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專欄】
這樣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停止!
——謝謝「新校長傳媒」對我的支持
原創作者|李鎮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首發李鎮西校長個人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ID:zhenxichaguan」,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布
拙文《 教育,可否暫停「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在「鎮西茶館」推出後,不但一線教師表示強烈共鳴,而且不少局長和校長也私下對我說:「說出了我們想說而不便說不敢說的話!」
但我並不希望聽到「一邊倒」的支持之聲。鎮西茶館是一個思想交流、觀點碰撞的地方,只要不是攻擊謾罵、陰陽怪氣、諷刺挖苦,所有不同觀點我都歡迎。我也不能說自己的觀點就是正確的,甚至「句句是真理」,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人。
果然,我很高興不同的聲音出現了。在我的朋友圈,《中國教育報》的徐啟健兄評論道:「不是要不要暫停改革與創新的問題,而是怎麼改革與創新的問題。一不小心,就會給躺平派既得利益派遞棍子。」
但這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的留言,我希望看到有分量的不同觀點的文章。
今天早晨,我終於看到了這樣的文章。微信公眾號「新校長傳媒」推出了署名「小新君」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與李鎮西老師商榷:教育能暫停「改革」與「創新」嗎?不能》。
「新校長傳媒」也算是我的朋友,雖說我曾因該公號不經我允許轉載並修改我的文章而向他們表達過不快,但我知道他們沒有惡意,而且向我表示了歉意,對我一直很尊重。所以,對他們這篇文章,我很重視。
不過,讀了之後,我心裡有些失落。因為這篇文章,主要是羅列了一些教育專家關於創新與改革的話,這些話出自他們以前的文章,並非是我期待中的針對我那篇文章的「商榷」。
當然,編輯寫了幾段「編者按」——
幾天前,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發布《教育,可否暫停「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一文,引發教育界強烈關注,也帶來了編輯部的熱烈討論。
支持「暫停」者認為,眼花繚亂的「改革」「創新」本質上是形式主義作祟,應該少折騰,還教育一片安靜的天空。贊成「改革」與「創新」者表示,教育的底層邏輯已經改變,學校教育體系依然大部分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才是今天的教育質量整體不足和教育焦慮的根源,而建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創新。
「新校長傳媒」的「小新君」 (李鎮西註:順便說一下,我特別不喜歡許多公眾號的號主自稱什麼什麼「君」,好像中國的公號都被日本人壟斷了。雖然「君」這個字並非日本人所獨有。但是,公號號主不用「君」就沒法取名了嗎?)贊同後一種說法:今天的學校教育,我們僅有「愛與常識」的情懷是不夠的,還要有把「愛與常識」化為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於新時代、新環境、新目標、新課堂中的系統性能力。正如李鎮西老師文中所說——「教育要指向人的發展與幸福;要成為人與人心心相印,而不是人與分斤斤計較的地方;要讓教師喜歡教書,讓孩子迷戀學習......」是的,在新的社會變局下,刻舟不能求劍,恰恰更加需要的是對教育生態的結構化改革和系統性創新。
從教育發展史來看,真正的改革與創新從來都是難的,比例從來都是少的。今天的中國教育現實,全國各地走通主動轉型、系統創新之路的學校目前依然是少數——我們認為,中小學教育迫切需要脫離應試體系下的路徑依賴,真正回歸「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積極展開著力於「冰山下」的,而非形式大於內容的有效變革。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國數十萬所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現實條件紛繁複雜,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適用於同一種自上而下的變革節奏,但沒有一所學校不需要自主進階的小步快走。
