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這件事,我們和父母總難一致

2019-12-08   三聯生活周刊

老爸悄悄對我說,

「這次帶回來的還不錯!」

回顧2019,對於「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探討時不時冒一冒,從年初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項的《包寶寶》,到票房突破49億的電影《哪吒》,以及現象級影視作品《都挺好》和《小歡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傳統的、顛覆的、理想的、甚至是畸形的家庭關係。很多時候,失衡的情感寄託讓一方的「為你好」給另一方造成了不便或壓力。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極端情況就如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描述的那樣。事實上,我們和父母經常會經歷彼此都是「為你好」卻搞得誰都不好,原因倒不至於上升到情感勒索那麼嚴重,絕大多數僅僅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觀念差異。

劉聞雯

環球旅行自媒體人

環球旅行自媒體人劉聞雯最初在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候,她的母親極力反對,並聯合家裡的親戚朋友恩威並施,勸她「迷途知返」。

在上一輩人看來,一個女孩,離鄉背井,若是有個穩定的工作還有安定下來的指望,所謂「自由職業」聽起來就像流浪。確實,十多年前,自由職業還並沒有現今這般普遍,對於非一線城市的人來說更是難以想像的狀態。老家的流言蜚語不可避免,那時劉聞雯的母親經常給她打電話施壓,要麼找個正式工作,要麼回武漢。

僵局持續了許多年。每次假期回家,劉聞雯總是先要經歷母親熱切的噓寒問暖,隨之而來的就是規勸和規勸未遂而引發的爭執。劉聞雯明白,母親足夠有資格和責任去「審視」她的選擇,出發點也是為了她好,即便那些好意可能並非她真實所需。在這段無聲的抗爭中,母親也在默默觀望。雖然沒有常人眼中成功的物質標誌,但每次「歷盡千帆」回到家都讓劉聞雯覺得精神富足。在她看來旅行是方向,家才是終點。

隨著劉聞雯從偶爾需要父親貼補的旅遊愛好者,到成長為經濟獨立、具有話語權的旅行達人,漸漸地母親也不再那麼固執己見了。2013年,劉聞雯開始帶父母旅行,周圍的親戚朋友看了也認為她的工作挺有趣。然而,「有趣」並不代表輕鬆,旅行達人不僅要克服時差滿世界飛,還要及時編輯圖片和稿件撰寫、發布遊記,經常夜以繼日地連軸轉。

看在眼裡的母親心疼極了,又想勸她換一個朝九晚五、生活規律的工作。不過,和上一次不同,面對意見不合,母親能和劉聞雯敞開心交流,而不再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她身上。

改變來源於感同身受的體驗,也許是走得多、見得多,母親有所改觀。劉聞雯記得一次海島旅行中,母親自然而然地跟年輕人「打成一片」。在家時,母親也樂於嘗試劉聞雯從各地旅行淘來提高生活品質的新玩意兒,比如戴森無繩吸塵器,不僅因為科技感十足、方便好用,最主要用起來很時髦。

當我們成長為更獨立、更強勢的一方時,也很容易把自認為的「好意」強加給父母。對於在北上廣深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春節才有足夠長的時間陪伴在父母身邊儘儘孝心。

然而,這一時期也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對峙」最激烈的時候:比如年夜飯想讓父母嘗試一下法餐和餃子的混搭,結果老人吃不慣;比如老人想趁著假期多和我們聊聊天,可我們卻牢牢抓著手機不放,無奈工作不放假,人在心不在;再比如我們想用「新年貨」來彌補平時缺失的陪伴,很多精挑細選的禮物卻與父母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Webber

在上海工作的都市白領

在上海工作的Webber平時很注重著裝搭配,包、鞋、配飾一類的消費不少,所以趁機也送了媽媽一個名牌手袋。

可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在外面工作這麼辛苦,為什麼要浪費錢?」

這類因為「消費觀」不合的衝突太常見了。大部分「中國式父母」都是「儲蓄型」的,習慣貨比三家,少花一分是一分。事實上,買看似價格高、但被「剛需」且能持續使用的東西不能被算在「亂花錢」的範疇里。真正的亂花錢是買相對便宜卻不耐用的替代品。

