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被指「安全漏洞頻發」 國內哪些CPU企業將受益

2024-10-18     第一財經

10月16日,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發文指出英特爾產品存在安全漏洞問題頻發、可靠性差、假借遠程管理之名行監控用戶之實、暗設後門危害網絡和信息安全等問題,並建議對英特爾在華銷售產品啟動網絡安全審查,以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和中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受該消息影響,16日美股開盤後,英特爾股價一度下跌4%,不過隨後股價逐步回升,截至收盤仍下跌1.54%。而截至17日A股收盤,國產CPU概念股走強,富樂德一字漲停,龍芯中科漲超9%,寒武紀、海光信息、恆玄科技、思特威等跟漲。

對此點名批評,英特爾17日在官微回應:作為一家在華經營近40年的跨國公司,英特爾嚴格遵守業務所在地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將與相關部門保持溝通,澄清相關疑問。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英特爾等產品多次出現的漏洞,國內公司已有相應技術解決方案替代。但就公司CPU產品可對標哪些英特爾產品並形成替代,第一財經記者多次撥打海光信息和龍芯中科證券事務代表電話,截至發稿未接通。

對英特爾影響幾何?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在文章中對英特爾提出了「安全漏洞問題頻發、可靠性差、監控用戶以及暗設後門」等問題。該協會同時表示,美政府通過所謂《晶片和科學法案》,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無端排擠和打壓,英特爾公司是該法案的最大受益者。

作為全球最大的CPU廠商,英特爾一直是PC及伺服器市場的主導者。根據2023年第四季度Canalys的數據,英特爾PC處理器出貨量約5000萬顆,同比增長3%,市場份額高達78%。而在伺服器市場,根據公開機構的統計數據,英特爾在伺服器CPU市場的份額在65%左右。可以說,英特爾仍占據中國PC及伺服器CPU市場最大的份額。此外,財報顯示,2023財年英特爾總營收約為542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的營收占英特爾總營收的27%。

在業內看來,如果後續事件發酵,國內相關合作方或將被要求停止採購英特爾公司的產品,這將進一步影響英特爾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尤其是在當前該公司遭遇嚴重財務危機的背景下,影響力度將疊加。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是由中央網信辦主管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截至2024年9月,共有單位會員627家,個人會員326人,包括國內主要網際網路企業和網絡安全企業、權威科研機構及網絡安全領域的權威專家。

記者嘗試聯繫上述協會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也並未獲得進一步回應。

但有半導體相關人員對記者表示,針對英特爾相關審查或許正在啟動,此前該企業與中國關鍵客戶之間部分合作已經被叫停。

對國產CPU企業影響幾何?

機構認為,在一些對信息安全要求較高的行業,如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電信等,可能會更傾向於選擇國內的CPU晶片產品,以降低安全風險,國內企業在相關市場的替代機會將增加。

目前,雖然英特爾和AMD在CPU市場占主導地位,但國內已經逐漸形成六大企業主導的國產CPU陣營,分別是鯤鵬、飛騰、海光、兆芯、龍芯、申威。其中,鯤鵬、飛騰走的是ARM指令集路線;海光、兆芯走的是X86指令集路線;龍芯早期是MIPS指令集,但現在是自研LoongArch指令集路線;而申威早期是Alpha指令集,但現在則是自研SW64指令集路線。其中,走X86路線的海光、兆芯備受外界關注。

對於海光、兆芯等國產X86 CPU廠商來說,因為屬於Wintel(Windows+Intel)聯盟體系,可使用Wintel的生態,且Windows的生態完善,沒有任何使用上的問題,所以在一些中低端的PC及伺服器市場,可以實現對英特爾CPU的替代。而在高端市場,還有AMD的產品可以平替,並不會對國內對於高端X86 CPU有依賴的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轉造成太大影響。

而兆芯通過收購威盛(VIA)獲得了X86架構授權,這使得其可以基於該成熟的架構進行晶片設計。目前,兆芯是國內少數擁有CPU、GPU、晶片組三大核心研發能力的廠商。這意味著它能夠獨立地進行處理器、圖形處理器以及晶片組的設計和開發,實現了核心晶片技術的全流程覆蓋。

龍芯中科生態體系則基於LA指令系統,是國內唯一堅持基於自主指令系統構建獨立於Wintel體系和AA體系(Android+Arm)的CPU企業。龍芯中科在2023年財報中承認,CPU具有極高的生態壁壘。Wintel體系起步較早,在桌面和伺服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國內CPU產品大多數是基於X86和ARM指令系統,而支持LA的CPU市場占有率目前尚低。

可以看到,兆芯與英特爾、AMD等國際巨頭相比,在技術實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單核性能方面,兆芯的部分產品還有待提高,而在高端市場和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弱。

CPU廠商要趕上英特爾的技術水平和市場地位,另有一些挑戰需要應對。

例如,龍芯中科和海光信息都是晶片設計企業,為Fabless模式,製造環節委外生產。一名半導體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晶片設計後能否以先進位程生產也是一個問題。國產CPU發展不僅涉及設計層面,還有全產業鏈層面能否支撐的問題。

此外,包括海光信息在內,國產處理器晶片廠商,例如龍芯中科、飛騰、兆芯等,其指令集來自國外公司的技術授權,也存在著無法使用授權技術的風險。

除了海光和兆芯外,Arm CPU陣營的鯤鵬CPU也有望從中受益。公開信息顯示,在信創領域,目前鯤鵬CPU位列市場份額前二。有預測稱,到2024年其將占據信創伺服器市場50%以上的份額。

一國產算力頭部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在AI催化下,伺服器算力市場的國產化進一步提升,「在2026年,國內AI算力國產化占比將會達到50%,而這一數字在兩年前只有22%左右,今年將有望達到42%」。

不過,從應用場景看,與廣泛應用於數據中心、消費電子中的英特爾晶片對比,國產CPU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的文章中,點名出現漏洞或其他問題的英特爾晶片不僅包括應用於數據中心伺服器的至強處理器等,還包括英特爾第6代至第11代酷睿、賽揚、奔騰系列CPU,以及第13、14代酷睿i9系列CPU,這意味著,受漏洞影響的設備不僅包括數據中心伺服器,還包括電腦這類消費電子。

而一些國產CPU廠商的產品目前主要面向政務、企業類客戶,並不主要面向普通消費者,這意味著這些國產CPU還較難很快替代市面上應用英特爾晶片的消費電子。

國產CPU廠商中,龍芯中科面向傳統電子政務市場,海光信息則主要用於電信、金融、網際網路、教育、交通等重要行業或領域。海光信息CPU相關產品已應用到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金融和能源化工領域客戶,並在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類業務應用。「對信息安全、供應鏈安全要求相對較高的領域,是國產CPU的優勢市場。」海光信息在2023年財報中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b58091bebcc11b94885d5a7a2506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