當前階段,教育能暫停「改革」與「創新」嗎?我們認識到,不能!「小新君」同步整理了近期部分教育學者的觀點,與李鎮西老師的「暫停論」商榷。
坦率地說,讀了這幾段與我「商榷」的話,我很是失望,因為這些話恰恰是我的主張。所以當我在朋友圈轉了這篇文章後,有一位校長評論說:「此文拼盤式地湊了一篇所謂的『商榷』文,前來碰瓷李老師。」
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刀郎新歌出來後,一片讚嘆之聲。有自媒體把2017年谷建芬老師一段關於音樂發展的建議片段摘出來,與當下刀郎的歌聯繫在一起,拼湊了一篇文章,取了一個很搶眼球的題目《谷建芬吶喊:整頓音樂界!刀郎成典型案例》,給人的感覺是,谷建芬老師出面批評刀郎了。而實際上這與谷建芬老師一點關係都沒有!可這篇移花接木的文章,讓許多人對谷建芬老師產生了誤解,甚至不少人開始謾罵谷建芬老師。
「新校長傳媒」這篇文章,在手法上與那篇文章如出一轍,也是移花接木,給人的感覺是幾位專家聯合起來與我論戰。顯然不是這樣的。不過,這篇拼接的文章效果卻是積極的,因為所引用的幾篇文章,恰恰都是支持我的。
因此說「碰瓷」顯然言重了,「新校長傳媒」的這篇組裝的「文章」的確不構成與我的「商榷」。所謂「商榷」純屬是搶眼球的「標題黨」。
打個比方,中秋節快到了,有不法之徒大肆銷售假月餅,於是有人寫文章抨擊假月餅對消費者的坑害,要大家提高警惕;可有人卻寫文章與之「商榷」,大談真月餅是如何好吃,不但不應該被抨擊,反而應該鼓勵大家吃月餅。這邏輯是不是有問題?人家明明抨擊的是假月餅,並沒有否定質量上乘的真月餅啊!如此「商榷」真讓人哭笑不得。
如果仔細讀了我的那篇文章,就會發現,我從來就沒有否定真正的改革與創新,我批評的是加了引號的「改革」與「創新」。我在文中專門寫道——
我並不否認教育改革與創新。從宏觀上說,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向前推進,都得與時俱進。40年前,鄧小平同志對教育提出的「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是中國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方向。
四十年來,一系列引領中國教育改革與創新的綱領性文獻,毫無疑問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在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讓中國教育總體上滿足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但我反對的是為改革而「改革」和為創新而「創新」,反對的是違背教育常識的「改革」與「創新」,反對的是折騰學校折騰老師的「改革」與「創新」!
估計馬大哈們沒注意我這篇文章中的這幾句——
教育改革與創新沒有錯,但真正的改革與創新應該是激發學校的活力和教師的創造力,而不是讓學校被動應付,讓教師無所適從。更不能以「改革」與「創新」為理由剝奪學校自主發展的權利和教師自由成長的空間。尤其是,中央的改革與創新戰略決策,決不能以基層的種種貌似「轟轟烈烈」實則是形式主義的方式來體現。
看,我反對真正的教育改革與創新了嗎?
「校長傳媒」這篇與我「商榷」的文章說:「從教育發展史來看,真正的改革與創新從來都是難的,比例從來都是少的。今天的中國教育現實,全國各地走通主動轉型、系統創新之路的學校目前依然是少數。」
是呀,既然「真正的改革與創新從來都是難的,比例從來都是少的」。那麼,現在鋪天蓋地的「改革」與「創新」的喧囂,不正證明了偽「改革」、偽「創新」太多了嗎?
我要批評和否定的正是這種「改革」與「創新」。
這篇「商榷」文章還說:「中小學教育迫切需要脫離應試體系下的路徑依賴,真正回歸「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積極展開著力於「冰山下」的,而非形式大於內容的有效變革。」
哈哈,「回歸『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這不正是我文章中反覆強調的嗎?
哪有半點與我「商榷」的氣息?分明是「曲線認同」嘛!
感謝「新校長傳媒」對我的觀點的有力支持!
徐啟健兄讀我這篇文章顯然也有一丟丟粗心,忽略了我在「改革」與「創新」上加的引號。如果啟健兄讀仔細些,就不會誤解我「不要暫停改革與創新」,相反,會認為我恰恰是希望搞真正的改革與創新的。至於,會不會「給躺平派既得利益派遞棍子」,啟健兄完全多慮了。「躺平派」不會從我這裡得到任何「棍子」,我這裡並沒有他們想要的「棍子」。再說了,想躺平的人無論怎樣都會躺平, 哪需要「遞棍子」啊!
