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如何減少貧富差距的?

2023-06-11     瀾風說

原標題:宋朝是如何減少貧富差距的?

蔡京,先後四次擔任北宋宰相,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歷史對於這位古今第一人的評價是玩弄權術,爭權奪利,逢迎徽宗。

根據歷史記載,蔡京本人過著奢侈豪華、姬妾成群的生活,他貪奢驕淫,兇狠狡詐。

但他還有著鮮明的另一面:

一個變法派,一個終生抑富濟貧的頂層設計者。

蔡京早年投身變法運動,是王安石忠實的小迷弟,十分推崇王安石一派「內爭財利,外開邊功」的主張。

這裡的「內爭財利」就是從富商、高利貸團伙那裡收繳利益,實行社會收入再分配,打擊富人階層對貧民弱小的兼并和欺壓。

然而蔡京似乎格外在意貧富不公。

少年得志的他,很早就表現出了仇富的性格傾向,一直到掌權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後也是如此。

在宋人編寫的《皇宋長編通鑑紀事本末》里,錄有蔡相的許多「仇富」言論:

「賦調之不平久矣!……富者恃於有餘」,「貧者迫於不足」。

富者「賦調反輕,貧者所存無幾,又且瘠薄,而賦稅反重」、「理財之源,當不取於民,國用自富」。

雖然蔡京也很貪,生活奢侈,但作為宋朝罕見的理財達人,他最熱衷的就是躺在黃金屋裡「振乏絕,抑兼并」,針對富人階層,特別針對放高利貸團伙(「一歲坐收息錢至數萬貫者」)進行不擇手段的打擊。

他巧妙設局,無情下套,以至「富商巨賈,或至轉為流丐,有赴水自縊死者,不知幾千萬人」。

而國庫則「億萬之錢輻湊而至,歲用之外沛然有餘」。

這些從富人階層刮來的巨額的收入,一部分被蔡京拿出來討好自己的老闆徽宗陛下,以此鞏固相位。

另外一部分用來「賑乏絕」,分給勞苦大眾,特別是被富人兼并田產、被高利貸團伙弄得無家可歸的貧民提供福利,讓他們可以衣食無憂。

於是,我們在北宋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蔡京作為宰相時期,北宋窮人前半生和歷朝歷代的窮人一樣,非常貧苦。

然而等這些貧民熬到50歲,或者身患疾病,孤寡無依時,朝廷有地方收留並照顧他們。

因為按照北宋朝廷規定,這些貧民已經到了退耕享福的年齡了,換現在就是到了領退休金的年歲了。

可以進入朝廷設立的免費養濟院和免費醫館看病。

對貧民的照顧,也被列為北宋官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

完不成KPI就去找塊荒地墾荒。

在這個遍布北宋社會的慈善機構里,還有一套人性化、周到細緻的服務。

根據北宋詔令和文獻記載,貧民甚至乞丐,不僅要有飯吃,還得有房子住,衣服、生活用品、器具餐具一應俱全。

伙食非常好,肉食酒水,還有生活補助,逢年過節還有過節費。

住所也很好,冬天的「居養所」有火房供暖,下台有涼棚納涼,晚上擔心有蚊子咬還配發蚊帳。

蔡京做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當然,什麼時代都有混吃等死的人。

由於北宋地方福利高,管理鬆弛,年齡限制形同虛設,「居養所」里混進了很多青壯年懶漢,但官方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宋會要輯稿》:「少且壯者,游惰無圖,廩食自若,官弗之察,弊孰甚焉。」

除了好吃好住伺候著外,生病了還有免費醫療,並且沒有年齡限制,只有身份限制:窮人隨意,富人免談。

就是這麼任性。

此外還有每天20文的零花錢,窮人一日不少給。

更誇張的是,窮人死了,朝廷的「漏澤園」不僅免費棺木入土為安,而且為之立碑,並且每年兩次公費購辦祭品行祭祀之禮,香火不絕。

聞所未聞,聞所未聞啊。

總之,生、學、老、病、死,北宋朝廷全管,不僅管,還出人意料地講求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這一切不是穿越小說,而是北宋社會真實發生過的事,都來自於一個大奸臣——蔡京。

有人說,蔡京遇上宋徽宗這樣一個遊手好閒又好說話的皇帝,才有機會推行自己的畢生理想。

他利用了宋徽宗粉飾太平的心理,建立了一套遍布天下、古今罕見的社會福利制度,為此不惜耗空國庫。

當宋徽宗察覺到不妙的時候,想叫停已經晚了,畢竟斷人飯碗就是殺人全家老小。

儘管因為靖康之恥,出於責任問題,蔡京被指定為奸臣,受萬世唾罵。

但宋朝能被元人美譽為「以仁義立國,凡賑貧恤患之意,視前代尤為切至」正是緣於「宣和六賊」之首的蔡京。

陸遊對蔡京也是明貶暗夸,說他為了自己的理想,搞垮了國家財政。

比如北宋免費教育,新設近2000座學校,學生一旦入校生活費發放「一日不可緩,緩則謂之害學政,議罰不少貸」。

明朝末年學者顧炎武也不得不肯定蔡京的惠貧舉措,認為「不可因其人而廢其法」。

有人曾說,「利民則賢,虐民則奸」。

蔡京給予了北宋窮苦人民實打實的利益,甚至可以說是超脫了那個時代的福利。

然而諷刺的是,蔡京被定為國賊後,失去了一切,族人或被殺或流放,他自己則是在病痛中倒在了流放途中,死在了他為貧民創辦的免費養老院「居養所」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a3e693793f960d3a36f9833d495bd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