手袋之後,Webber試圖送一些更「實用」的東西。他想著爸媽退休了應該花更多時間在興趣上,就送了聲控掃地機器人,以免他們為做家務費腰費力氣。沒想到爸媽嫌機器噪音大,在家裡礙手礙腳。儘管從數據上看,機器人的覆蓋效率遠高於人工,他們仍然聲稱它沒有人自個兒打掃得乾淨。

這讓Webber意識到,「習以為常」的力量有多強大。對有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除了對於新鮮事物本身的不適應,更多的牴觸來於原本的生活節奏較單一,日常瑣事帶來的「參與感」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於是,Webber把幫他解決柯基掉毛和家居清潔的全能裝備——戴森無繩吸塵器推薦給了爸媽。

一開始他們弄撒了柴米油鹽還是習慣拿抹布或者掃帚來清理。在Webber悉心介紹了各種吸頭功能後,他們使用戴森的頻率變高了,同時也養成了每周吸床除蟎的習慣。慢慢地,嘗到「甜頭」的爸媽認可了這件不算「亂花錢」的選擇,Webber想要傳遞的心意終於完成了「無縫對接」。

一家人在一起忙活著做家務的回憶總是溫馨的,Webber記得小時候在湖南老家過年,因為爸媽工作忙,大掃除總是拖到除夕夜放假來做。那時候一邊準備年夜飯,一邊盤算著要怎麼收拾、擦地。光是親戚帶著小孩來吃頓飯這個場景,留下各種匪夷所思的垃圾就會鑽得滿屋都是,更別提初一放過鞭炮之後留下的滿地狼藉。他感慨,普通的掃帚、拖把可就遠遠比不上一把戴森的效率了。

由於觀念差異,很多時候,兩代人對「為你好」的理解無法達成一致。面對類似的「矛盾」,只有設身處地思考與理解、求同存異,才能找出解決方案。這也是戴森工程師在解決不同文化、國家和地域所面臨的真實清潔問題時,所選擇的處理方式。

Dyson(森)

實驗室黑科技 vs 日常清潔難題

在戴森在英國馬姆斯伯里研發中心的灰塵拾取力實驗室里,有個儲物櫃塞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尤其是易產生碎屑的那類,「中國牌」恰恰瓜子也在裡面,不過它們並不是用來拆了吃。這間實驗室專門用於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處理不同表面的清潔問題。因為測試所需,室內溫度控制在23度,濕度控制在50%,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標準化,如此才能確保測試在改變參考變量時,直接影響效果的是機器本身。

正在進行測試的

戴森地面清潔吸頭

兩個正在進行測試的工具機分別監測戴森地板清潔吸頭——軟絨滾筒吸頭,在硬木地板上的表現。雖然大部分歐洲家庭的地面都是地毯,但是在中國和很多亞洲國家,硬地板更為常見。

在儲物櫃旁的架子上可以看到數十種不同類型的硬木地板和地毯。無繩吸塵器的吸頭以恆定的速度往復做著清潔工作。透過放大的慢鏡頭,可以看到每一次吸頭是如何將深藏在地毯中灰塵的吸除過程。除了監測吸頭的表現,工程師們還要處理測試所得的運算數據,找到吸頭內的「鏟動」部件與地毯或硬地板更有效的互動方式。為了儘可能提高吸頭的表現力,工程師會根據不同國家的特色食物殘渣設想用戶可能面臨的清潔挑戰,為清潔測試製造更多阻力參數。雖然他們永遠想像不到中國廚房和餐廳在一場盛大宴會之後會遭遇什麼,但幸好大部分狼藉的本質是類似的。

在氣旋產生的高速離心力作用下,灰塵體驗的是被79000G的力量吸入,並迅速被拆解、過濾,最後被收集在集塵筒里。從1999年至今,戴森在數碼馬達的研究開發上已經投入超過2.5億英鎊。全球團隊規模超過百人的馬達團隊研發團隊善加利用在機械、電氣、電子、航空、材料和軟體領域的專業技能,設計更高效、更強勁的馬達。現代家庭環境用得著如此強大的吸塵器麼?

