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為什麼「餓」不死?

2022-08-21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魚為什麼「餓」不死?

村裡一位從業30年的魚類養殖者告訴我:魚類有種特殊的生存技巧,就算2-3年不喂食也能存活,更令人震驚的是,只要能保證水質乾淨,魚類還會越長越大,生命力恐怖如斯。

魚為什麼餓不死?

如果魚在池塘中,即便沒有人類投喂也不會餓死,因為池塘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能為魚類提供大量的食物,保證魚類的正常存活,但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惑,自己家裡的魚缸並不是天然的生態系統,為什麼長時間不喂食,魚也不會餓死呢?它們的食物來源於哪裡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1.大多數魚沒有胃,僅吃微生物就能生存下去

世界上的魚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胃魚,一種是無胃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胃魚,比如四大家魚中的鯉魚和鯽魚,這種魚食性較雜,而且生命力非常頑強,最重要的是,無胃魚的腸道特別長,可以將絕大多數食物消化掉,所以它們很難會被餓死。

而且魚類生活的水中有無數人類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都是魚類的口糧以及重要的營養來源,最離譜的是,無胃魚還是一種沒有飽腹感的生物,這使得它們在水中會不斷的進食(吃微生物),當然這也是一種生存本能。

除此之外,魚類身體遍布脂肪,這保證它們即使在缺乏微生物的水中也能長時間不進食,畢竟體內的脂肪是可以當做能量來消耗的,而且水中的微生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這足以保證魚類在消耗完貯存的脂肪前,重新補充食物來源。

2.魚類可以降低自己新陳代謝,來減少能量的消耗

魚和蛇一樣都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的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魚類不會像人類那樣為了保持體溫而消耗能量,而且魚類還可以在食物不足的時候,降低運動量和新陳代謝來維持自己最基礎的生命。

我們都知道,在冬天的河水中魚類遊動會變得異常緩慢,這是因為冬天食物稀少,魚類以此來減少能量消耗,以保證身體正常運轉。而且像鯉魚這樣的家魚還有冬眠的習慣,它們會成群結隊的聚集在河底,減少咽水頻率,並把體溫降到1度左右,直到春來來臨,才會重新「復甦」。

其實,這一現象在大自然是很普遍的,很多動物都有這樣的功能,它們一旦無法保證正常進食,就會通過降低自己的體溫來維持生命,畢竟對變溫動物來說,飽飽的進食一次,就可以幾個月都不用吃東西了。魚類也是一樣,它們需要維持生命的食物其實並不多,因此只要保證水質良好,魚類就不會被餓死。

3.靜止的水容易產生水藻

大多數魚類都是雜食性動物,它們幾乎什麼都吃,其中吃的最多的就是水中的水藻,比如在池塘、湖泊中水藻就是魚類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它們不會因為飢餓而死亡。

而在相對靜止的魚缸中,也是很容易生長出藻類的,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時候,水中藻類會肆無忌憚的生長,最重要的是,魚類的糞便還是水藻最重要的營養來源,因為魚類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這種元素可以促使水中的藻類快速生長。

此外藻類植物還是一種自養生物,它們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在水中直接繁殖,生命力極強。值得一提的是,水藻不僅能成為魚類的食物,還為魚類提供了棲息的地方,但凡事有利有弊,一旦水中的藻類過多,就會降低水中的氧氣含量,導致魚類被活活憋死。

4.很多昆蟲都會把蟲卵排放在水缸中

其實除了水藻外,水中的昆蟲也是魚類的主要食物,畢竟作為雜食性動物,水中任何含有營養價值的東西都是它們的食物,例如蚊子、蜻蜓等昆蟲的幼蟲。

很多人都見過,一到夏天水中就會有大量的蟲子彈來彈去,其實它們都是蚊子、蜻蜓等昆蟲的幼蟲,而且它們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但是假如水中有大量魚類生存,那麼這些昆蟲的數量就會大幅度降低。

