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 攝影 許俊文
造血幹細胞採集過程需要四五個小時,曹長松在工作中。
年僅兩三歲的孩子為啥要扛起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重任?12歲男孩捐獻救媽媽為啥被姥姥偷偷接來?65歲老人救弟弟時為何顧慮重重?從小被送人的女孩病重需要移植,養父母和親生父母會如何齊心協力?……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造血幹細胞移植成為治療白血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造血幹細胞採集室既是患者重生的「希望之地」,又是捐獻者救人的「奉獻之地」,關乎生命,更關乎人性,酸甜苦辣,人情冷暖,盡在其間。
7月下旬,正值酷暑。作為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中心唯一的一位專職採集師,32歲的曹長松分外忙碌,在該崗位工作3年多來,他累計為1600多位捐獻者採集,平均每年採集500多例。其中,100多例是救陌生人的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其餘絕大多數是為救親人的血緣關係捐獻,在他眼中,採集室里有著怎樣的世態萬象?
最心疼寶寶捐獻 孩子哭家長也哭
曹長松說,1600多例採集中,絕大多數由青壯年捐獻,當患者病情危急,又不能從中華骨髓庫找到合適的配型時,年幼的孩子,年邁的老人,關鍵時刻都成了患者的「救命稻草」。
省腫瘤醫院採集室成功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最小捐獻者年僅2歲11個月大,「孩子個頭小小的,要救哥哥,看著讓人心疼。」截至目前,這裡為3歲、5歲、8歲、12歲的孩子採集過造血幹細胞,累計有十幾位。
「啊,疼……」曹長松的微信朋友圈裡,發過一位5歲小男孩捐獻前扎針時在媽媽懷裡痛哭的視頻,哭得痛徹心扉。「孩子哭得心疼人,可沒辦法,必須得采,因為患者等著救。」
孩子哭,家長也哭。這位媽媽流著淚對孩子說:「要不咱不捐了?可你姐姐咋辦?你不是說要救姐姐嗎?」懂事的孩子聽了,依舊哭喊,卻不再反抗了……
近日,曹長松和同事又為一位3歲小男孩成功採集造血幹細胞,救孩子4歲的哥哥。「這位孩子捐獻也是事出有因,不得已。」他說,原來,4歲患兒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救命,家人此前在中華骨髓庫找到了合適的配型,可一波三折,後來志願者因故放棄捐獻,只好讓3歲的弟弟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哥哥,家長心疼得直掉淚,說:「但凡有其他辦法,誰會捨得讓孩子受這罪?」
老人一再追問:捐獻對我有影響不?
都說血濃於水,為了救50多歲的弟弟,一位65歲的農村老太太和弟弟配型成功後,答應捐獻造血幹細胞。不過,躺在採集室的床上,老人愁眉苦臉,心事重重。
老太太捐獻時,陪在床邊的是她的侄子,她兒子出去打工,兒媳在家帶孩子,都沒來。老太太的弟弟就在離採集室不遠的移植倉里,等著她捐的「生命種子」救命。
「她侄子剛起身出去,老太太把我叫到身邊,偷偷地低聲問:大夫,現在沒別人,你給我說實話,這對我身體到底有影響不?我身體可不能垮,還要回家幫忙帶孫子呢,萬一我身體垮了,就成了全家人的累贅了。」聽了老人的一番話,曹長松明白老人為啥表情凝重,趕忙說,「您放心,造血幹細胞採集技術已經很成熟,簡單,安全,人體內的造血幹細胞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醫生也不會犧牲一個正常人的健康去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老人聽了,稍稍寬慰些,但還是放心不下。
3年多來,曹長松在採集室多次見到過這樣凝重的表情。因為患者身患重病後,親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經濟上的,身體上的,精神上的,難免覺得沉重、壓抑、緊張、恐懼、無助,還有對未來健康狀況的擔憂。這些捐獻者中,有的此前和患者鬧過矛盾,有過隔閡,當患者需要救命時,捐獻者摒棄前嫌,救人為先,「這是親情,也是大義」。
領養女孩須移植 養父母找到親生父母
