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的本草綱目原來在這裡。

2022-06-18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廣州人的本草綱目原來在這裡。

都知道廣州人煲湯,很有鑽研精神。

如果要問,他們煲湯,有多「野」?

得從一條老街說起。

這條街,與沙面僅一路之隔,

廣州最大的中藥材市場——清平中藥材市場。

500多種類,1500多家商鋪,琳琅滿目的藥材,任何一個煲湯小白進了這裡,大都兩眼一抹黑。

這哪是市場,根本就是一本活了的、現實立體版的《本草綱目》。

一千年前的馬可.波羅就曾為中華之藥的五花八門,感到驚嘆不已。

一千年多年後,外國人到了這裡,同樣驚訝道:

像電影一樣,帶著現實魔幻主義。

01

疫情下的清平中藥街

不復往日,難得「清平」

在廣州,這個雲集了師奶們的地方。

清平中藥材市場的出場率,

就像一日三餐,出現在生活碎片里。

有人說,

廣州城市的味道,就是煲湯時的中草藥香。

如同巴黎的香水,墨西哥的龍舌蘭。

愛煲湯的廣州人,湯中放藥材。

買藥材煲湯,藥店不是首選,

這兒才是。

前幾天,在一場暴雨來臨前,

我們去了清平中藥材市場。

因為疫情,這裡冷清了許多。

不復往日的熙熙攘攘,熱鬧與喧囂。

就著藥香和琳琅滿目的藥材,

深入街區的每一條經絡,

到訪一家小店,與搬運藥材的大哥們擦肩而過。

下了半個多月雨的廣州,

在這節奏反而慢了些。

時間,也似乎變慢了些。

混搭的藥材,十里飄香。

不是老鼻子根本捕捉不到,這是哪家的貨又上新了。

清平街所在的地理位置很妙。

說是黃金地帶,一點也不為過。

南靠沙面,西靠鐵路南站,東近西堤,海陸通全國。

水運便利、交通無礙,滋生了繁盛的商賈文化。

如何形容當時的盛況呢。

「銀行比米鋪多,中藥鋪比銀行多,中藥攤比中藥鋪多」

遍地五花八門的中藥材,

像是一座喧鬧、熱烈的自然博物館。

有句老話說,「得清平一鋪一世無憂」

在廣州這個最大中藥材市場,

財富神話的傳奇,也曾在街上流傳。

隨便一個叫你借過一下的大哥,別看他拉著板車,忙碌得大汗淋漓。

也許人家的身價,不是兩間鋪,就是荔灣幾套房。

儘管年10億交易量的財富神話,已經算是過去式了。

但在這將近1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商鋪里,

幾十年的老店、老鋪,

仍舊還是會等到光顧了十幾年的老顧客。

200米開外的地鐵1號線黃沙站,

能較為精準的把人流送到藥材一條街的外面商鋪上。

市場外體建築,還保留著嶺南傳統的騎樓特色。

同時,又融合了歐陸建築的古典派系風格。

在西關這樣的中外潮流匯聚和發散之地,不足為奇。

即便是路過,

也忍不住朝著拐角小巷子裡瞅一眼。

暖黃色的燈光透過狹窄巷道,鋪陳在密密麻麻,又堆疊整齊的藥材攤前。

潘多拉盒子的魔法,和骨子裡神農百草的基因,一同被催發。

疫情之下的清平市場,難得映照了其名,很「清平」。

長長的街道上,三三兩兩,貨比人多,拉貨的人比閒逛的人多。

稍顯閒散的老闆見我們湊到攤位前,立刻熱情地招呼,像是中醫尋醫問診一般。

這個補氣血,那個養顏,還有啊,什麼對熬夜好,什麼有助於脾胃……

或許是對於城市的敏銳嗅覺發力,在一個相對開放的小鋪前,我們被各大藥材的身份「籍貫」吸引住了。

一個年輕的小伙劉傑(化名)給我們介紹。

石斛是市場裡的俏貨,本地的石斛和霍山的石斛都有。

論鐵皮石斛,那還是霍山的好。

