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貿易增長持續低迷,世界貿易呈現分化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外貿發展頂住外部壓力,外貿韌性持續顯現。海關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7萬億元,增長1.2%。其中,出口2.1萬億元,增長1.7%。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在全球貿易中,中國的貢獻不容小覷。
繼續擴大中國外貿的優勢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修復慢於預期,疤痕效應不可忽視。同時,中美之間的技術戰、脫鉤、去風險所帶來的全球技術貿易額下降,直接導致全球技術進步的增長速度放緩。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全球晶片交易、半導體交易等高新技術交易額劇烈下降。受此影響,全球在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和相應的擴展上,較疫情前的狀況有所放緩,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全球專利技術的下降上。
「我們加強同夥伴之間的合作,加快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際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要求,比如DEPA,不斷完善數字貿易的規則體系,這樣能為正在分化的世界貿易注入中國力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建議,我國要更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等外貿出口「新三樣」,未來要使得這一優勢更為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認為,在這種背景下,提高中國的開放度,尤其是制度型開放,可以有效地提升去中國化的機會成本。因為我們越開放,外國資本離開中國或實現去中國化的機會成本也就越高。這兩者是一個蹺蹺板的作用和特徵。
新一輪科技和產業投資將進入爆發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2024年的經濟增長點,會表現為投資規模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舉措下溫和回升、新基建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新一輪科技和產業投資進入爆發期,這是全球的趨勢,對中國來說,部分行業領先,但大部分行業還有差距,所以會成為一種成長的新動力。
在消費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消費出現了消費分層等新特徵,有的下滑、有的增長、有的穩定。對消費應持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消費持續活躍、興旺擴張、質量不斷提升。不過也應該看到一個不利的現象,由於三年疫情的影響,消費者收入增長是慢於經濟增長的,把所有情況綜合在一起看,中國消費增長的潛力仍然強勁巨大,但是現在要在居民收入增長跟上經濟增長上下功夫。由此才能夠使其中最能拉動形成消費熱點的東西在消費當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中國經濟復甦上行。
在投資端,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要從投資於物為主,向投資於人和物並重轉變。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推動補短板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消除制約居民消費的不利因素。二是要更加注重投資於人,優化投資結構,提升人力資本和民生保障的投資占比。三是優化服務業准入限制,加大服務業對民間資本開放力度,為民間投資者拓展新領域,激發投資潛力。四是加快安排和實施以三峽新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等為代表的「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工程。
增強經濟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強經營主體活力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熱點問題研討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明年還是有很多新增長點,包括科技創新會激活新的產業業態模式,產業升級會孕育新動能,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他預計,中國經濟明年實現5%的增長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王一鳴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在鞏固正常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前面加了三句話: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這三個方面是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著力點,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一點。增強經濟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強經營主體活力,當前形勢下如何激發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尤為重要。
今年以來,中央已經出台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1+N」文件,表明了中央對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高度重視。
前11個月民間投資止跌回穩,扣除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是9.1%的增長,下一步,關鍵要把政策落實到位,包括要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解決「明放暗不放、虛放實不放」的問題,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也要切實回應民營企業的關切,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權益,在市場准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方面落實一批標誌性的舉措,增強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讓他們心無旁騖創新創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7)丨壓力仍在趨勢向好穩就業需多策齊發
解讀丨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熱點丨2024年房地產市場有望進一步改善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