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地球內部發現沉沒的海底遺蹟,範圍極大幾乎包裹整個地核

2023-04-17     星空天文

原標題:科學家在地球內部發現沉沒的海底遺蹟,範圍極大幾乎包裹整個地核

一片巨大的遠古海底遺蹟。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顫動的心2 音樂: 阿鯤 - 流浪地球2 電影原聲大碟

通過設置在南半球的探測儀,科學家能夠對地球內部進行成像。 Edward Garnero / Mingming Li /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以阿拉巴馬大學Samantha Hansen為首的一個科研團隊,近日在《科學進取(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刊文稱,他們發現在地核和地幔的交界處存在著一片巨大的遠古海底遺蹟,這片距離地表大約3200千米的遺蹟,幾乎包裹了整個地核。

這片遠古海底遺蹟是地震波的超低速區(Ultralow Velocity Zone)。當地震波穿越這片區域時,速度會變得很慢。此前人們雖曾在地核和地幔交界處發現過超低速區,但當時只對20%的交介面進行過探測。而這一次人們發現,幾乎整個地核都被超低速區包裹在內。

科學家在南極洲15個觀測站內設置了地震波探測儀,進行了為期3年的數據收集。最終發現了這個包裹著地核的地層。

與直徑724千米的地核和厚達2900千米的地幔相比,這個地層相當薄。其最薄處只有5千米,最厚處也不過50千米。但當地震波通過的時候,它又顯得那麼與眾不同。

這個地層是遠古時期沉入地心的海底。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通常會存在所謂的俯衝區。在那裡,其中一個板塊會向下俯衝進入另一個板塊的下方,進而把原來的海底帶入地球內部。

進入地球內部的海底物質會緩慢下沉到地核與地幔的交界處,在那裡積聚,並在流動的地幔物質推動下緩慢前行。

研究人員認為,超低速區能夠在地核和地幔交界處起到緩衝作用,此處的溫度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強衝擊。

遠古海底物質也會進入地幔羽流。地幔羽流是向上涌動的熔岩,噴出地表便成為火山。地幔羽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核地幔交界處熱環境的控制。因此超低速區對溫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羽流在何處出現。

參考

Beneath the Earth, Ancient Ocean Floor Likely Surrounds the Core

https://news.ua.edu/2023/04/beneath-the-earth-ancient-ocean-floor-likely-surrounds-the-core/

Globally distributed subducted materials along the Earth’s core-mantle boundary: Implications for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d483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8b88f1f0b4c9d683f780d232d23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