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幸運的機會好像是銀河,它們作為個體的存在是不明顯的,但作為整體的出現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許多細小的必要元素,最終都能成為帶來幸運的條件。」
在有好運的人們的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和品質。
這三種人,好運每天都會發生,有沒有你?
1
懂得自省的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
一個人犯了錯,不推諉,反省自己,努力改正,這樣的人,才能不斷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不斷進步,超越自我。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
自省讓我們更加清晰認識自己,更準確的改正自己。
自省就是一個有意識的向內省察自我的過程。如果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面反射自己的鏡子,那自省就像一塊乾淨的布,能幫我們擦拭去心上的塵埃。
人只有通過不斷地自省,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正視並修正自身的問題之所在,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擁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自省絕不簡單的自我否定,也不是一味的妄自菲薄,而是一種自我審視、自我負責的人生態度。
一個懂得自省的人,會明白這樣的一個事實:自己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應該對你的人生或情緒負責。
德國詩人海涅有這樣一句名言:「自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的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改正。」
事實上,那些成功的人並不是不會經歷失敗,而是懂得及時自省,並敢於去修正自己的錯誤。
但這些挫折卻從來沒能將他擊垮。相反,因為善於自省,每一次的困境於喬布斯而言,都是一次鳳凰涅槃的契機,並讓他由此而不斷走向成功。
他在為史丹福大學所做的演講中這樣說到: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總是以此自省。
自省帶來的不僅是智慧,更是積極進取的境界。
懂得自省,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清代晚期的曾國藩擅長自省。
在每天的日記中,他都要將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一番徹徹底底的反思、清掃。
有一次,曾國藩與朋友小珊因小事產生嫌隙,經自省,認識到自己是犯了「盡人之歡,竭人之忠」的過錯,「宜速改過,走小珊處,當面自認不是」。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終,他的人生修養和事業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中國有句老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大多數人常常會把責任歸咎於他人,自己犯錯卻總是為自己開脫。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常常因此而起。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反省自己,不苛責他人,抱怨就少了。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真正有修養的人,從不會苛責他人。
他們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斷改正自己。
懂得自省的人,待人寬厚,善待他人。
一個懂得自省的人必是有福之人。
2
有善良與慈悲心的人。
常常有人說:我佛慈悲。我佛慈悲即我心慈悲。世間眾生常常被慾望,誘惑所迷倒,於是,苦惱、煩躁接踵而來。面對人生種種煩惱、困苦,我們就需要一場修行,修一顆平常心,慈悲心。
人在塵世中行走,難免沾染灰塵。自私自利容易蒙蔽頭腦,貪慾染心,往往因為一點點蠅頭小利而爭得你死我亡。
孔子曾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如你細細想來,因為一點點利益喪失本性,失去自我,爭得頭破血流,終是得不償失的。如若,人人皆慈悲,心似菩提,看淡一切,人人便會你尊我讓,禮尚往來而存大義。
往往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別人傷我身軀,傷痛數日,我以慈悲為懷,耐住心性,便會痊癒;別人傷我心理,同樣,懷一顆慈悲心,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仁愛善良之心解之,慈悲於世間,才能成就圓滿人生。
菜根譚中說: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檐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萬物皆慈悲,若我們心懷慈悲,便不會踐踏路邊的小草,便不會折斷飄香的花朵,便不會踩踏地上的螞蟻。因為它亦是一種可愛的生命。既然大自然賦予了萬物生命,我們就應當持一顆善心,一顆平等心,一顆慈悲心與萬物相處。
釋迦牟尼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里該出現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你一些什麼。」所以,行走人世,我們要時時心懷慈悲,感恩一切,學會放下,懂得成全。
