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五千年,幾乎每一個時段都有戰爭發生,因戰爭而聞名的大爭之世也有許多,比如「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但凡是有戰爭爆發,指揮戰爭的將領就會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曆數歷代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絕對可以躋身第一梯隊。所以唐朝在仿照文廟修建武廟時,也將白起的塑像供奉在了武廟之中。到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參觀武廟時,竟然對白起享受香火祭祀感到憤怒,還罵道:「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身為開國皇帝,趙匡胤本人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可以說跟白起是「同行」。自古同行就是冤家,文化人之間所存在的「文人相輕」,也是這個道理。同為領兵作戰之人,趙匡胤為何瞧不起白起,還說他「不武之甚」呢?這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白起的軍事生涯了。白起是羋姓白氏,為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白起擁有一個很好的舞台,他嶄露頭角之時,秦國國君昭襄王贏稷,正有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心,對軍事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所以白起一心一意打仗就行了,不會有太多政治上的羈絆。
所以白起一生中打了許多勝仗,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以及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其中長平之戰是白起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他的絕筆。長平之戰的勝利,究其原因是秦國當時已經是「超級大國」了,國力完全碾壓趙國。趙軍雖全軍覆沒,但秦軍也付出了傷亡過半的慘痛代價。趙軍的全軍覆沒來源於白起的殺降,而這也成為了他被後人所詬病的原因。和《孫子兵法》所提倡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截然相反,白起主張的就是殺。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殲滅戰,戰必求殲!
根據梁啟超先生的統計,整個戰國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各國因戰爭而死亡的士兵在200萬左右,而被白起指揮擊殺的,則超過了100萬,占據二分之一!這也難怪白起會有「人屠」的稱呼,他的殺孽實在太重。白起被逼自殺後,雖然「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但對山東諸國來說,白起的確是不折不扣的惡魔。以至於後來佛教還編造了白起在地獄中、被埋在糞坑中受刑的故事,以此來告誡世人從善。詳情可見《法苑珠林》卷七九《十惡篇·邪見部》:「引人答云: 此是秦將白起,坑趙卒,寄禁此中,罪猶未了。」
趙匡胤身為皇帝,更加明白人口對國家的重要性,即便是敵對政權的子民,以後也是自己的,士卒也是如此。如果願意投降自己的,就沒有必要再坑殺。除了將領和皇帝的身份,趙匡胤還是當時的武術名家,著名的「太祖長拳」就是由他所創。 「武」字就是「止戈為武」,追求的也並非擊殺自己的敵人,核心思想與「不戰而屈人之兵」有所類似。所以白起和趙匡胤雖同為名將,但他們的軍事思想卻截然相反。不僅相反,趙匡胤還偏偏看不起白起這種「戰必求殲」的打法,所以在他看來,殺過降卒的白起不配享受後人祭祀。
但是極為諷刺的是,趙匡胤將白起趕出「武廟十哲」的隊伍之後,宋徽宗又將他請了回來。 「靖康之難」發生時,還有神棍宣稱能夠請來白起和天兵天將,直接加速了開封城的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