戴森DC24吸塵器的設計手稿

擁有雙層氣旋設計的DC46吸塵器手稿

戴森吸塵器直驅式吸頭內雙螺旋刷條的設計

記得在電影《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中,莫里亞蒂問福爾摩斯:「你知道灰塵主要由人的皮膚組成嗎?」後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知道。」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家庭灰塵中有三分之一是室內產生的,總的來說,比較常見的是人體皮屑,如有寵物還有它們的皮毛垢屑,以及以皮屑為營養來源的塵蟎。另一方面,室內活動的痕跡也能從灰塵中體現出來,除了烹飪留下的食物殘渣,床單、衣服上的纖維微粒,還有吸煙人士留下的顆粒懸浮物。甚至是你不常留意到的不知何時爬進家裡的昆蟲,在某個角落留下了它們半腐爛的軀體以及附著在上面的黴菌。

戴森在英國自有微生物實驗室 ,灰塵樣本是從世界各地「眾籌」來的。微生物實驗室里的生物學家和科學家大部分時間都在和這些微生物打交道。廣泛的灰塵來源,有助於了解家庭環境的室內顆粒物對人體的健康影響。

左右滑動,探索戴森英國自有微生物實驗室

透過顯微鏡,分析樣本里「可愛」的蟎蟲精神抖擻。戴森工程師說,很多人不知道家庭灰塵里有這麼多「活著」的小生物,有次他在朋友家看到快裝滿了的集塵筒連著吸塵器的杆兒靠在牆上,他立刻讓朋友把它清理掉,那簡直就是微生物動物園。不僅如此,灰塵混合物中還包括對服裝、家具進行保護處理的阻燃劑等化學物質,它們能通過呼吸進入人體。開窗、開門和通風口也會吹進灰來:泥沙、花粉,極細的土壤顆粒等等。其中的部分物質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

更潔凈、更舒適的家庭環境可以提升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為此,戴森工程師一步步將概念和想法從草稿變為實現,針對影響使用體驗的不同部分,拆解問題、逐一攻克來完善產品性能。在這個過程中,技術需要得到公司研發部門上上下下多個團隊的支持,馬達、電氣、分離系統、原型設計、吸取、聲學、優化……僅僅是其中的幾例而已。每支團隊均會為一台機器的其中一個部件的開發提供建議,確保部件能夠發揮出最優功效。

戴森V11 Absolute智能無繩吸塵器

以戴森V11 Absolute智能無繩吸塵器為例,有315位戴森工程師在產品上投入心血,僅研發中所製造的零部件原型就多達32,500個。不斷極致化的解決方案背後是戴森每一位工程師、以至於整個企業,以用戶體驗為先,並習慣迎接新挑戰的信條。

中國新年即將來臨,東西南北地區的大掃除難題各不相同:北方乾燥的室內易產生灰塵死角;相比之下,南方濕冷更易滋生細菌。戴森V11 Absolute智能無繩吸塵器結合軟體與硬體,為不同家庭的深度清潔提供了輕鬆高效的解決方案。不僅如此,用戶更具個性化的清潔體驗依託這項從節前就開啟的「家庭團隊清潔項目」豐富了家的回憶。

關於「戴回家」新年大掃除他們說

0/1 劉聞雯:

「我負責擦玻璃和燈,父母親負責其他的地面清潔工作。最有趣的是母親自從喜歡用戴森打掃以後,因家鄉口音總發音成『泰森』。我還為此給母親錄過一個小視頻讓她承認這個錯誤,很搞笑。武漢過年家裡很冷,最大的挑戰就是熱水很快就變涼了,擦玻璃擦桌子都會覺得手冷。用戴森給燈除塵免去了用水擦的麻煩。」

0/2 Miss不吃藕:

「我覺得高處的柜子、燈具以及低處的床及沙發下面比較麻煩。我的床下方還壓了一條地毯。用了戴森無繩吸塵器後一切都簡單了。我媽以前年三十一定要我從早上8:30就起來打掃,說這是新年最吉利的迎接方式。我每次都累慘了,堅持一小時一定得躲到外面去一會兒。現在家裡換了戴森,我媽的態度180度轉變,一句話你別插手了。」

0/3 Webber:

「因為有狗在,其實家裡最多的永遠是它的毛,無窮無盡。雖然平時也在打掃,但為了過年總會想要清理得更徹底一些,最耗時的就是要把各種粘毛的床單、靠墊、枕頭、毯子甚至是窗簾都打理一遍,真心是有了戴森吸塵器之後,得益於它有針對床褥和織物表面的吸頭,這件事才從地獄難度變簡單了點。」

(圖片來自戴森、unsplash、視覺中國)

策劃:三聯.CREATIVE

作者:達達

設計排版:宋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