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中遇到的一切,絕非偶然,它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
從現實來看,誰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早晚而已。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談「生」,忌諱談「死」,就是變老,都耿耿於懷。
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向死而生,把生命當成過程看待,不悲不喜。
我們習慣把意外的遭遇,說成是「天意」,後來發現,天意其實是人意,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意義。
到了一定年紀,就會發現,生老病死,都是老天在渡你。
01
生,是渡緣。
常常聽這樣的說法:「一個人來世上,是因為要了卻一段塵緣。」
也有一些出家人,還俗了,是因為「塵緣未了」。
明代作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里,寫了一個叫白玉娘的女人,生於北宋末年,父親在朝為官。
宋金交戰時,白玉娘也被金兵擄走,住進了興元府。沒多久,被安排嫁給同樣是擄來的程萬里。
婚後,白玉娘鼓勵程萬里逃走,回到宋朝的地面,尋找發展的機會。
多年後,程萬里逃到南宋,做了陝西參政。
白玉娘出家為尼,想要伴隨古剎到老。可是古剎里的管家,堅持讓其還俗,因為紅塵里,還有夫妻的緣分。
有句諺語說:「百年眷屬三生定,千里姻緣一線牽。」
我們活下去,不僅僅是吃喝,還是為了遇見一定要遇見的人,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夫妻、知己,都是緣分天定。
想一想,為什麼你要出生在東家,而不是西家;為什麼要和此人結婚,而不是和那人結婚;為何離婚之後,會遇到真心的人?看起來撲朔迷離,其實是緣分使然。
就像白素貞遇到許仙一樣,是因為千年之前,許仙救了一條小白蛇,小白蛇修煉之後,化成人來報恩。恩情了斷了,才能修煉成正果。
因此,我們要珍惜所有的遇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給愛你的人,一個更值得愛的人。
02
老,是渡心。
作家木心說:「我五十歲以後,才知道了做人的味道。」
是的,二三十歲的時候,總是焦慮,擔憂;十幾歲的時候,懵懵懂懂;只有五十歲之後,才沉澱自己,開始感受到人間的美好和醜陋,也接納世事無常。
很多老人說,他已經八九十歲了,但是心態還年輕。
人生好不好,境由心生而已。
春秋時,孔子外出,遇到一個叫林類的老人,一輩子沒有娶妻,也沒有存款,家徒四壁。但是長壽,活得開心。
林類說:「死之與生。一往一返。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
孔子聞言,敬佩不已。
所謂變老,其實是從生走向死,更靠近死,也活得更加通透。
老去,也可以說,已經熟透了。就像果子到了深秋,搖搖欲墜的樣子,但是味道的美卻到了極致。
03
病,是渡身。
病來如山倒,真的令人害怕。
也許有的家庭,因為一人生病,就團團轉,甚至都窮睏了。
事實上,生病也不是沒有好處。
正如柏拉圖說過的:「沒有什麼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並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但凡經歷一次巨大病痛的人,就會收斂自己,不再奮力去求什麼好的位置,也不貪圖什麼金錢了。有了一種超凡脫俗,把一切當成過眼雲煙的感覺。
終於發現,這輩子,真正陪你最長時間的,不是金錢和位置,不是親戚朋友,是自己的「身體」。
善待自己的身體,很多人就做不到,或者說在收入頗多,身體健康的時候,是不在乎的。
我們苦苦追求幸福,卻不知道幸福到底在哪裡?唯有大病一場,在出院的那一天,就幸福到了極致。
原來,幸福一直在我們身上,從未離開,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飯吃,有人關愛,有地方睡覺......都是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04
死,是渡劫。
病入膏肓了,人特別老了,進入倒計時了,生死的關口來了,很多人會流淚,因為他們對人間還有很多期待。
總以為,生死之間,所有的福氣,都消失殆盡了;殊不知,一切的劫難都已經過去了。
人生本是開往墳墓的列車,從出生的第一天就是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察到了,生不如死,那麼死亡就變成了好事,是脫離苦海。
路桂軍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作家。
他寫了一個癌症患者老張,還不到六十歲。每天都痛苦地掙扎,比身體更痛苦的是,他還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不忍心「白髮人送黑髮人」。
老張瞞著母親,住院三年。
經過勸導,老張決定把實際情況告訴母親。母子相見,母親並沒有什麼特別痛苦,只是默默無聞地陪伴。
忽然,老張想:「有幾個人,可以死在母親的懷裡,而我能。」接著,他就笑了。
真的,在人生結束的那幾天,對於幸福、生活、愛情、家庭、事業等,都會重新定義。
外面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在乎的,都是痛苦。
但凡種種,一念放下,萬般自然。
05
《擺渡人》里說:「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一輩子那麼長,你也等不到渡你的人,唯有自渡,這是「天意難違」。
當老天讓你生老病死的時候,你就順勢而為,生會更加精彩,老會更加自然,病會慢慢消退,死會向陽而生。
往後餘生,簡單生活,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