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孤懸敵後的珠江縱隊,為何僅走出2位少將?兩個原因

2023-01-12     羲和奇談

原標題:抗戰時孤懸敵後的珠江縱隊,為何僅走出2位少將?兩個原因

1955年授銜時,曾在抗戰時孤懸敵後堅持鬥爭的珠江縱隊,僅走出來2位少將,分別為副司令員謝立全和副司令員謝斌,而包括司令員在內的其他縱隊級領導並未被授予軍銜,這是為何?

這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

廣州市區抗日游擊第二支隊司令員吳勤

一、規模小,範圍小,人員少

其實,珠江縱隊的成立時間是1945年1月15日,他的前身非常複雜,是由自抗戰以來,散落於珠江三角洲的多支游擊隊演變而來,他的歷史應從抗戰爆發不久老共產黨員吳勤建立的農民自衛隊說起

吳勤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縣(今南海區)人,1924年就加入了共產黨。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吳勤被迫到新加坡謀生。

此時,他雖與中共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但他一直沒有忘記曾經捨生忘死為之奮鬥過的革命事業,惦記著祖國和民族的安危。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吳勤回到佛山,組建了一支人數不多的農民自衛隊。

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廣州的,第二天,即10月22日,吳勤就在廣州市郊崇文廿四鄉建立起一支有50多人的抗日義勇大隊,對日作戰。

10月下旬,抗日義勇大隊在南海縣夏滘河面伏擊日軍運輸船,斃傷10多名日軍,繳獲幾百包大米救濟難民。

他們又破壞日軍交通運輸線,襲擊廣(州)三(水)鐵路小塘車站。

經過這兩仗,吳勤和抗日義勇大隊的影響逐漸擴大,深受人民的擁戴和支持。

1938年11月,吳勤為使抗日義勇大隊取得合法地位,得到給養和武器,與在廣寧的廣州市政府聯繫,廣州市市長兼廣東省西江八屬總指揮曾養甫,將吳勤領導的抗日義勇大隊編為廣州市區抗日游擊第二支隊(簡稱「廣游二支隊」),吳勤被委為司令。

1938年12月下旬,廣游二支隊在順德陳村抗擊日軍後,轉移到禺南,司令部設在石涌村。直屬隊70多人,隊部設在涌邊村陳氏祖祠。

1939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派劉向東、黃柳言、吳德堂和張日清等同志到廣游二支隊工作,並在廣游二支隊成立中共黨支部,劉向東任支部書記。

珠江縱隊政治部主任劉向東

黨支部全力加強對廣游二支隊直屬隊的領導,認真整頓部隊,調離年老體弱和品質差的人,吸收了一批青年農民和工人入伍。

經過整訓,廣游二支隊成為黨領導的革命隊伍。

就在廣游二支隊整訓之際,1939年2月,同樣為老共產黨員的林鏘雲在佛山市順德縣(今順德區)組織起了一支十幾人的抗日游擊隊。

林鏘雲與吳勤的經歷相似,他1926年入黨,大革命失敗後,林鏘雲回去了香港進行地下工作,不久又被黨組織派到上海。

1932年5月,由於叛徒出賣,林鏘雲在上海被捕,期間坐了6年的牢。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後,蘇州監獄也開始向西轉移,沒想到在轉移途中遭到日機轟炸,看守們為保命全跑了。

林鏘雲就自己砸開腳鐐,重獲自由。

之後他歷盡艱辛,於1938年1月輾轉來到了武漢,終於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1938年2月,黨組織把他派回廣東工作。

經過嚴密的組織籌劃,林鏘雲於1939年2月組織起了一支十幾人的順德抗日游擊隊,對日作戰。

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

1940年5月下旬,中山縣委成立由13人組成的中山抗日游擊小隊。

為了加強這支黨直接領導的武裝,1940年6月,四區區委書記譚桂明帶領崖口鄉鄉警隊十餘人、一區區委委員黃江平帶領長洲鄉鄉警隊十餘人到九區與轉移到牛角沙的縣委新建抗日游擊小隊合併,又從各區抽調來一批戰士,隊伍發展到四五十人,擴編為中隊,稱為中山抗日游擊中隊,並成立了黨支部。

1940年6月,黨成立了南(海)、番(禹)、中(山)、順(德)中心縣委,統一和加強對珠江三角洲抗日鬥爭的領導。

同年9月,中共廣東省委將中共中央派來的延安抗大三分校大隊大隊長謝斌(

開國少將)與政治委員謝立全(開國少將)分配到珠江三角洲地區負責軍事工作。

同月,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在碧江召開會議,決定加強南(海)番(禺)中(山)順(德)敵後各抗日武裝的領導,深入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之後,中心縣委以林鏘雲領導的順德抗日游擊隊為基礎,從中山、番禺抽調一批黨員、青年編入廣游二支隊,稱為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

