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中最早的一批共產黨,除了熟悉的周恩來,還有他們8個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黃埔軍校中最早的一批共產黨,除了熟悉的周恩來,還有他們8個

黃埔軍校教職員中最早的一批中共黨員,是指在軍校籌辦及第一期開辦時已到校工作,而在此之前(1924年6月之前)已經加入了共產黨的那批人員。我們知道,黃埔軍校醞釀、準備於1924年以前,而正式著手籌辦在1924年之初。是年5月,學生陸續進校,並開始訓練和上課,6月16日舉行第一期的開學典禮。在軍校的籌辦階段和建校之初,即有中共黨員參與其中的工作。他們是最早踏上黃埔島的紅色教官。

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三編所收《陸軍軍官學校最初組織官長名錄》,共註冊教官58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同學錄》所收《第一期教職員名錄》,共註冊48名。這兩份名單刪除重複登錄者後,共為78人(包括孫中山、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等)。其中張崧年、茅延楨、金佛莊、郭俊、嚴鳳儀、胡公冕、徐堅、徐成章、周恩來9人,可以認定在1924年以前,已經加入中共。

張崧年又名申府,字申甫,河北獻縣人,1893年生,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五四前後曾任《每周評論》和《新青年》編委,並在1920年曾與陳獨秀、李大釗一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活動,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

1920年底,張應里昂中法大學之聘到達法國。旅歐期間,他受陳獨秀、李大釗的委託,負有在旅法華人中發展組織的任務。1978年6月張崧年年屆八十六時,在北京的寓所里接受了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訪問,談到了他與中共的因緣及他與周恩來等人的關係。

張說:1920年10月,周恩來赴法勤工儉學。11月,我到法國教書,劉清揚也同去。1921年二三月間,我在巴黎介紹周參加中國共產黨。隨後組織了五人小組,成員是周恩來、張申府、劉清揚、趙世炎和陳公培(即無名,吳明)。1922年1月。我和劉清揚、周恩來從法國巴黎到德國柏林,成立中共旅歐支部。張審閱了這份談話紀要,並親筆作了修改。張崧年還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

張崧年1923年秋從歐洲回國。途經莫斯科時。張正好與率領「孫逸仙代表團」在俄訪問的蔣介石相遇。蔣此時在俄名義上考察軍事與政治,實際是為國民黨創辦軍官學校做準備。在這個代表團中,有中共黨員張太雷,還有後來在黃埔任政治部主任的邵元沖。這次不期而遇,可能成為張崧年進入黃埔的機緣之一。

1924年1月,陳獨秀兩次致信胡適,為張崧年謀求職業,說北京、上海的大學已表示「不便」錄用崧年,請胡適為之推薦出任商務圖書館主任。或者就是因為在京、滬謀事不順,1924年2月,張又「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參加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並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時又受廣東大學鄒魯的聘請,擔任該校圖書館館長」。

軍校籌備期間,張參加招生工作,在廣州主持口試。5月5日,張應邀在廣州油業工會作了《從唯物史觀觀察國民運動》的演說。5月12日被委為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張並任蔣介石的英文和德文翻譯。由美國學者舒衡哲整理的《張申府訪談錄》謂:1925年在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張因與一些人的意見不合,負氣提出退黨。可見,在參加黃埔軍校的工作時,張仍然是中共黨員。在共產黨內,張是在黃埔軍校籌辦時即參與其中的工作。並擔任較重要職務的一位。

擔任黃埔軍校學生隊第二隊隊長的茅延楨,號真本,別字致祥,1897年生於安徽壽縣一個中醫世家。1905年入正陽關丙等學堂讀書。1914年考入阜陽安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後報考安慶安徽省立陸軍小學。一度在安慶當水上警察。

1917年到河北清河鎮,考入了第一陸軍預備學校,期滿後編人入伍生隊。1920年春正式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編在第九期工科班。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11月17日《北大日刊》登出「發起啟事」)的部分會員「名錄」,載有茅的姓名。

茅延楨個人資料顯示,他於1922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後在北京經鄧中夏介紹轉為共產黨員。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初被分派陝西吳光新師實習(未報到),不久到上海,與黨組織接上關係,是當時上海53名黨員之一。

由上海、江蘇、浙江三地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和檔案館合編的《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蘇、浙江黨組織發展概況》一文寫道: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定將黨員重新分組,茅延楨被編在第三組(西門)。這個黨小組的成員還有林伯渠、趙醒依、邵力子,等等。

