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濱海新城打造福州城市副中心!4平方公里CBD建設啟動

2019-12-17   樂居網福州

13日,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連發7份關於濱海新城各大組團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涉及濱海新城核心區北部組團、東站組團、蓮花山組團、CBD南岸組團,以及下沙片區和中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福州東南,一座智慧創新、綠色宜居的城市副中心正在崛起!



濱海新城核心區城市設計出爐


福州濱海新城位於福州沿江、向海兩條軸線交叉的核心區域,西承主城,南接平潭、福清,北聯羅源灣,面積18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86平方公里。規劃區處於濱海新城心臟地帶,北接機場高速通往福州主城區及長樂國際機場;南側228國道、201省道等通往下沙及松下港區,交通便利。



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規劃範圍東至東海,南至規劃東湖路,西至大數據產業園及壺井村,北至規劃道慶路及海蚌公園東側,整體呈現T形,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1.95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1.1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9萬人。




規劃區是濱海新城的核心部分,是建設「創新高地、開放門戶、宜業家園、生態綠城」重要戰略部署和樣板示範區,是以中央商務、濱海旅遊、商業娛樂、和諧宜居等功能為主的生態型綜合發展區。發展定位確定為國際化新城中心、宜居宜業健康休閒的濱海新城中心區。


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規劃總體布局形成「一心、兩軸、四片區」的規劃結構:

1、一心

中央商務核——以城市中央公園及標誌性塔樓為中心的中央商務區。

2、兩軸

行政文化軸——沿福海路形成城市行政文化軸,從西往東始於蓮花山腳的行政中心,終於濱海的城市中央公園,串聯壺井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美術館、市民服務中心、中央商務區標誌性塔樓、中央公園、濱海博物館等設施,結合綠地、軌道站點設置,形成東西向貫穿規劃區的城市級行政文化軸線。

濱海功能軸——沿沙尾路從南向北串聯星級酒店、海灘酒店、中央公園、高端商住、森林度假區等功能空間形成沿濱海功能軸。

3、四片區

中央商務區——包括中央商務區、政務中心、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公園等。

北岸社區——依託北部濱海岸線,結合防洪堤與黃金沙灘海岸,通過不同的水岸處理手法,以低密度的沙灘酒店群為主體,形成面海背湖,層次豐富的沿海景觀休閒度假區。

南岸社區——依託南部濱海岸線、防風林帶、規劃區南部的生態濕地和高爾夫體育公園組成的優質生態基底,形成以森林度假區與居住區為主的生態型生活度假區。

文化中軸社區——依託現有的豐富水網結合現狀村莊肌理,形成以壺井山頂小鎮為中心的生態型生活住區。


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規劃形成「兩核、兩節點、一廊、一軸」的空間景觀結構:

1、「兩核」:指西部的以被河道圍繞的,壺井村及山體為中心的壺井山景觀核心;東部以標誌性塔樓及中央公園為中心的濱海景觀核心。

2、「兩節點」:北部的以大面積水域及周邊綠地形成的生態型的海蚌公園;南部的以現有生態林為核心的森林公園。

3、「一軸」:以為福海路為依託,以濱海新城最西規劃區外的蓮花山景觀核心為節點,向東串聯各個景觀核心、綠地、文化設施的「從山到海」的文化景觀軸。

4、「兩廊」:兩廊分別為沿規劃區內重要河道及兩側綠帶形成的藍綠濱水景觀廊道;沿東部濱海岸線,從南至北貫穿各個節點及景觀核心的300m寬的沿海防風林及沙灘濱海走廊。


濱海新城CBD建設正式啟動


隨著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出爐,福州新區-濱海新城CBD建設正式啟動!據悉,對標世界級CBD,福建省最大規模的CBD-福州濱海新城CBD規劃目前正式定稿!