氣氛最尷尬的一次造血幹細胞採集,是為了救一位約20歲的女孩,女孩的養父母和親生父母同在採集室內,相視無語,躺床上捐獻的是女孩十幾歲的親弟弟。
「女孩的親生父母家在農村,衣著很樸素,生了女孩後送人了,由城裡的這對夫婦撫養長大,養父母看著很有修養。」曹長松說,據說女孩的養父母和親生父母之間並無往來,女孩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女孩不幸患白血病後,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從中華骨髓庫找不到合適的配型,養父母只好找到了女孩的親生父母。
親生父母得知後,讓女孩的弟弟配型試試,剛好配型成功。於是,親生父母帶著女孩的親弟弟來捐獻,他們把女兒送人後一直覺得虧欠她……
採集室里,女孩的親生父母坐在床邊陪著正在捐獻的兒子,養父母則坐在不遠處的沙發上,等著取「生命種子」救養女,「兩邊的父母心裡都不好受,尤其是養父母,免不了擔心孩子的病情,還會考慮孩子康復後會不會認親。」曹長松說,因為各有心事,雙方几乎沒有交流。
媽媽需要男孩救 奶奶擔心姥姥偷偷接來
「3年前為救患病的母親義無反顧捐獻幹細胞,三年後為給母親鞏固治療,再次捐獻淋巴細胞,小伙子很棒!加油!」今年6月的一天,曹長松發文圖為一位兩次捐獻救母親的男孩加油。對比照片可見,3年前捐獻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男孩。
男孩兩次救媽媽背後,也有曲折——男孩的媽媽很能幹,患病時30多歲,和男孩配型成功後,孩子的奶奶擔心捐獻對身體不好,不同意孫子捐獻,可男孩的姥姥救女心切,也相信捐獻不會影響孩子身體,就瞞著孩子的奶奶,把外孫從寄宿制學校接過來給媽媽捐獻造血幹細胞。
最讓曹長松難忘的是孩子對媽媽的愛,當時12歲的男孩說:只要能救媽媽,讓我做啥都中。
男孩捐獻時,姥姥特意拍了照片說:「閨女想兒子了,我拍照片好讓她看看。」
3年後,這位媽媽的病情需要鞏固治療,親自帶男孩過來採集。此時,男孩長得又高又壯。據說,孩子的奶奶得知男孩捐獻救媽媽後身體挺好,也放心了,這次沒再阻攔。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兒」
「等著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患者病情都很危急,採集也是不分節假日。」曹長松說,40多平方米的採集室內有兩張床,很多時候,需要同時為兩個人採集。
7月26日上午,曹長松為一位50歲的男子採集造血幹細胞,救該男子大學還未畢業的兒子。這位父親無奈嘆息說,原本通過中華骨髓庫找到了合適的配型,可志願者由於身體原因不能捐了,沒辦法,雖然他和兒子只是「半相合」,移植風險大,但是為了救孩子,仍決定「賭一把」。
病魔無情,曹長松在採集室里感受到親人為救患者的各種不易:有人捐獻後顧不上休息,趕著回去給患者做飯;有一對夫妻在一個孩子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另一個孩子時,「輪崗」進移植倉,進倉前都必須理光頭髮……
「相比之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氣氛更輕鬆,愉悅,溫暖。」曹長松說,因為捐獻的志願者和患者素不相識,覺得捐獻救人很有意義,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會來看望、頒發榮譽證書,親友同事也來祝福,加油,讓人感受到人間大愛。
通常情況下,一旦患者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從兄弟姐妹中找合適的配型是首選,其次,是通過中華骨髓庫尋找,因為患者和陌生人之間配型成功的幾率相對較低,多一位志願者入庫,就意味著患者多一份希望。於是,2016年底,曹長松向省紅十字會申請,將該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建立為中華骨髓庫固定入庫點,截至目前,先後有數十位他的同事、同事的家人及志願者在這裡入庫。
3年多採集造血幹細胞的經歷,也讓曹長松的心態發生變化:「更懂得人各有不易,更懂得健康的重要,還是那句話: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兒。」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