獨立一中隊由中心縣委直接領導,中隊長林鏘雲、政訓員黃柳言。

1942年5月7日,廣游二支隊司令員吳勤被暗殺,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中隊長林鏘雲被委派擔任「廣游二支」隊司令員,統一領導南、番、中、順地區的抗日武裝。

至1944年10月上旬,成立統一領導南、番、中、順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以後,游擊隊已發展到2700餘人。

1944年11月,在黨的領導下,挺進粵中的中區縱隊一部與當地游擊隊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

1945年1月15日,以中區縱隊大部為基礎成立珠江縱隊,林鏘雲任司令員,下轄兩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大隊,共1700餘人。

珠江縱隊副司令員謝斌

抗戰勝利後,1945年秋,中共中央為了爭取全國人民盼望的和平民主,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雙十協定」中主動讓出廣東等南方8個省內的根據地,並決定將這些地區內的人民軍隊調往北方。

1946年7月5日,根據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珠江縱隊與東江縱隊主力、韓江縱隊和粵中縱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部分人員等共2500餘人北撤煙台,進入山東解放區,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珠江縱隊番號撤銷。

1947年8月1日,由廣東各游擊縱隊組成的兩廣縱隊成立,原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任副政委。

珠江縱隊從1938年10月22日吳勤建立抗日義勇大隊開始,至1946年6月撤銷番號,孤懸敵後堅持了8年時間,為抗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由於其規模小,範圍小,人員少,按照當時的軍隊編制計算,珠江地區的游擊隊人員最多時,還不及解放戰爭中我軍一個旅的人數多,因此在1955年授銜時,這些肯定會成為授予軍銜的制約因素。

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

二、部隊主要領導或犧牲或建國後轉入地方工作

在抗戰中,珠江縱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孤懸敵後,卻依然堅持作戰,為黨在南方保留一支隊伍,這是極其難得的。

部隊領導,如吳勤、林鏘雲、謝斌、謝立全、黃柳言、劉向東等人都是有貢獻的。

之所以在1955年授銜時,大部分部隊領導沒有被授予軍銜,主要原因就是部隊領導或犧牲或建國後轉入地方工作。

比如吳勤,1942年被暗殺,如果吳勤活著並且還在軍隊工作,那麼以他的貢獻,他很可能會被授予中將軍銜,最低也是少將。

吳勤犧牲後,他的戰友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為他寫了一首詩:

陳村江水起洪流,難洗吳勤受害仇。

百戰山河謀解放,一腔熱血灑珠洲。

1951年,佛山市人民政府為吳勤烈士建造紀念碑。每年清明時節,前來瞻仰的人民群眾絡繹不絕。

還有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也沒有被授予軍銜,主要是解放後他回到了地方工作,歷任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副省長等職。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沒有被授予軍銜,比如、梁嘉、劉向東等人。

珠江縱隊政委梁嘉

梁嘉是珠江縱隊的政委,1946年部隊北撤山東後,他被調到中共香港分局(華南分局),以西江特派員身份進行秘密活動。

建國後歷任廣州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組織部副部長,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等職。

劉向東是珠江縱隊政治部主任,部隊北返以後,劉向東被留在香港負責黨的組織和聯絡工作。

1950年夏,劉向東轉入地方工作,先後在佛山、寶安領導土改。

1951年7月,調任廣東省人民政府農林廳任第一副廳長、黨組書記。

1953年後,調任中央水利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58年改任中央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司長。

1960年調任國家建委燃料局局長。

1961年任國家計委地區局副局長。

這些轉入地方工作,主要跟廣東解放後急需管理幹部有關。

1949年春夏,中國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各大城市,由於國民黨政府遷至廣州,於是中共中央立即組建了華南分局,並任命葉劍英、張雲逸為華南分局書記,臨時組成獨立兵團挺進廣州。

而在南下之前,毛主席也曾多次找到葉劍英商討決策,當兩人談到幹部不足的問題時,葉劍英假裝抱怨道:

「主席,華南解放晚,別處都把幹部要走了,剩下能分配給我們的幹部太少了,好比我們客家話說的『水尾田』,流到最後就不多了。您看怎麼辦?」

葉劍英的話也反映了當時的廣東急需管理幹部的形象,因此,當廣東解放後,有大批廣東籍的軍隊幹部從軍隊轉業,被安排在各條戰線上。

1955年,軍隊授銜時規定,轉業到地方的軍隊幹部一律不授銜,這也就導致了這些人沒有被授銜。

而謝斌與謝立全之所以被授銜,主要是因為,二人當時還都在部隊工作,謝斌時任

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空軍第五軍軍長, 謝立全時任軍事學院海軍系主任。

珠江縱隊副司令員 謝立全

終上所述

不管有無軍職,有無軍銜,不管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珠江縱隊的主要幹部都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功績會永載史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893546179c04098072dfb2297803d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