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沒有下半場,娛樂背後依舊要拼優質內容

2022-03-31     睿財經

原標題:短視頻沒有下半場,娛樂背後依舊要拼優質內容

睿財經訊(文/蕭瑋)短視頻成為網際網路的風口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也是當下最重要的內容信息的傳播方式。滿足當下人們碎片化獲取知識和資訊的需求,在文字傳播的基礎上,用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進行傳播。

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快手日活躍用戶(DAU)達3.23億,同比增長19.2%;月活躍用戶(MAU)5.78億,同比增長21.5%。36氪去年11月的一篇報道稱,截至當年9月,抖音DAU約為6.4億,比2020年6月的6億增長4000萬。

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最重要的一種休閒娛樂和資訊獲取方式。看似火熱的短視頻並沒有看起來的容易,變現依舊是難題之一。

變現難

對所有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而言,漲粉和變現是兩大命門。因為在短視頻領域,有個專門的詞叫頭部MCN,他們掌握大量優勢資源和流量,並且能夠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當然,只有頂級MCN中的頂級機構才可能依靠廣告過日子。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最大的,短視頻內容創作者會和平台方直接搶客戶這是內容平台永遠的痛,微博沒賺錢,微博大V賺錢了,微信沒賺錢,做微信公眾號的發財了;知乎大V、小紅書達人、哪怕是豆瓣名人都在搶平台方的飯碗。

但短視頻這一撮就不好弄了。比如抖音自己弄了一個「星圖平台」,說是商業內容智能交易&管理平台,要幫助品牌主、MCN公司和明星/達人促成內容交易,但不就是管家管帳麼,「錢在我們這裡賺,但得讓我知道。」不然,就限流。抖音大號私接廣告被限流,甚至被關小黑屋的吐槽數不勝數,而且「星圖平台要求先充值,再選號,讓很多企業主,尤其是公關公司無法執行,因為沒法事先請款,請款多少也不好說。

依舊是內容為王

一個傳媒大學的博士講拍視頻有多難。傳媒大學的畢業生們因為學業要求,也出於追新媒體風口的個人興趣,都要去拍視頻。可是,他們經歷過視頻節目的策劃、籌拍、製作、發布、反饋、優化和再創作環節以後,絕大多數是無疾而終,甚至很多人自暴自棄「以後再也不會做視頻了」,他們大多死在了第一個環節。

這些年來,人們總在講手機的普及、視頻製作的門檻降低,稱「圖文已死,視頻為王」,甚至天真以為,打開手機攝像「一鏡到底」說說剪剪,就能創作好的視頻。可是,你知道視頻創作的學習門檻有多高嗎?

如果以拍攝為主,推拉搖移跟的攝像技巧、遠全中近特的景別選擇,視聽語言學習是避不開的;

如果以出鏡為主,內容腳本、語言表達、副語言多少都要了解,自然脫稿表達和好的鏡頭感都堪稱「玄學級難度」;

既不拍攝、也不出鏡,只是「拿來主義」做剪輯視頻,腳本之外,畫外音的練習就更重要了,語速、語氣、停連重音對視頻的觀賞性會更加突出。

任何創作都需要一個不短的成熟期,創作訓練本身就足以「殺死」絕大多數內容創作者。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最昂貴的是痛,而不是感動。

內容製作越來越貴,現在製作一個優秀短視頻的成本不亞於拍攝一部網絡電影,想贏非常難,不是不可能,但是你的投入比過去高很多。

粉絲服務越來越貴,三五年前,一名紅人主播的即興個人發揮,可以輕鬆吸引大量關注,現今則需要一整支團隊的支持。

現今,國內的優質自媒體內容也是指標化、團隊化創作。比如,曾經《壹讀》雜誌所製作的動畫短視頻,傳播效果在同行中是非常領先的,他們是通過一系列指標,包括時長、笑點在固定時段中的密集程度等等,量化製作內容。「一個800字的腳本,有多少知識點、幾個論證邏輯都有清晰的規定」,腳本、創意、動畫,多個環節協力創作。

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越來越依靠團隊力量,「紅人」越來越不是一個人在奮鬥,而是團隊協作的批量生產,創作成本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語。

真正好的內容一定是你發自於內心與這個時代發生碰撞的結果,你我如何感受這個世界,如何理解大家最廣泛的內心焦慮,決定了你創作內容的精神氣質。悲喜劇或是荒誕劇,你從中看到的,都是自己,觸動你的那個瞬間,釋放了某種焦慮。

好的視頻內容創作標準只有一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大範圍內、在何種時間維度上,觸達更多的人心。

真正的稀缺資源,是時間。哪些視頻內容是值得用戶花時間的,是影響用戶生活體驗的,這是創作者們最該思慮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747af18ece21eba2eea37619d4ee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