經常熬夜、用腦過度,喝它都不錯。

還有雲南的三七、西藏的烏天麻、大連的刺參等等。

我們驚訝於一個年輕人對於藥材的「信手拈來」,他卻笑著靦腆起來。

像劉傑這樣在市場裡的年輕力量,還有不少。

當唐先生在可視範圍內,連著指了兩三家店鋪給我們時,

我們也同樣驚嘆於一個家族在百米內的堅守和傳承。

幾年前,唐先生接手了父親經營了幾十年的鋪子。

而前方一百米內,還有他嬸嬸的、阿姨的,以及兄弟姊妹的鋪面。

「我們都是一家的」

生意大不如以前,他說。

但他仍覺得,能替父親守著這做了半輩子的生意,是種莫大的福氣。

他們開通了線上購買渠道,老顧客信任,要什麼直接寄送。

即便有一天,市場人越來越少,中藥街也是不會消失的。

畢竟要讓一個煲了一輩子湯,喝了一輩子湯的廣州人,

突然戒了,

這可是比火星撞地球機率還要微妙的事。

跨過珠璣路十字路口的紅綠燈,

有人直行回家,

有人拐彎繼續到巷子裡淘藥材。

圍繞著清平醫藥中心大樓四周,

賣藥材的商鋪依舊像套娃一樣,蔓延開來。

02

百年老市場

幾經變遷,不變的廣州本草香

清平市場,是廣州人生活哲學的一面鏡子。

曾經的清平市場,是一個統稱。

包含了農貿市場、寵物市場,以及中藥材市場,

是附近將近50萬人生活日常的來源保障。

後來農貿市場、寵物市場搬遷了,只剩下今天的中藥市場

這裡最早的名氣,繞不開一隻雞。

平路171號,原是昔日著名的清平飯店。

他們創製出的「清平雞」,有「廣州第一雞」之稱。

除了對於一隻「絕味」雞的追捧。

過去清平市場一帶,遠不是如今的面貌。

早上一盅兩件,下午小曲幾首,看花鳥魚蟲,

然後到市場買幾兩藥材回家煲湯,生活在這熱鬧且悠然。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清平藥材市場」的名字還沒有,

但在槳欄路、十三行、杉木欄一帶,

密集的藥鋪,門連戶接,連綿不絕。

敬修堂、王老吉、潘高壽、二天堂等招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孫中山先生曾在現冼基一帶東西藥局行醫。

當年,醫藥合一,鋪面出售藥,郎中坐堂問診,店的後院現場炮製藥材。

那時的西關,風光正盛。

富裕之家對於名貴藥材的滋補,多加親睞。

直到1979年,位於廣州西關商業圈中心的清平中藥材市場,

成為國家批准開辦的全國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

廣州市唯一合法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不但是國內開辦最早的專業市場之一,

還是全國唯一置身於橫街窄巷居民樓中的藥材市場。

日積月累,一個龐大且繁榮的清平中藥材市場不斷壯大,成為全國聞名的打卡點。

整個市場由「四場一街一中心」組成,俗稱「五場一街」。

即六二三路246號G場、六二三路336號H場、黎明場、清平東段場、清平街、清平醫藥中心。

乾果乾貨、滋補食療湯料,到常用的本地特色中草藥,應有僅有。

嶺南特色如「南芪」之稱的五指毛桃,雞骨草、土茯苓、巴戟天、廣地龍、橘紅、高良姜、金錢白花蛇、砂仁、佛手、廣陳皮、沉香、廣藿香……

日常煲湯用料如百合、淮山、麥冬、蓮子、黃芪(北芪)、大棗、蜜棗,蟲草花,海底椰……

老廣州們習慣了這日常的陣仗,

但外來人總能用多種方式去打開它,魔化它。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曾專門到這裡參觀。

