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2》9.4分,董卿新綜藝又火了,文化綜藝還能出爆款嗎?

2019-10-28   票房俠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現代舞台劇的背景下,當胡歌穿上長衫、劉濤穿上旗袍,瞬時將我們帶回到那個《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的革命時代。而當胡歌飾演的李俠說出這句開國內諜戰類影視劇的先河的經典影視劇的經典台詞,也將氣氛推向最高潮。

這是首期《故事裡的中國》的一幕,該綜藝也是主持人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之後,主持的又一檔高口碑文化類綜藝,目前綜藝評分達到8.6分。

在另一個360度全景舞台上,復古英倫紳士造型的周一圍和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女子打扮的薛佳凝,正在用舞台劇的形式,演繹《簡·愛》。這部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英國女子在磨難中成長,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這是《一本好書》第二季,《簡愛》中的一幕。

有趣的是,在《故事裡的中國》第二期里,薛佳凝又攜手郭濤、杜淳、王一楠共同將當代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呈現了出來。

全明星陣容正在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文化綜藝里,也提升了這些文化綜藝的關注度。

在王勁松、高亞麟、于震 、葉璇 、王自健 、喻恩泰、 海一天、李誠儒等演技派明星陣容的演繹下,《一本好書》第一季視頻總播放量5億,豆瓣評分9.2分。第二季在首季的高標準下口碑不降反升,達到了豆瓣9.4分,已經播出的三期《紅岩》、《駱駝祥子》和《紅字》的播放量已經接近1億。

近年來,文化綜藝在形式、內容上的磨合探索從未停止。在有了《朗讀者》《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見字如面》《非凡匠心》等口碑節目之後,《遇見天壇》、《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等更多新主題的文化創新類明星真人秀繼續持續湧現。

在當今國人日益注重經典文化的背景下,文化類綜藝尋求節目模式創新的同時,自然地以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獨有的創作路徑,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還挖掘了新一代年輕觀眾對經典文化的了解與熱愛,下一個問題就是:口碑大熱的文化類節目何時再現「爆款」 ?

上新了,文化綜藝

「《一本好書》等文化綜藝代表著文化綜藝的3.0時代」,娛評人認為,從2001年的《百家講壇》開啟了文化綜藝爆款的1.0時代開始,文化綜藝已經經歷了幾次創作模式上的進化,而萬變不離其宗,節目根本還是對經典文化的呈現。

《百家講壇》作為一檔名家薈萃的歷史文化沙龍類節目,慣用模式是請學者教授再解讀經典文化內容,易中天、于丹等人藉此成為典型代表,並帶動了「傳統文化熱」。

當這種模式漸漸令觀眾形成審美疲勞,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英雄》《傳承者》等一批以詩詞歌賦為主題,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再次引爆了一輪傳統文化熱,這一次,更多草根憑藉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力和節目一起成功出圈。

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視聽媒介多元化的不斷發展,文化綜藝藉此進入更加多元、融媒體的3.0時代。

其中一個特點, 就是高口碑文化綜藝的大範圍湧現。

據統計,目前豆瓣上有《一本好書》《一千零一夜》《圓桌派》《國家寶藏》《見字如面》等18部文化綜藝評分超9分。從評分熱度看,《國家寶藏》以兩季累計破9人次的點評量遙遙領先,《圓桌派》《一本好書》等緊隨其後。

娛評人認為,這些文化綜藝彌補了電視娛樂中缺席的文化屬性,已經構成了一個綜藝市場中的亞類型市場,並且逐步培育出穩定的受眾,甚至派生出不同的類型。

例如以漢字、成語為主要內容、朗讀背誦為主要形式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以文博、非遺為關鍵詞、年輕化、娛樂化再現經典的《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再到音樂元素結合傳統文化的《經典詠流傳》,以「戲劇+影視+綜藝」的表達方式,再現真實故事 的《故事裡的中國》,以影視化、可視化包裝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等。

這些節目均通過一系列創新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意想不到的口碑效果。

「越來越多的文化綜藝採取了融媒體的表現形式」,娛評人認為,文化綜藝3.0時代,就是看節目如何採用創意十足的比拼新模式,多元嫁接傳統文化的經典魅力。

不過,綜藝節目雖然形式層出不窮,但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尋找差異化的審美觀感,都是這些節目突圍的根本。

這些綜藝都在試圖尋找文化與娛樂的平衡點,豐富大眾的娛樂內容不僅局限於技術、硬體,更加體現在認知上——觀眾、用戶是否能夠認可文化綜藝所傳遞出來的文化魅力和核心價值觀,或者說這些創新呈現如何能更加滿足大眾的文化審美需求。

例如詩歌文化節目《鄰家詩話》就專門打造了2400平方米的中式庭院演播室,還邀請文學、表演、朗誦、音樂、舞蹈、繪畫、動漫等領域嘉賓,每期圍繞一首詩歌,以聊天的方式講述知識,同時與舞蹈、繪畫還有與流行歌曲產生的情感互動,用多元方式呈現了琴、棋、書、畫、詩、酒、茶等傳統文化元素。