1923年冬到皖北調查渦陽、亳縣、潁上、鳳台一帶種植煙苗和販賣鴉片的實情,公開揭露和抨擊安徽督軍馬聯甲種煙抽稅的罪行,遭到馬通緝。1924年春到黃埔軍校參加籌建工作。經廖仲愷推薦於6月15日受任為第一期學生隊第二隊隊長。

學生隊第三隊隊長金佛莊,原名金燦,別號輝卿,1897年生於浙江東陽,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廈門大學教育系肄業,歷任淞滬軍使署見習排長,浙江陸軍第二師排長、連長、營長。1922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由徐梅坤介紹加入共產黨。

上引《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蘇、浙江黨組織發展概況》謂:(1922年)「八月底,徐梅坤(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到杭州開展建黨工作。九月成立杭州小組。有黨員於樹德(在法政專門學校任教)、金佛莊(在浙江陸軍第二師陳儀部任連副)和沈干城(在鐵路工作)三人。於樹德任組長。」

1923年6月,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派正式代表三人,列席代表兩人,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金佛莊被派為列席代表,到廣州參加黨的三大。1924年進黃埔軍校,經廖仲愷推薦,任第一期學生隊第三隊上尉隊長。

擔任學生隊第三隊第一區隊長的郭俊,又名俄自,字子安,1897年生,湖北安陸人。郭俊曾就讀於北京工業學校,1918年8月轉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茅延楨、金佛莊有同校之誼。在保定軍校時,郭俊與金佛莊共同組織過進步學社。在稍後出現的報刊資料中,郭俊被註明是一位「跨黨分子」(即中共黨員)。有資料顯示:郭俊於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軍校學生隊第四隊副隊長嚴鳳儀,原名鑾海,1896年生,海南島瓊海人.雲南講武學堂第十一期步兵科畢業,曾任滇軍排長和副連長。嚴鳳儀1922年秋在海南由吳明吸收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下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擔任黃埔軍校早期管理部衛兵長的胡公冕,是入黨很早的中共黨員。胡公冕,原名世周,1888年出生於浙江永嘉一個農民家庭。胡的簡歷謂:少時進蒙館讀書,也為富戶放牛。16歲時,母親病逝,遂離家到杭州新軍隨營學校當學兵。

1910年在湖州當教練,認識梅溪小學體育教員胡宗南,交往密切。1911年10月,任師教導團排長(師長黃郛,師教導團團長蔣介石)。三個月後教導團開赴上海,改編為「模範團」,胡公冕升任隊長。不久,經沈鈞儒介紹在杭州體育專門學校當教員。後轉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體育教員。

1921年10月,由陳望道、沈定一介紹,在第一師範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第三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列寧接見了中國代表。1923年春回國,仍在杭州第一師範以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

其在黨內活動的資料,見《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蘇、浙江黨組織發展概況》一文。是年9月間到上海,由邵力子、戴季陶介紹進見孫中山。並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之後,被派往福建許崇智部。是時,蔣介石在許部任參謀長,遂相約同去廣州。胡受孫中山委託返浙江辦理選舉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的事宜。1924年1月作為浙江省代表之一,參加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參加籌建黃埔軍校,並參加第一期招生工作。

黃埔軍校特別官佐徐堅,原名徐天炳,別字仲權,海南瓊山人.1894年生,瓊山縣立小學畢業。1909年加入同盟會瓊崖支部。1913年參加瓊崖討袁軍,任支隊參謀。1917年考入江西南昌軍官學校,1919年冬畢業後返回瓊崖。

特別官佐徐成章,原名徐天宗,字惠如,1892年出生於海南瓊山,1909年加入瓊崖同盟會。1911年至1912年間,考入廣東軍事講習所學習,肄業返瓊。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二次革命」.是瓊崖討袁革命軍的領導者之一。

1918年初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學堂第十二期步兵科,因遭陷害而被拘入獄。1920年返回瓊崖。翌年擔任瓊東縣加積市公安局長。

1921年4月,徐成章、徐堅等創辦的《瓊崖旬報》,幾經波折之後,在海口出版。是年冬,留法勤工儉學的李立三、蔡和森等104名學生,被法國當局遣返中國,其中的吳明(陳公培,中共黨員)、魯易、羅漢等,於翌年初被中共中央派往海南開闢工作。