拙文 《教育,可否暫停「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當然不是無懈可擊,比如標題就有邏輯漏洞——既然「改革」與「創新」是加了引號的假貨,那就不是「暫停」的問題,簡直就必須停止!當時用的「暫停」而沒用「停止」,還是考慮到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儘可能要說得緩和一些,別那麼激烈,包括標題用了「可否」二字,以疑問句的形式,表現出商量的口吻,也是這個原因。第二次推出的,標題我就直接改成了祈使句:《教育,請暫停「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
認真讀我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會發現,文中談到真正的改革與創新都沒有加引號,而我談到偽「改革」與假「創新」時都加了引號。
再順便說一下,「新校長傳媒」的文章標題 《與李鎮西老師商榷:教育能暫停「改革」與「創新」嗎?不能》是有問題的。難道加了 引號的偽「改革」與偽「創新」不但不能暫停,而且還必須繼續發揚光大嗎?我想,「小新君」不是這個意思吧?
《與李鎮西老師商榷:教育能暫停「改革」與「創新」嗎?不能》一文除了幾段「編者按」,主體部分都是幾位教育專家文章的組合。這組文章的作者除了吳康寧、褚宏啟是我非常尊敬的專家,沈祖雲、萬瑋、李茂、程紅兵均為我的好朋友。裡面的內容並非是他們最近專門針對我的文章而寫,而是以前寫的談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文章。這些觀點我完全贊同。
「新校長傳媒」的這篇「文章」,顯然沒有經過原作者的同意,因為一位作者在微信上給我轉來了有些讀者的反饋,明顯對這樣的操作表示不敢苟同。
論證一個觀點,最無懈可擊的方式是「既要……又要……」的「論述」,比如:「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又要反對形式主義的『改革』與『創新』」。但這樣四平八穩、貌似全面的文章,等於什麼都沒說。
我一直非常欣賞杜威的一段話——
我們並不去強調不需要強調的東西――這就是說,有些東西已經很受重視,就無需強調。我們往往根據當時情境的缺陷和需要來制定我們的目的;在一定的時期或一定的時代,在有意識的規劃中,往往只強調實際上最缺乏的東西,這並不是一個需要加以解釋的矛盾。
杜威的意思是,任何時代所強調的,總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強調大家都重視的問題。
因此,真正有的放矢的文章,從來不是四平八穩的溫吞水,而是有針對性地強調所要論述的問題。當固步自封、不思進取阻礙了教育發展的時候,我們要大聲疾呼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性;當各種形式主義的「改革」與「創新」泛濫於學校,嚴重窒息著學校發展的活力,嚴重傷害了教師的職業熱情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吶喊——
教育,請停止「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
2023年9月26日
(校對:顏呂靜、吳秀娟、潘曉敏、何娟)
留言精選:
@四月晚秋(重慶):
人類世界裡所有的創新、創造,都不是「被要求」著完成的。當在創新作為一種運動,當創新被作為目的追求,是不可能有創新的。
@竹間鴻(江西):
我覺得改革與創新應該是教師的自發行為,最起碼具體措施是的,上級單位能提供的是一些引導與鼓勵,而不是行政指令,或者是先去改革試點,若是成功後介紹一些經驗供教師參考。因為有的教師想進行改革創新,有的教師想用傳統教育方法。拿創新去要求後者如同拿傳統去要求前者一樣,都是一種束縛。改革創新如果是教師的自發行為,那麼說明這教師是有一種改革者獨特的熱情的,這樣改革才可能順利實現最起碼也不會流於形式;但是對於偏保守的教師來說,突如其來的改革命令可能會使其無所適從,最終為了指標或者績效啥的讓改革流於形式。
我國的國情是很複雜的,就像北京上海的教育經驗不宜運用在大山深處的學校一樣,個別地區個別學校的成功經驗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盲目學習成功的改革並不能使本地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
曾經的經濟特區是劃一塊地讓當地自己去闖去拼,教育的改革也應該讓教師去自由探索。我並不覺得教育改革要暫停,我覺得教育改革要從命令式的照搬式的變成鼓勵式的支持式的,不把這些與各種考核評比掛鉤,而是把重心放在如何為想改革的教師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與物質保障。
我相信敢於改革創新的教師培養的學生里,一定也會有教育改革者,堅持這樣做下去,教育改革事業一定會變得欣欣向榮
@湖畔漁夫(廣西):
某些學校的「改革」與「創新」,其實就是極端應試教育的毒瘤發作,某些人撈取政績和利益的工具。他們強行剝奪學生的課餘時間,晚休時間,周末時間,假期時間,以各種考勤和測試逼迫學生刷題;以各種軟硬兼施地變相「自願」,逼迫放棄休息時間,無償加班加點,鼓吹違背勞動法,漠視人性的「奉獻」。這種「改革」與「創新」必將被釘上教育的恥辱柱!
