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求生、多線合作,大眾ID又繃不住了?

2023-09-14   電動湃

「因為降價,客人多了。」

不久前,我的車因為事故進站維修,與當時的銷售偶爾聊起,他說道:「現在,哪怕是工作日的白天,也有很多客人來看車,賣得還可以。」

事實上,自從7月起,上汽大眾推出針對ID.3的「限時優惠」後,當月就收穫了超1萬張訂單。

在嘗到」價格戰「甜頭後的大眾,似乎還有些意猶未盡,繼續惦記著」降價「這一手。

看著對面上汽大眾憑藉著ID.3的降價名利雙收後,一汽-大眾也坐不住了。

就在9月4日,一汽-大眾宣布推出基於ID.4 CROZZ的「ID.純享限量版」車型,並將原本19.39萬元的起售價,拉低至14.59萬元,降幅達到4.8萬元。

同時,ID.6 CROZZ同樣也推出了相應的價格優惠,限時成交價僅21.39萬元起。

在一汽-大眾宣布官降的一周後,上汽大眾同樣帶來了自己的優惠政策,ID.4 X 2023升級款的限時成交價為16.28萬元起。ID.6 X 2023升級款的限時成交價為20.99萬元起。

諸上兩款車的降幅分別為3.3萬與5萬元。

除了此前連續兩月訂單破萬的ID.3後,有消息稱,「限量降價「的3000輛ID.4 CROZZ已經被搶光。

照這形勢,一汽-大眾肯定不會回調價格,ID.4 CROZZ 還可以繼續搶客。

有一說一,降價策略,確實對單一車型的銷量有拉動作用,對同一品牌其他車型也有一定的引流作用。

當然,大眾這樣的「雙標「對待,讓不少德國用戶感到了不爽。

此前,有媒體進行過相關比較,ID.4德國售價42635歐元(33.3萬人民幣),折算下來比中國市場貴了接近一倍。ID.3在德國售價3.99萬元歐元起(約合人民幣31.48萬元),中國用戶花一半的錢就可以喜提愛車。

相信這一次 ID.4 CROZZ與ID.4 X的先後官降,也會引來一波"拉仇恨"。

當然,降價這個事情對於任何一個關心大眾的人來說,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早在ID.車型國產上市之初,就有過供應商半價提車的傳聞。

近兩年里,南北大眾原本希望通過直營模式來維護價格體系的初衷也未能奏效,營銷體系的混亂以及4S店買車心切,讓ID.車型的價格已經產生了不少鬆動。

轉眼再看短視頻平台上,一些二手車商也來「火上澆油「,大量二手准新的ID.4 X、ID.4 CROZZ流入市場,也讓不少消費者對購買新車產生了一定的猶豫。

較高的產品定價+較差的產品認可,燃油車實難擴張,新能源舉步維艱,讓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9.8%下滑至15.1%。

而隨著新能源市場的滲透率不斷增加,大眾再不拚命,份額還會繼續下滑。

當然,這一點大眾也心知肚明。

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奧博穆在今年6月22日的投資者大會上,宣布在中國市場的最新目標,國際品牌第一,全市場第三。

與此同時,也正因為中國市場表現乏力,大眾集團將其2023年全球銷量目標從950萬輛下調至900萬-950萬輛。

中國作為全球範圍內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大眾在此「摔跟頭」,也透露著一個明顯的信號:大眾的新能源之路,走得並不晚,但走得卻很難。

今年以來,跨國車企的全球CEO或多或少都來了一波中國游。但相比之下,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韜來往中國的次數就顯得頻繁很多。

其中原因,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大眾的急迫,同時,大眾也寄希望於尋求中國本土企業的援手。

用大眾的話來說,中國是大眾汽車的「健身中心」,這個市場每天都會有新事物、新發展。

過去的大眾是德國發展並在中國本土化,而現在,則需要通過在中國建立更多的本土研發資源,特別是軟體方面的資源,推動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翻譯一下:此前推出的ID.系列,已經被證明是失敗了。沒辦法了,快救救我!

所以,最近的降價,更像是斷臂求生的一種舉措。

在大眾「有所覺悟」之後,通過重金「押注」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希望能救自己於「水火」:

· 去年,大眾宣布旗下軟體公司CARIAD與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且大眾投入24億歐元,持有合資公司60%股份;

· 今年4月,大眾成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用於電動化和自動化的研究;

· 今年6月,大眾旗下充電公司開邁斯引入一汽-大眾作為新股東;

· 今年7月,大眾向小鵬增資約7億美元,雙方將基於小鵬G9車輛平台共同研發兩款車型,計劃在2026年投向市場;

· 隨後,又有媒體曝光出了大眾和零跑的合作,稱其技術可能用於捷達品牌。

9月11日,有報道稱,地平線將從內部軟體算法團隊抽調上百人」支援「與大眾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而隨著人員調入,合資公司規模有望達到300人左右。

根據此前約定,大眾CARIAD將任命合資公司CEO,地平線任命CTO。

據了解,地平線已經派出創始元老、CTO黃暢加入合資公司,規劃的業務範圍包括L2級輔助駕駛、高速領航輔助駕駛、自動泊車等功能。

但有消息表示,陸續推出重磅舉措,以期自家產品能追上中國新能源市場平均水平的大眾,到目前為止與國內廠商的合作,將僅限於中國本土的產品,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中國特供。

雖說中國特供並不等於品質差,此前的朗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但與朗逸不同的是,朗逸雖然都是中國團隊研發,但整體研發方向還是在大眾手上。

但未來,大眾聯合小鵬或零跑(潛在)開發的產品,或將徹底拋開大眾現有的平台與技術。至於大眾引以為傲的管理體系會不會被繼續延續到這些產品上,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產品很難再有大眾的「德味靈魂」。繞了這麼久,解決大眾在中國困境的,真的只有本土的」解藥「了?

打破銷量瓶頸,降價促銷無疑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或許也是一個危險的方式。畢竟,殺雞取卵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想要在血雨腥風的中國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並站穩腳跟。大眾另外在做的,就是」買買買「,想要在短時間裡尋求突破。

時代變了,它拋棄你的時候,不會提前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