徐成章力邀吳明、魯易、羅漢以及從北京來瓊的李實,擔任《瓊崖旬報》的編輯。他們以改造瓊崖為目的,宣傳新思想,抨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徐成章、徐堅與吳明、魯易等人,還在海南開展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組建活動。

據吳明回憶:1922年秋,我到海南島。發展了十來個同志,現在記得的有魯易、羅漢、徐成章、徐天炳、王大鵬、嚴鳳儀、王文明、王器民(謹按:吳明此處講發展十多個同志,並未說明是發展黨員還是團員,按理是指發展團員。

而曾長秋《魯易傳》則依據這一條材料謂:吳明請示中共中央同意,吸收了魯易等十多人入黨。見《中共黨史人物傳》,第40卷,144頁。這一問題似應進一步探討)。除成章、徐堅、嚴風儀等是海南最早的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

周恩來,幼名大鸞,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淮安,1920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春,周恩來經張崧年(申府)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八個發起組織之一的巴黎小組。根據中共中央1985年批准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重新確定周恩來同志入黨時間的報告》,周恩來參加共產主義小組的時間,即為入黨的時間。而周恩來是因何種因緣而到黃埔軍校工作呢?這與張申府的介紹,不無關係。

1978年6月,張申府在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談話中,提到這一件事情的原委。張說:當軍校籌辦時,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黨代表廖仲愷。要張為軍校推薦人才。張於是開了一張15人的名單,第一位就是周恩來(張在另外的場合說到他開出的名單還有惲代英、高語罕、沈雁冰、歐陽繼修等),希望軍校能予以錄用。

張介紹說,周恩來人才出眾。廖仲愷當時兼管財政。一口答應聘任周恩來到黃埔工作,並寄路費給周。張也寫信請周回國,周同意了。周恩來於是於1924年7月下旬從法國啟程。從海路回國,同行者有劉伯莊、周子君、羅振聲。

他們於8月底到達香港。9月初,周恩來、羅振聲從香港坐佛山號輪船到達廣州。雖然金沖及主編的《周恩來傳》和中央文獻研究室所撰的《周恩來年譜》並未明寫當時周回國的詳細緣由,只是說他這次回國是「由於國內鬥爭的迫切需要」,「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等等,而分析當時的情況,張崧年在黃埔向廖仲愷、戴季陶開列的那張推薦名單,不是不起作用的。

周恩來1924年10月任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兼宣傳部長,11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筆者謂:張申府之介入黃埔軍校,時間不長,在黃埔的各種史料中,並未留下多少痕跡,可謂雪泥鴻爪,印而不深也。然而,他將周恩來引入了黃埔,這件事卻對黃埔軍校的歷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有的人曾在黃埔任職,但在上述《陸軍軍官學校最初組織官長名錄》和《第一期教職員名錄》中,查不到他們的名字。這些人有李俠公、毛簡青等。他們也是早已入黨的中共黨員。

李俠公,貴州貴陽人,1899年生,有的地方又稱李公俠。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回國後到黃埔軍校工作。其兄長李仲公,早期在貴州與何應欽共事,黃埔初創時在何應欽的部隊任職。

據李俠公回憶說:「我是1924年6月間到黃埔軍校工作的。最初職務是校本部特別官佐,辦理秘書工作,並擔任《青年軍人》編輯。1925年4月間轉入由第一、二期師生為骨幹的教導團作政治工作,先後擔任秘書、師政治部主任。」各期教職員和同學名錄未見其名,而黃埔期刊有他的文章,蔣介石「年譜」記述過他的言行。胡允恭、李一氓的文章指出:「李俠公是共產黨員」。

毛簡青,湖南平江人,1891年生。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夏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教於長沙。1922年,「經與李六如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與方維夏、毛澤東、何叔衡等,過往密切。「1924年5月,他被黨組織選派至廣州新成立的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

以上所列,是軍校籌建及第一期開辦時教職員中的中共黨員。早期在軍校工作而後來加入共產黨者(如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及在此之後進校工作的中共黨員的情況。我們將在以下的章節中分別加以敘述。

上述情況說明,早期參加軍校工作的中共黨員,人數雖然不算多,但確有一批黨員參與了黃埔軍校籌建及初期的工作。中共黨內早期實際從事過軍事工作的人員,幾乎囊括以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72e19c913f47430950f49dfbaa74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