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越打越窮,而唐太宗年年對外戰爭卻越打越強盛?

2023-01-09     尋根拜祖

原標題:為什麼漢武帝越打越窮,而唐太宗年年對外戰爭卻越打越強盛?

漢武帝把國家打窮了是事實,唐太宗「越打越強盛」其實是錯覺。

漢武帝劉徹15歲即位,在位54年,漢匈戰爭打了43年。沉重的戰爭負擔,導致漢帝國民生凋敝,天下流民四起,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差點讓西漢帝國「縮水」百年。

唐太宗李世民27歲即位,在位23年。他登基的第十五天,突厥人就兵臨渭河,距離長安僅僅一百二十里。從那一天起,李世民打了十九年的對外戰爭,卻創造了一個不朽的「貞觀之治」。

戰爭就是一頭吞金獸,為何漢武帝越打越窮,而唐太宗卻打出個強盛帝國了呢?

01.戰爭烈度不同

很多人光知道漢武帝和唐太宗時期不斷征伐,但卻從來沒做過數字分析,甚至沉迷於唐太宗時期眼花繚亂的「滅國戰爭」,其實要從戰爭烈度上講,唐太宗時期遠不如漢武帝時期。

我將兩朝的所有戰爭羅列如下,做一個最直接的對比。

漢武帝時期:

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謀;元光五年(前130年)四路分兵作戰;元朔元年(前128年)雁門之戰;元朔二年(前127年)高闕之戰;元朔五年(前124年)第二次高闕之戰;元朔六年(前123年)定襄之戰;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之戰;元狩二年(前121年)祁連山之戰;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光利伐大宛;太初二年(前103年)趙破奴伐匈;天漢二年(前99)李廣利伐匈;天漢四年(前97)李廣利伐匈;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兵敗漠北。

不算征伐南方諸夷的戰爭,漢武帝時期43年打了14仗,平均每次戰爭間隔三年。

唐太宗時期:

貞觀二年(628年)攻打吐谷渾;貞觀四年(630年)滅東突厥;貞觀八年(634年)滅吐谷渾;貞觀十二年(638年)攻打吐蕃;貞觀十四年(640年)滅高昌國;貞觀十六年(642年)攻打西突厥;貞觀十九年(645年)攻打高句麗。

唐太宗時期南方基本穩定,戰爭針對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差不多也是三年一戰。

從上面的數字明顯可見,二者的戰爭烈度無法相提並論,尤其是在衛青、霍去病去世前,幾乎可以用連年征戰來形容。

您或許會認為,唐太宗時期的戰爭規模大,要麼是數十萬大軍縱橫數千里,連戰數月甚至一兩年,又滅了東突厥和吐谷渾。

其實我個人認為,漢武帝時期的戰爭,從單次規模上看確實不如唐太宗時期,但意義卻更重大,勝利來得更加不易。

比如高闕之戰收復河套地區,漢武帝在那裡築城,建朔方郡,從此摘掉了懸在關中頭上的一把劍。再比如河西之戰,從此漢帝國掌控了河西走廊,為鑿通西域打開了一扇門,也斬斷了匈奴人的一條胳膊。再比如漠北之戰,從此匈奴人元氣大傷,也成功地讓漢匈實力徹底扭轉。

唐太宗時期的滅國戰爭,其實是針對某個政權的勝利,並不能實現對該地區的統治,其價值與漢匈戰爭無法相提並論。

02.對手實力不同

漢武帝所面臨的是一個巔峰時期的匈奴,它的疆域遠超西漢,也實現了對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甚至征服了西域諸國。

那時候的匈奴,東起遼東,西至西域,北方二千里的戰線都是它的突破口。不光如此,他們還可以從隴山向東,直接威脅關中。

所以,漢武帝即位之初,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匈奴人從北面和西面的兩線夾擊。即便最強盛時期的秦帝國,也沒能保得住河西走廊。劉邦當年還遭遇了白登山之圍,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調戲也只能忍氣吞聲。

唐太宗所面對的主要對手是突厥,一個走向沒落的草原政權。

突厥最強盛的時期對應南北朝時期,那時候北朝拿突厥當祖宗,北周甚至立了突厥女人做皇后。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採用羈縻政策,造成突厥東西分裂。

到隋煬帝在位期間,突厥反過來成了中原王朝的附庸。

雖然隋末大亂時期,突厥趁機插手中原戰事,逼得李淵一度低頭稱臣,但其衰弱的趨勢卻不可遏制。

東突厥滅亡後,北方草原進一步分裂,退回到部落混戰時期,唐朝一直採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從來不是單打獨鬥。

因此,漢武帝和唐太宗所面臨的的對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漢武帝要困難得多。

03.軍事實力差距不同

匈奴與突厥都是騎兵戰術,他們的戰力差距不大,但漢武帝時期和唐太宗時期的軍隊戰鬥力差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的中國以戰車為主,一個國家有幾千匹戰馬就算是頂牛了。戰國時期開始逐漸向騎兵過渡,但依然以戰車為主。

到西漢初期,戰車依然是重要的戰爭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原地看不出弱勢,但與騎兵交戰時,其劣勢盡顯。

