讓其在意境上得以升華。

《馬未都說收藏·家具篇》中說,中國的審美按照金字塔狀有四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是:

艷俗,簡單明晰,具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

含蓄,需要慢慢體會,而無法直接理解;

矯情,接受的人少,有時很難看得懂;

病態,到了一定極致,反而成了最普及的事。

癭木作為樹瘤,是樹的一種病,但是文人卻賦予了它美的意趣,讓這種病態升華成一種高級的美。

癭木天然的木質花紋,也有了不同的審美層次,比如葡萄紋、芝麻紋、虎皮紋、滿架葡萄等等。

深受文人喜愛的癭木,在家具修飾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留存下來的明式家具中,椅子最為常見。就拿靠背來說,有素凈無雕花的,也有雕刻麒麟草龍、奇花異草等祥瑞的。具體要用哪種,全憑主人的品味和審美。

此外,還有一種鑲嵌手法,如鑲雲石、鑲癭木、陶瓷等等,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有提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今天主要說的是鑲癭木的,蘇作家具中的癭木多為「楠木癭」。

明朝谷應泰《博物要覽》中說「金絲者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向明視之,白爍可愛。楠木之至美者,向陽處或結人物山水之紋「。

要真追究起來,癭木這種木材實質是生了病的樹木,是「不成材」的木材,無法成為家具或房屋的棟樑。

但還是有人還是發現了它的美,並將其發揚光大。沒想到的是,這種「病態美」日漸成了人們爭相傳頌之物,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

他們將自身的孤獨以及對美的獨到見解賦予自然界的癭木,將自然的「病態」轉化為高級的藝術美,不愧是遺世獨立的文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eb308724fd73be7a3dd2b5df0fb92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