@loacoste(江蘇):
我一直沒想明白一個問題:當教育行為被迫發生的時候,教育還是教育嗎?
@樹花(河北):
天天不是在填表,就是在交表的路上,再就是學校的各種維護,領導想來就來,來了就是一頓指責,永遠也理解不了我的實際困難,只會加重我的焦慮。靜心冥想一會兒,都是一種奢望,看著家裡的老人孩子和家務,真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為啥就過上了這樣的生活,只有心力交瘁,哪還有什麼幸福感,要崩潰了!
@山在那邊(天津):
羅翔老師:「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謹慎;對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樂觀。」我想:我們可以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論爭,但需要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們反駁或商榷時,總得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吧。不能東拼西湊,上一盤「素什錦」吧?
@葉子(北京):
說減就是加,名正言順卷,累死老師和學生,現在的學生哪兒還有洋溢的笑容啊,封面校長和孩子們的照片好治癒!
@天行健(河南):
說得太好了!現在很多所謂的「改革」和「創新」,不過是打著改革創新旗號的瞎折騰。
@Yana(四川):
讀了他們的文章,我也馬上就回復了他們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哈哈哈哈。
@檙實(廣西):
創新沒錯,但是中國式創新,根本就不是創新,他們只是打著創新的名號走法家中術勢那一套,以此徹底消滅任何對執政合法性有威脅的可能。說白了就是還是沒能從舊社會的政治觀念里走出來。在這種政治觀念治下的所謂教育創新,到最後都會陷入無法自洽的死胡同里。
@風輕雲淡(安徽):
一個學校改革取得成功,在我看來,或許不是因為某一種模式起了決定性作用,而是因為改革者本人能力的出類拔萃。比如北京十一學校、上海建平中學、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
對於絕大多數的一線教育者來說,最合適的創新方式是在守住教育常識、守住自身優點的基礎上,提高見識,微創新、慢調整,水滴石穿,漸入佳境。
@靈均(海南):
遵守常識是良師
一一讀李鎮西《 這樣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停止!——謝謝「新校長傳媒」對我的支持》
靈 均
這種形式須停止,個中原由天地知。
上課豈能盡演戲,遵守常識是良師。
(癸卯[兔]年八月十二酉時于海口,2023年9月26日)
@阿德嘉(湖南):
去教育官僚主義,增加教師權威,減輕學生壓力;
去學校形式主義,強化育人實效,減輕學生負擔。
@光頭哥(北京):
面向現代不能丟了傳統,面向世界不能忘了炎黃,面向未來不能沒了歷史。
@閆亞軍(北京):
我們從來就沒有否定真正的改革與創新,批評的是那些打著改革與創新幌子的各種形式主義!
@路遠將至(新疆):
我認為,商榷是對一篇文章的深入討論,是基於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理解有感而發,是須有一些與作者相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觀點的。求同存異,我們就是在相同認知的基礎上而對不同認知的的討論,並非是從0開始討論,那樣只會沒有結果。
@陳人傑(湖南):
好的教育其實是對人的一種冒犯,我們常常要打破大腦中的思維,重新建構思維。
@GX(河北):
因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也是教育的永恆定律吧,改革創新就是因時、地、材的改變而適當調整,而不是「轟轟烈烈」的形式主義。
@魏加華(江蘇):
瞎折騰絕不是「改革」與「創新」,必須堅決反對!
@天涯路(河南):
幽音.天涯路
空谷幽音飄千里,
萬家桃園鼎沸起。
新枝老樁萌新芽,
片片桃花爭春息。
2023年9月26日晚讀李老師《這樣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停止!——謝謝「新校長傳媒」對我的支持》一文有感隨筆,不妥見諒,歡迎指正。
@一葦所如723(江蘇):
凡事皆有度,過猶乃不及。
不是因循守舊,不改革創新,而是不要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去瞎折騰。
@周鴻(四川):
他們不是沒讀懂,是藉機找個把子,反對反對。這個時代的戾氣重!真的為了真理討論的,商榷的,太少了!