時光清淺,歲月綿長,心懷慈悲,無言也暖。無論咫尺天涯,慈悲一定是天上人間最閃亮的佇立,如果我們能以慈悲與時光和世界相待,相信所有的殘破都可以被重新打磨和雕琢,一切希望和期待都能在美好里抵達,即使風雲平淡,也能被描成絕版圖畫;即使日子平凡,也能被過得活色生香。
不管你的眼前是風和日麗,還是山瘦水寒;不管你的處境是次第花開,還是葉落飄零,請與慈悲同行吧,留住初心,認真地活著,優雅地老去。當你選擇了慈悲,或許下一程,下一站,下一分,下一秒就會有幸福來敲門。
人不管到了什麼年紀,都請不要把慈悲拋棄,擁有了慈悲你才會成為別人喜歡的模樣,成為別人讀不厭的風景。
一個人在平日裡能行善布施,此善舉乃積累大福報,增添功德。
你給予他人的幫助,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你自己。
當我們處於劣勢的時候,不責於人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優勢,還能做到不責於人,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善良。
漢宣帝時,丞相丙吉的車夫嗜酒如命,經常半路上停下車子嘔吐。
有一次,喝太多吐在了丙吉的車上,弄髒了坐席。
主管知道此事後,大加斥責,並建議丞相辭掉他。
丙吉卻說:他有一家人要養活,如果我辭掉了他,傳出去誰還會收容他呢?何況弄髒了坐席,也算不上什麼大事,我相信他會悔改的。
車夫聽後深受感動,從此戒掉酒,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
有一天,車夫在客棧無意間發現一隊騎兵,拿著邊疆的公文疾駛而過。車夫打探出匈奴逼近邊境的消息,立刻稟報了丞相。
丙吉立刻著手救援的行動,由於他胸有成竹的舉措,得到了漢宣帝的嘉獎,受到滿朝文武的敬佩。
丙吉卻笑說:所有功勞,應該歸功於我家的車
夫。
無論何時,慈悲一定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最寶貴的存在。花開花落間,慈悲一定是最深的懂得,最燦爛的綻放。天地間,一切都會因慈悲而變得美好,一切都會因慈悲而變得不再尋常。
布媽有一句話:「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因為慈悲,所以寬容,慈悲與寬容是心靈共生的花朵,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懷。當一個人足以包容生活的不愉快,以廣博的胸襟和愛心,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心存濟物,就是心懷慈悲。
內心越慈悲的人,福報越深厚。
3
不責於人,寬容別人過錯的人。
面對他人的過錯,不去執著,不去計較,這樣的人,心就不會出現障礙。
張口閉口都是別人的錯,難免被是是非非沖刷得體無完膚。
有位百歲老人說,「別人犯錯少計較,自己犯錯多考慮。不難為別人,也別跟自己過不去。」
寬容了別人的過錯,不自尋煩惱,才能理順自己的人生。
沒有人,能保證一生沒有一點行差踏錯,對人沒有一點虧欠。
即使是孔夫子,也有誤解弟子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苛刻待人。
不輕易批評別人,才會把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反省之後大有長進,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容人之過,也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卸掉多餘的心理包袱。
坦坦蕩蕩、平心靜氣的人,有一顆善良、大度的心,所見皆美好。
不錙銖必較,給別人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機會,何嘗不是一種慈悲。慈悲多了,好運氣自然多了。
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即不責備他人。這是很高的修養。工作生活中,為人寬善,即使我們占盡優勢,也不能咄咄逼人,這是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叫「為善」。
漢朝劉寬做太守,有個朋友聽說他待人大度,能原諒所有的人與事,想出一個辦法試驗他。
朋友讓奴婢故意把湯灑在劉寬的身上,劉寬不顧弄髒的朝服,反而關切地問奴婢,有沒有燙傷手。
還有一次,劉寬坐牛車回家,路上有人硬說那是自己家丟的牛,把牛牽走後,劉寬毫不辯解地步行回家了。
後來,那人找到了丟失的牛,物歸原主之後,請求懲罰。
劉寬絲毫不計較,反而安慰對方:
「牛都長一個樣子,難免會認錯。既然你已經歸還,我也沒受損失,為什麼要懲罰你?」
有句話說得好,睡前原諒一切,醒後就是過往。
人生在世,懷一顆憐愛之心,容人以德,諒人以情,也是給自己種下的善因。
友誼也好,感情也罷,不可能毫無瑕疵,忘記曾經的懷疑與指責,關係才能再次穩固。
人心是相互的,單單漠視人的好處,獨獨記恨人的錯誤,得寸進尺,會把人緣弄得越來越差。
人生很貴,善忘的都是高人;多一些糊塗,少一些挑剔,凡事不計較得太清,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菜根譚》有言,「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放下別人的過錯,喂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古羅馬格言講:「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鍛造者。」
我們雖然不能說,一個人的命運,完全是由自己作主的。但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個體自我的努力,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從而改善生活與命運。
永遠心向陽光,生活中自然會充滿明亮與溫暖。也可以把日子過得生機勃勃、熱氣騰騰。
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生命,自然會與好運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