例如;吟誦《垓下歌》,就在庭院裡搭戲台唱一段《霸王別姬》;談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請舞者演繹《三國演義》中周瑜月下飲酒舞劍的英姿勃發。

另一方面,這些節目還在致力於挖掘經典文化新時代的新意。例如《一本好書》第二季第二期的《駱駝祥子》中,祥子不再僅僅是老實憨厚、勤勞吃苦的被損害的形象,也表現出局限性的一面,而虎妞的塑造也突破局限,展現了她敢愛敢恨的一面,從而引發了網民對經典文本的當代解讀。

全明星助陣,讓文化綜藝再「出圈」

融媒體的呈現方式帶來了對經典文化的再次激活,另一方面,通過多年的嘗試,這類綜藝也摸索出了新的模式,形成了明星+內容創新的嘉賓組合。

早年的文化類綜藝以「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唱主角。如今的節目更多的是採取了「專家+明星+素人」的嘉賓模式。比如,《國家寶藏》由明星、文物保護專家等共同推介國寶,由明星演繹國寶故事,利用劇情吸引觀眾,由素人守護者負責解說,進一步滿足觀眾求知慾。

《遇見天壇》邀請明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與天壇有關的文化,例如楊冪和馮紹峰這對螢屏CP,在當年的大熱劇《宮》之後又在同一檔節目中以清宮造型出現,引發了新觀眾的關注。

《上新了·故宮》則請鄧倫、張魯一等明星帶領觀眾游故宮、解讀故宮博物院所藏的5000年歷史,還深度揭秘故宮600年大修幕後。

觀眾認為,這些節目不走過度沉重路線,走的是明星帶路的輕科普的路線,普通採用了歷史情景表演、體驗任務等手法,讓經典厚重的文化古蹟有了年輕氣息,也更便於將歷史文化、絕世珍寶等內容呈現出來。

「明星選擇也越來越追求符合節目屬性」,娛評人解讀,相對《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這類更希望吸引年輕人增量觀眾的文化綜藝選擇了蔡徐坤等多位流量明星,《一本好書》則更多選擇了演技派明星,目的是為了通過沉浸式的舞台戲劇體驗、老戲骨足夠味道的表演,去更好地呈現《紅岩》中的信仰選擇,《駱駝祥子》中理想與現實的拉扯等書中的文化精髓。

而全新開播的文化綜藝《故事裡的中國》,第一期就邀請了胡歌和劉濤這兩位實力+人氣明星,共同演繹《永不消逝的電波》,既保證了表演質量,又成功登頂熱搜,第一期就打響了節目口碑。

娛評人指出,正是這一次次創新中,讓電視人也驚訝於經典文化對於年輕觀眾的吸引力,從《國家寶藏》在B站爆火讓國寶成為網紅,到《一本好書》第一季收官時,節目演繹的11本書,不少在網店和線下書店的銷售排名都有明顯提升,

文化綜藝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節目本身影響力上,更拓展到了現實中,證實了年輕觀眾並非是一群「娛樂至死」的群體,相反他們表現出來了對於傳統文化的極大興趣。

還有大量年輕網友通過彈幕、視頻短片等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在網際網路、新媒體端引爆點擊量,給節目和節目呈現的經典文化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和話題效應。

文化綜藝顯然進入了新的上升期,龐大的年輕市場就是文化綜藝的潛在市場。只不過接下來需要思考的議題是,如何更好地讓文化綜藝持續創新下去?

《一本好書》第二季除了第二期播放量突破3000萬外,剩下的幾期都保持在2500萬左右,這樣的成績與市場上的頭部綜藝相比差距不小,相比能夠基本保持熱度的《一本好書》,《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還不同程度遭遇了綜N代魔咒出現熱度下滑的情況,而《遇見天壇》等新綜藝在新一代流量明星的「引流」下,也沒有大爆。

娛評人指出,當「小眾」逐漸出圈成為大眾綜藝,必然遭遇「出圈容易,持久難」的困境,而同質化現象也在日趨明顯,如果缺乏模式創新,觀眾的新鮮感逐漸消退,文化綜藝就面臨再次沉寂下去的風險。

而問題的解法依然是在保證經典文化呈現、內容深度的前提和創新的基礎上,不斷貼合當代年輕人的觀賞習慣,在產生共鳴的同時,給年輕人以積極正向引導。

據統計,從2015年到今年9月,文化類綜藝上新數量突破110部,其中,網絡綜藝已接近,可以看出,電視綜藝依然是文化綜藝的主力軍,但直接面對網絡受眾、受眾相對更年輕、更垂直的文化網綜也在不斷崛起。

在經典文化和年輕觀眾之間,文化綜藝正在成為架設在其間的橋樑。但文化綜藝的制勝關鍵依然是 「內容為王」,回歸踏實的內容創作本質依然是文化綜藝持續「逆襲」創造爆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