@于波(內蒙古):
呵呵,我一學數學的前幾天看到李鎮西加引號的暫停改革與創新馬上就理解成他說的是偽改革偽創新。那么小新君都沒看懂這篇文章就大喊不能停止「改革」「創新」,邏輯混亂,不明白在商榷什麼。
@泉水叮咚(河南):
教育的所有問題就一個字:偽。
@暗香盈秀(河北):
看了幾段開頭,後面就拉伸了……也許是蹭李老師的觀點湊文字吧,實在沒看出有什麼真正為教育指方向明是非。其實,現在這樣四處搜羅堆砌別人家的磚頭壘自己窩的,不在少數。
@路遠將至(新疆):
今天9.26,我有些興奮,略有感觸,分享給大家:
今晚的晚自習主要是批改作業,批改的過程中很興奮,於是就寫了一句話送給三年級的學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翻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為何寫這句話呢?我看到班級後面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其中個人層面第二個是誠信,第一個是愛國,因此我認為,愛國是第一位的,國家培養出來的棟樑,國家培育的花朵,當然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否則豈不是喂不熟的白眼狼。而誠信位居第二位,也同樣重要,我們應該也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體現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必須誠實,這道題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有這個認知,我們才會進步。如果說假話,不懂裝懂,那只會沉浸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自己騙自己,終生也難以幸福。所以,做教育的人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要教學生誠實,而非教學生說謊話,我們培養的是幸福的學生,是學生自己能夠感受到自己很快樂,自己很幸福!(這個班是三1班,但還有一個名稱是c班,是三年級的差生集中班,有一些不認識字,有一些不認識數,他們的作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抄的,這個是他們的現狀,我是去志願輔導的,長期但每天大概就是兩小時左右,沒有什麼經驗,歡迎大家指教。)
@青松(重慶):
這篇文章里提到的另一篇文章讓我想到了2個成語:「趨炎附勢」和「譁眾取寵」。
@ayu(上海):
現在自上而下改革太傷筋動骨了,是該暫停,特別是考試改革。應該自下而上大刀闊斧改,找試點(必須是能複製到普校的,成本控制不擇生源是基操)給予完全自主權,從各種制度這些底層架構上完全變革(底層不改,上面再轟轟烈烈也是隔靴搔癢),並且留好接口,何時和現有制度並行,何時分軌,何時取代。隨著新模式的成熟逐步蠶食舊模式,給大眾充分選擇權。自然選擇決定了模式的成敗,好模式大家一定會認可,時機成熟再自上而下全面推廣,這樣風險小阻力小成本低,否則再改20年依舊換湯不換藥。把各種創新學校當普校處理,看看要解決哪些問題,一一攻克思路不就來了。
@一生何求(浙江):
需要暫停的是帶引號的創新,不能暫停的是動真格的創新。現在的虛假創新之害,正是五唯功利之風所致,論文滿天飛。改革創新是永恆的主題,偽創新和阻礙創新的絆腳石一樣,都不是真正前進的步伐。教輔專家聲稱應試教育不可變,教培業者高呼高考不取消應試之風不可逆,教育中人苦形式之風的偽創新久矣,於是把衡水模式的摘金奪銀當成教育真經,內心裡排斥教育的真改革真創新,於是大喊瞎折騰,這同樣也是一種噱頭。
延伸閱讀:
與李鎮西校長商榷:教育能暫停「改革」與「創新」嗎?
李鎮西:教育,可否暫停「改革」與「創新」,讓學校休養生息?
李鎮西:教師的暑期該不該用於培訓、家訪和備課?
李鎮西:擁有智慧,以「豁出去」的精神做教育!
李鎮西:我們是否正在兢兢業業地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
李鎮西: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
李鎮西:請別抹黑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主動學習
李鎮西:跳樓孩子的生命,讓人想起陶行知「我們要創造兒童的世界」的呼喚
李鎮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適合當老師
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李鎮西: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是「好的教育」?
李鎮西:如何解決代課教師編制?請恕我直言!
李鎮西:教育,可千萬別往孩子大腦里塞垃圾啊!
李鎮西:家長,你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李鎮西:教育不應剝奪孩子的天性
李鎮西:把教師比作「園丁」「蠟燭」「春蠶」錯了嗎?
李鎮西:那時候教育很簡單 ,而現在的教育……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