濱海新城中部沿海區域將布局約4平方公里的CBD,按照城市副中心的商務、商業集中區進行打造。作為福州濱海新城的標誌之一,在CBD區域規劃建設以城市中央公園及標誌性塔樓為中心的中央商務區,以多層次的體量策略,構築富有韻律感的城市形態。未來,這裡將建設數十棟辦公樓,建設超200米地標5棟。



目前,移動、電信、貝瑞和康、360、湛華科技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CBD中央商務區方案設計工作已完成,地塊正在掛牌出讓。目前一期將由世界五百強中國金茂建設。



此外,CBD核心區輸配環工程正在抓緊籌劃中,將打造地上地下立體交通,形成休閒、接駁於一體的高品質步行空間。



濱海新城CBD南岸組團建設城市生態綠核


福州濱海新城CBD南岸組團位於濱海新城核心區中部,東接東海,西至環湖路,是福州濱海新城的生態景觀核心,建設以生態和遊憩功能為主導,集休閒、文化、體育、商業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生態綠核。區內有12平方公里東湖及濕地,是濱海新城核心區的「綠心」。



福州濱海新城CBD南岸組團規劃範圍為西至東南快速路和規劃湖西路;南至下沙片區;北至東湖路;東至濱海路及外文武湖十七孔水閘,規劃範圍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7.44平方公里,規劃形成「兩園、兩片」的空間布局結構:

1、兩園

東湖公園:十八孔閘北側以湖體和城市公園為主的區域;

東湖濕地公園:十八孔閘南側以濕地為主的區域。

2、兩片

文體服務片區:東湖公園北側以體育、文化等公共設施為主要功能的片區;

綜合配套片區:濕地公園東北側以旅遊服務等功能為主的片區。


濱海新城核心區北部組團建設生態宜居社區


北部組團位於濱海新城核心區北部區域,機場高速南側,東臨東海,距離福州市區35公里,規劃區東側毗鄰長樂機場,南側與濱海新城核心區接壤,距濱海新城中央商務區2公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同時,規劃區南部片區也位於濱海新區啟動區範圍內,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優勢。本片區是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CBD及旅遊度假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定位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導,集教育、醫療、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宜居社區。




規劃區範圍北至機場高速,東至東海-漳江路,南至道慶路,北至蓮柄港,規劃總用地面積11.36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0.03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16.14萬人,規劃總體布局形成「多廊、多組團」的空間結構:

1、「多廊」

沿南洋北河、漳江河-萬沙河等自然水體及濱水綠帶,形成兩大濱水景觀主廊,景觀上形成由壺井山—漳江—東海的視廊,功能上串聯各居住組團、軌道站點、醫療教育等設施及公園節點,形成城市公共活動的主要軸線。

以萬沙河、南港道、文松河、漳江河等水體為主,通過濱水綠地、街頭綠帶串聯形成的城市休閒綠廊。

2、「多組團」:

指片區內七大居住組團,即白眉居住組團、下吳居住組團、演嶼居住組團、新宅居住組團、新厝萬沙居住組團和百戶居住組團。


濱海新城核心區東站組團

福州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


福州濱海新城東站組團背靠董奉山、南陽山,東臨東湖、東湖濕地,生態環境優良。依託福州東站樞紐,本區的功能定位為福州未來的交通樞紐中心和商務商貿中心,福州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福州重要的先進位造業發展極;濱海新城的次級商貿中心及產業引擎之一。




東站組團規劃範圍北至南洋河北側、東至大東湖西側,西至澤竹快速路,南至文鬆快速路以北區域,規劃總用地面積16.08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11.52萬人,可安排就業崗位13.82萬個,規劃總體布局形成「一核、一軸、一帶、四片區」的規劃結構:

1、「一核」:

站前綜合服務核心——為功能區(地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包含商業、辦公、文化、體育等綜合功能,服務整個東站組團乃至輻射整個濱海新城,作為濱海新城的副中心;

2、「一軸」:

站前活力景觀軸——站前公園到東湖形成集藍綠景觀和商業商務一體的景觀活力軸,景觀上形成由站前地區到東湖的的視廊,功能上串聯商業商務區、中央水系及公園、各類公共服務類設施,形成城市公共活動的主要軸線。

3、「一帶」:

南洋河沿線休閒景觀帶——以南洋河水系及兩側綠帶形成的城市開放空間為紐帶,串聯兩岸各類城市功能區域,形成帶狀景觀及功能走廊。

4、「四片區」:

火車東站綜合服務片區——以規劃火車東站為核心,

濱海工業綜合發展片區——結合現狀濱海工業區發展狀況,結合廠房改造,提升整體環境質量,發展以高端製造業為主的綜合片區。

站前北宜居片區、站前南宜居片區——兩個依託站前景觀及功能核心形成的以居住及其配套為主要功能的宜居片區。


濱海新城核心區蓮花山組團建設生態宜居社區


蓮花山片區位於濱海新城核心區西部,是濱海新城核心區的西部門戶、該區處於福州沿江向海發展的重要軸線上,是長樂舊城同濱海新城過渡的重要區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區位優勢。蓮花山組團功能定位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導,集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宜居社區。




蓮花山組團規劃區範圍西至繞城高速公路,東至蓮柄港南港道——壺井路——壺江路,南至金濱路——萬新路——澤竹快速路——東南快速路——福北路,北至機場高速,規劃區總用地面積2060.60公頃,扣除水域、濕地等非建設用地面積約320.26公頃,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740.34公頃,規劃總體布局形成「兩軸、四心、四片」的規劃結構:

「兩軸」:依託澤竹快速路、道慶路兩條區域性道路、城市主幹路形成空間發展軸。


「四片」:被兩軸劃分的四個功能片區,分別為大學村片區、蓮花片區、恰嶼片區、東平片區。


「四心」:在每個片區依託濱水綠地、軌道站點等要素形成城市公共服務的功能核心。


中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


東南大數據產業園位於福州濱海新城的中心,距離福州市區36km,距長樂市區13km,火車東站5km,長樂國際機場10km,10分鐘可達長樂機場,交通優勢明顯。東南大數據產業園環抱大東湖,北臨濱海新城商務中心,景觀優良,未來交通便捷,設施齊全,服務完善。東南大數據產業園的功能定位為以大數據集成應用為主的創新型產業園區,主要的功能構成為創新型產業、居住和商業商務服務。



東南大數據產業園規劃範圍為規劃範圍北至萬新路,西到澤竹快速路,南至東湖及南洋河沿線,東至漳江路。規劃總用地面積9.39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1.7萬人,可安排就業崗位8.92萬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最終規劃總體布局形成「一帶一軸、多片區、多核心」的規劃結構:

1、「一帶」:

環灣共享設施帶——沿蓮柄港-南洋河-東湖水系及周邊綠帶形成的共享設施服務帶。

2、「一軸」:

園區功能聯繫軸線——通過金濱路貫穿整個大數據產業園,串聯園區重要配套設施;

3、「多片」:

以園區主幹道為界,形成八個主要的產業園區,分別是東側的健康醫療大數據片區、VR大數據片區、大數據集成應用片區、融合創新支撐服務片區以及西側的環灣核心服務區、文創樂活大數據片區、海絲大數據片區、融合創新支撐服務片區。

4、「多心」

利用規划水系綠道景觀,每個片區內均形成一個功能完備又相對錯位的一個片區核心。其中包括大數據集成應用片區核心、VR大數據片區核心、融合創新支撐服務片區核心、健康醫療大數據片區核心、文創樂活片區核心、海絲大數據片區核心、環灣核心服務片區核心等。


下沙片區打造濱海度假區及旅遊綜合服務區


下沙片區位於濱海新城核心區南部,東接東海,西至環湖路,西南有天池山,區內有下沙黃金沙灘,山水資源條件得天獨厚;是濱海新城核心區重要組成部分,濱海新城旅遊業發展重要承載空間。濱海新城「CBD及濱海旅遊度假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沙濱海度假區為核心,集休閒、娛樂、運動、居住為一體的濱海度假區及旅遊綜合服務區。




下沙片區規劃範圍為西至南陽山麓、東至東海、南至松下界、北至東湖濕地,規劃總用地面積12.36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0.11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9.4萬人,規劃總體布局形成「一核、一軸、一帶、三片區」的規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