最紅的時候,外國友人常常把這裡當成認識廣州的必要一站。

埃及遊客面帶微笑,舉起蛇干,彷佛和基因里的某種神秘力量連上了線。

加州遊客到了這裡,撇一撇嘴,不喜歡天河式的廣州。

「無聊,缺乏個性」

反而在這兒,才能看到廣州「生猛」又「地氣」的一面。

高貴如燕鮑翅肚,平常如枸杞黃芪,全都堆積如大山小山。

碩大的靈芝或鹿頭,是一家店的排面。

一個高中生坐在自家鋪前,十分專注手上的功夫,

我湊上前寒暄了幾句。

曬乾了的雪蛤油,黑色塊的雜質,需要一點點剔除。

幾百克的量,男孩已經耐心挑了許久。

「摘凈了,價錢就可以賣得高一點」

閒聊間隙,他一刻也未曾停下。

藥材市場走一圈,你會發現一個與沙面截然不同的廣州。

它從來都不清冷、沉寂。

人多時,熙熙攘攘。

人少時,層層疊疊的藥材,自我忙碌著的鋪主們,將視覺填得滿滿當當。

廣州人市井生活里的一碗靚湯,

就是在這樣平凡而忙碌的日常運轉起來,

驅散了所有的陰霾與孤寂。

03

老火配靚湯

「記得今晚返來飲湯」

當我們成為劉耕宏女孩,

踩著《本草綱目》的旋律,跳起「養生」之操時,

恐怕只有廣州師奶們低頭笑了笑。

什麼山藥、當歸、枸杞,

什麼馬錢子、決明子、黃藥子……不過冰山一角。

也正如歌里的自信與傲嬌,

「讓我來調個偏方 / 專治你媚外的內傷 / 已紮根千年的漢方 / 有別人不知道的力量」

十幾年前,周杰倫就將這日常,唱遍了大街小巷。

紮根千年的漢方,沒有老廣煲不出來的湯。

圖源 廣州發布

中醫藥在老廣心目中占據很高的地位。

別看藥材市場一頓操作,動輒幾百種食材。

從這裡出去的藥材,大都唯有一個命運。

煲湯。

以至於有句俚語:「養生保健在西關,延年益壽在荔灣」

《外來媳婦本地郎》里唱道:最怕日日要煲靚湯

傳統粵菜中,湯水是前菜,也是後調。

基本分為三類滾湯、煲湯、燉湯。

青菜、河鮮滾成的湯,在廣州人眼裡,那都不算正兒八經的湯;

只有燉夠足足3小時的「老火湯」,才能稱得上煲湯。

廣州人煲湯,一個字,「野」。

既有高端細緻的中藥材,也有蠍子、水蛇這樣的猛料。

甚至還有「以形補形」的說法。

所以當豬腳、豬腦入了湯,你大概就能猜到老母親的意圖了。

中藥材市場裡大約500種藥材用於食補,它們一旦進了家裡的櫥櫃,

每次煲湯時,廣州人就像老先生抓藥、配藥一樣。

脾虛?來點山楂豬肚湯。

祛濕?加點白朮、蒼朮、白茯苓、陳皮。抑或是土茯苓芡實瘦肉湯,健脾補腎,清熱解讀。

燥熱?羅漢果菜乾湯,多喝幾碗,清熱潤喉。

在廣東,媽媽們大都總會不厭其煩地傳授一些煲湯秘籍。

當我們這些小白在市場,請教老闆一些最熱門的煲湯法門時,

卻被告知,每個廣州媽媽的配方都基本自成一套,

沒有所謂最熱門,只有意想不到。

要學煲湯,廣州師奶們,才是最好的老師。

2019年,廣州教育局頒布了一項新規。

將煲湯納入中學課程。

廣州人之外的人,或許很難理解,煲湯而已,為啥要單獨列出來。

只有歷經廣州回南天之苦,以及被媽媽的湯水從小灌大的廣州人才會懂得,

一碗湯的意義,詮釋了廣州生活的智慧與情誼。

不同時節,要喝不同的湯。

春天健脾祛濕,搭配豬橫利煲雞骨草;

夏天降火,用芥菜魚頭豆腐;

秋天雪梨燉豬肺湯;冬天蟲草燉老鴨……

他們最早感知季節變化的人,

也是最早提醒你添衣減衣,最愛你的人。

不管什麼時候回家,媽媽牌靚湯或奶奶牌靚湯,

既是廣州人的情誼表達,

也是廣州人自古傳承的養生之道。

下午五點多,商鋪老闆們陸續準備關店。

此時。

一場猝不及防的大暴雨,傾盆而至。

還沒來得及收鋪的老闆,熟練的給藥材們穿上了雨罩。

隔著這層白色帶霧的塑料薄膜,藥材的形狀變得模糊起來,味道也漸漸淡去。

是的,它們都打烊了。

我們走在珠璣路上,慌忙中尋找避雨的屋檐。

一個廣州阿姨騎著電動車,載著剛從市場買的湯料,

咻的一下,

穿越過街道,一閃而過。

在大風裡留下了那句,對老天爺的咆哮和控訴。

「黑麻麻的,這天是要爆炸了呀。」

就是這樣,在老街。

才會與充滿生活氣的性情,撞個滿懷。

有點可愛,有點逗趣。

還有點生活的小情緒。

六月的雨,落在廣州,

不是胡歌仙劍里唱的婉轉清幽,深情綿長。

而是沒完沒了的時而暴雨、時而細雨。

沒有一碗湯,是難以捱過這濕漉漉的、悶熱的嶺南夏日的。

沒有一碗湯,不能撫平嶺南人的躁動與不安。

我們帶著買好的黃芪、黨參回家。

今晚啊,又會那一道媽媽最拿手的黨參黃芪燉雞湯。

「記得今晚返來飲湯」

這是廣州人,

永遠的,回家的牽絆。

.

.

.

來來來

最後一個S級小挑戰

能一口說出下圖藥名嗎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d7c26dd0c7000f523b837ae91be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