不是中原人不知道騎兵的重要,實在是農耕文明缺少草場,無法大規模飼養戰馬。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漢武帝潛心準備,一邊通過貿易採購戰馬,一邊開闢牧場飼養戰馬,同時出台政策,鼓勵民間養馬。經過漫長的努力,這才勉強具備了騎兵的組建。

草原民族從小就長在馬背上,中原人沒這個先天條件,只能通過後天訓練,這個差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事實上,正是因為漢武帝的軍隊改革,從此中原王朝才徹底邁入了騎兵戰術時代,拉平了與草原民族的差距。

唐太宗時期,我們不光在戰術上不落後,在武器裝備上遠甩對手幾條街。侯君集攻打高昌國時,各種攻城器械和火力,頃刻就毀了對手的都城。

可以說,唐太宗的勝利是先人成果的集體助力,其中就包括漢武帝的開創性工作。

04.戰爭收益差距大

不知道您是否想過,既然戰爭那麼燒錢,為何草原民族總是不斷挑起戰事?

這就是戰爭的兩面性,有人會為戰爭付出巨大代價,比如農耕民族,也會有人從戰爭中受益,比如草原民族。

草原民族的生產力過於落後,必須靠外來輸血才能彌補其先天缺陷,所以戰爭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台造血機,雖然會有代價,但相較於收益還是值得的。

而農耕民族則是自足自給的經濟模式,它可以形成獨立的自循環體系,對外部的需求不足,戰爭對農耕民族來說,幾乎就是失血行為。

唐太宗時期真的是靠戰爭才強大起來的嗎?絕對不是,本質上,唐朝的戰爭和西漢一樣,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

正因為如此,李淵曾經對突厥稱臣,李世民也曾經簽過城下之盟。沒辦法,那時候的國力支撐不起戰爭的消耗。

不過唐朝有兩個好條件,彌補了戰爭的損失。

一是草原諸部的分裂,讓大唐可以借力打力,而不是孤軍奮戰,這讓大唐的兵力儲備、調動,以及糧草供應等都節省了大量的支出。

比如滅東突厥之戰,如果沒有突利可汗的協助,是不可能那麼順利的。再比如滅吐谷渾的戰爭,如果沒有薛延陀諸部的合力圍剿,唐軍也不可能苦戰一年有餘,追擊數千里。

這一點太重要了,幾乎決定了一般的戰爭結果!

二是大唐對征服地的有效管理,產生了經濟效益,不再是「失血狀態」,從而保證了戰爭的持續性。

貞觀五年,李世民建立單于都護府,貞觀十四年又建立安西都護府,實現對北方和西域的有效管理。

這就意味著,草原部落走向漢化,並與農耕文化融合,而不再是兩種文化的單邊衝突。又是絲綢之路的興盛,極大地促進了大唐商業的繁榮。

唐太宗的這些條件,漢武帝時期並不具備,張騫出使西域,才使中原文明向西域邁出第一步。長期以來,漢武帝靠一己之力在茫茫草原苦戰,每次戰爭的後勤供應系統,就要消耗掉一大半物資。

也就是說,粗略計算,漢武帝時期打一次仗的消耗,相當於同等規模狀態下,唐太宗的兩倍。通俗講,漢武帝是自帶乾糧出征,唐太宗是吃別人飯作戰。

這種局面直到漢宣帝時期才得到改善,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漢帝國才有了西域「根據地」和幫手。

可以說,漢武帝所做的一切都是開創性的,他是孤獨的拓荒者,付出的艱辛不應該被忽視。

05.發展潛力差距大

當一個王朝處於新生期時,社會矛盾基本被盪清,一個簡單的「與民休息」就可以讓國力迅速恢復。而當一個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後,各種矛盾會不斷激化,統治者即便使勁力氣也很難遏制下滑的趨勢。

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達到頂峰,戰爭模式也是按照鼎盛時期的國力來設計的。它所帶來的惡果就是,一旦財政收入不足以彌補戰爭損失,就可能導致國力的迅速衰微。

漢武帝在對匈戰爭中的態度非常極端,他認為必須畢其功於一役,而對戰爭的長期性,以及國力的消耗估計不足。

事實上,漢武帝的每次用兵代價都是驚人的。以漠北之戰為例,出征時14萬馬匹,僅僅回來3萬匹。

大量服兵役的士卒需要自備糧食,他們趕著牛車上戰場,戰後車沒了,牛吃了,即便士兵活著回來了,這個家庭也破產了。

而下一次戰爭的準備,依然按照當前的國力水平統籌,而事實上,那時候的漢帝國已經不堪負重了。

唐太宗時期則是初唐,國力處於恢復期,戰爭模式是按照較低的計劃的。

以唐初的國力,其實遠不如漢武帝時期,但卻「因禍得福」,因為經濟水平不夠,起戰爭的模式也是按照較低的供應水準安排的。隨著國力的恢復,後期的戰爭反而「越打越闊綽」。

一個人先甜後苦的日子難過,先苦後甜則很有幸福感。一個王朝何嘗不是如此,漢武帝過得就是「先甜後苦」的日子,唐太宗過的恰恰是「先苦後甜」的日子。

因此,不能但從表面上的成果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戰爭,更不能將唐朝的強盛歸結為「打出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5d6df6636785c8aba7f171483db0a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