因為這些昆蟲的蛋白質非常豐富,天生就符合魚類的胃口,尤其是對魚缸中的魚類而言,更是是夢寐以求的大餐,而且魚缸中還生長著大量的水藻,這也會吸引許多昆蟲前來覓食。

而這些覓食的昆蟲,有時還會被水中的魚類當成獵物直接吃掉,時間一長,就會形成一個魚類糞便—水藻—昆蟲—魚類的小型食物鏈,確保魚類可以正常的生存,因此它們根本不會被餓死。

5.大風會把很多營養物質吹到戶外的水缸中

其實對於一些在戶外的魚缸來說,颳風和下雨也能為魚缸中的魚類帶來食物,上面說了,很多昆蟲會把蟲卵排到水中,等它們長成幼蟲後就成為了魚類的食物,而且還有很多昆蟲會被大風吹到水中。

尤其是在夏天,這些昆蟲會成群結隊的在水面上飛行,時不時地點一下水,為了就是把蟲卵排到水中,而這時一旦颳起大風就會把它們吹到水中,成為魚類的美餐,除此之外,每當下雨的時候,戶外魚缸的水面就會有很多雜質,這些雜質像灰塵一樣漂浮在水面上。

而且時不時就會有魚類來吃上一口,其實這些都是雨水帶來的食物,因為雜質中包含了很多微生物和植物的種子,這些都能夠讓魚缸中的魚類飽餐一頓,讓魚類可以短時間的任意進食,保證魚類不會因食物短缺而被餓死。

既然魚類不會被餓死,那麼它們會不會被被撐死呢?

既然魚是一種不會被餓死的動物,那麼反過來它們會被撐死嗎?答案是:會的。養過金魚的人都會知道,一旦喂給金魚的食物過量,金魚就會被活活撐死,因為它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節制。

1.魚類會因食物膨脹而被撐死

眾所周知,魚類的智商非常低,最大的愛好就是繁殖和進食,而對於一些被人工飼養的魚類來說,有時候一旦吃多了,就會直接死亡,而且我們喂給魚類的餌料都是乾料,這種餌料吸水能力非常強,一旦在喂食的時候放多了就會把魚撐死。

最關鍵的是,這種餌料在入水後並不會馬上變大,而是等魚類把餌料吃進肚子後,才會慢慢膨脹起來,體積甚至能達到原來的好幾倍,而這些餌料在魚肚子大量聚集後,極有可能撐破魚類的肚皮,導致魚類被活活撐死。

2.很多無胃魚因為沒有飽腹感而被撐死

俗話說得好:沒有餓死的魚只有撐死的魚,而被撐死的魚基本上都是無胃魚,無胃魚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家魚和金魚,它們沒有用來消化食物的胃部,所以它們的飽食感極其遲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吃飽。

因此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它們就儘可能的多吃,直到吃不下去為止,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魚類因為吃得太多而得上腸炎,導致身體的各個器官出現功能性障礙,最終導致死亡。

3.魚類因食物變質而被毒死

除了被撐死外,魚類還有可能被餌料「毒死」,因為一旦撒入水中的餌料過多,魚類來不及吃的話,就會在沉入水底,長時間堆積在一起,最終導致食物變質,進而影響魚缸中的水質,破壞魚類的生存環境。

除此之外,水底的食物還會被微生物分解,並消耗掉水中大量的氧氣,導致魚類因含氧量不足而死亡。如果投入魚缸中的是活食話,還會進一步加劇水中氧氣的消耗,如不及時清理魚缸,最終會導致魚類生病死亡。

總之:

魚之所以會餓不死,是因為有很多魚類沒有胃部,每次進食的量都非常小,而且魚類作為變溫動物,會自動調節身體的溫度,保證能量不會大量流失。

此外,即使在毫不流動的魚缸中,魚類也有大量的食物來源,比如水中自然生長的水藻,昆蟲排入水中的蟲卵等等,都是能讓魚類飽餐一頓,因此魚類很少會因為食物短缺而被餓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a856b63755a15fa6e3b4c34e9ffa1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