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南非電影《錫爾弗頓之圍》。
片名Silverton Siege (2022),別名希維頓圍城(台) / 南非銀行圍堵事件(港)。
本片是南非黑人導演曼德拉·杜貝(Mandla Dube)的作品
故事改編自南非錫爾弗頓人質事件,講述了三名南非自由戰士緊張而真實的故事。
曼德拉·杜貝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下長大,他一直把結束種族隔離當做自己的使命。
當他看到錫爾弗頓人質事件的報道時,報道配圖中,「銀行劫匪」的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銀行地板上,整個區域遍布彈孔,這些人被當做黑人恐怖分子。
曼德拉·杜貝感到十分震驚,也感到十分受傷,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真實事件,導演拍攝本片的目的並不單單為還原真實歷史,而是想通過這次事件反映人們為了爭取自由平等付出的代價。
因此片中增加了一名白化病患者,原本搶劫銀行的三個人都是男性,片中改成了兩男一女。導演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通過塑造這些角色,讓他們去戰鬥,去吶喊。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導演在拍攝前還採訪了當時被困的一名人質。
人質告訴導演,這些人進了銀行之後並沒有傷害他們,而是開始唱自由之歌,還教會人質一起唱自由之歌。這時候人質們才意識到,這群人並不是來搶劫的,而是為了自由而戰。
此時人質們覺得自己的三觀受到衝擊,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這些黑人十分「危險」,黑人會從他們手中搶走他們的國家。而人質們看到的是,這些黑人並沒有搶劫,而是為了所有人的自由在戰鬥。他們的政府並不這麼看,拒絕溝通交流,直接強攻,還打死了一些無辜人質,轉頭就把所有責任丟給黑人。
真實的錫爾弗頓人質事件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
在1963年,南非種族隔離政府以反叛罪逮捕並監禁了納爾遜·曼德拉。然而,曼德拉在羅本島監獄中並沒有沉淪,也絲毫沒有減弱他作為抵抗運動領袖的影響力。
納爾遜通過信件激勵追隨者,他們繼續與白人政府鬥爭。這封信激發了三名MK組織成員,也就是此次錫爾弗頓人質事件中的三名自由戰士:史蒂芬·馬福科(Stephen Mafoko)、漢弗萊·馬庫波(Humphrey Makubo)和威爾弗雷德·馬德拉(Wilfred Madela)。
這三人原計劃是比勒陀利亞沃爾特洛的加油站搞破壞,行動中他們發現自己被警察跟蹤,意識到行動失敗。在逃離抓捕的過程中,三人跑進比勒陀利亞西爾弗頓的沃爾克斯銀行。
他們將25名平民圍困在一個角落的隔間裡,但沒有圍住樓上的人質。警方設置了監控設備,方便監控銀行內部的情況。
三人隨後釋放了兩名人質,並提出要求,包括釋放納爾遜·曼德拉。期間他們通過唱歌保持士氣。
最終,警方強攻進入了這家銀行,殺死了三名自由戰士,兩名人質也不幸死亡。
此次事件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釋放曼德拉」運動,最終導致10年後納爾遜·曼德拉獲釋。
錫爾弗頓人質事件看似遙遠,但極大地激發人們的自由意志。它尖銳地指出了不公正的社會中,為自由而戰意味著什麼。
就像影片中所說,自由的代價是什麼?是一切。
導演希望通過他的這部作品,能夠激勵其他年輕人,讓大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世界。
話說回來,三名南非自由戰士現在能夠被當做自由戰士,而不是視作黑人恐怖分子,很大原因是曼德拉獲釋並成功當上了總統,成功改變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
否則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下,這三個人鐵定被視作恐怖分子,別想著和自由搭上邊。
片中扮演瑞秋(Rachel)的女演員本人米歇爾(Michelle)就是一名白化病患者。
導演原本想讓她扮演一名銀行出納,後來覺得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於是專門為她在劇中寫了一些戲,用以突出南非不同身份、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人群遭遇的差別待遇。
《錫爾弗頓之圍》出現各式各樣的人,都是當時種族隔離南非社會的縮影。
除了白化病的瑞秋,還有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人士、從種族隔離制度中受益的種族主義者、利用特權反饋打壓鬥爭的特權人士。形形色色不同立場的人聚到一起,促成了這次足以改變南非歷史的事件。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種族隔離社會為歷史背景的人質驚悚電影。觀眾不必太過拘泥於影片的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領會其嚮往自由、捨生取義的偉大精神。
沖天香陣透南非,
我花開後百花殺。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