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 從BIG到Gensler 不同身段的建築事務所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2022-08-28     UniDesignLab

原標題:百家觀點 從BIG到Gensler 不同身段的建築事務所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百家觀點 從BIG到Gensler 不同身段的建築事務所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建築公司從來不是單以項目論英雄 以營收比實力,它的成功與公司的團隊架構/業務策略/運營管理密不可分。

建築公司管理和運營通常是建築學教育的一個「盲點」,因此對於走出學校步入社會的人群而言, 了解不同公司的運營策略尤為重要,掌握管理和運營的訣竅,才能打響建築公司的「營」與「贏」。

不妨隨我們一起從大型公司,到大師事務所,再到小型青年事務所,淺談一下這10家不同規模的建築公司的「生存之道」!

Foster + Partners

作者|Long

編輯|可達

- 01 -

設計當先,以人為本

大型建築公司

Gensler Miami

2022年5月的DisruptSymposium展會以 「留下成功的線索」為題,邀請了諸多大型建築公司/事務所現身說法,為公眾提供了學習成功的運營管理思維和措施的平台。在這裡,我們選取了Gensler\Perkins+Will\Aedas\BIG作為規模在400人以上的大型建築公司代表,與大家淺談大型公司如何在擁有龐大的員工基數和項目數量的同時,統籌多個遍布全球的分辦公室,以統一的企業文化和運營模式,砥礪前行。

摒棄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 Gensler

Gensler

擁有上海中心大廈、紐約時報總部、阿布達比金融中心、舊金山國際機場等大型知名代表作的Gensler歷經57年逐漸成長為如今全球最大的建築事務所。在Gensler 聯席執行長 Andy Cohen看來,Gensler「常青」的秘訣在於採取 「扁平化、協作式的領導方式」,支持多元化的視角且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Gensler實現高管團隊男女性別比例平等 Gensler

「在我們的行業,設計師往往會被固化在某個崗位,一直參與某個設計環節。由於某些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夠扁平化,沒有辦法給員工提供多元化項目實踐的機會。」 Cohen的這句話正是點明了Gensler從本質出發改變這種自上而下如金字塔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尊重多元化發展,進而賦能設計人才,鼓勵每個人走出設計的領域,嘗試以人本為體驗中心的實踐。

Fifth + Tillery辦公室 Gensler

同時,Cohen認為 使命感也是建築設計公司吸引和保留人才的關鍵一環。公司的明確目標導向所帶來的平台賦能會對創意型人才起到引流作用。在當下全球疫情影響下,抓住這個挑戰與機遇,做出積極的改變,正是行業的使命感所趨。

上海中心大廈 Gensler

以「科研」應萬變——Perkins + Will

Perkins + Will

以「在設計中關注可持續性發展、健康和公平公正」為目標,世界第二大建築公司Perkins+Will 將科研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擁有獨立研究的設計師們搭載了可以大顯身手的平台。科研於Perkins+Will而言,不僅是設計本身的立足和突破點,而且是包括創新孵化器項目在內的科研系統的催化劑。公司以研究計劃串聯整個團隊協作並進,使項目和研究成果緊密結合。

Mars House Krista Kim

Continuum Krista Kim

此外,Perkins+Will也憑藉2009年起開創的研究雙年刊(Perkins+Will Research Journal)刊載同行評審文章,向公眾展示其同實踐項目相輔相成的研究成果,將建築和城市規劃對人體健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推廣開來、傳承下去。2019年在Perkins+Will誕生的有關物聯網(IoT)的創新孵化器項目,為設計師們提供了以智能建築和智能城市應對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性。在創新孵化的過程中,一系列研究型實踐應運而生,幫助公司改進設計,向更好的人類福祉和健康邁進。

Perkins + Will

「設計就是一切」——Aedas

Aedas

Aedas 事務所躋身全球五大國際建築事務所,在世界範圍內開設12個分辦公室,共有1200+名員工。讓Aedas 在 「以設計為主導」的模式下高速成長,高效的執行力和獨具見解的設計力自然功不可沒。「設計」一詞之於Aedas,為公司賦予了深厚的項目經驗之外的獨特魅力——Aedas 希望客戶選擇事務所是源於高質量的設計和交付水平,而不是公司的整體設計定式。因此,公司尊重每一個主創建築師的設計風格,以此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重慶新華書店解放碑時尚文化城 Aedas

Aedas 希望每個建築師都能親臨項目場地,去感受和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切身體會客戶的需求,並給予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同時,年輕建築師為設計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在同富有經驗的前輩建築師協作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激發出激動人心的設計,呈現敘說故事的建築作品。

珠海橫琴國際金融中心 Aedas

成功運營的八大必修課——BIG

Magnus Møller

從2008年僅有一位合伙人加45位設計師的獨立建築辦公室,成長到如今擁有5家遍布世界的建築分公司的規模,BIG建築事務所的發展可以濃縮為 建築公司成功運營的八大必修課:設計品質與商務運營攜手推進、關注財務的良性循環、數量帶來質量、堅韌、多且精、企業文化優先等等。

Bjarke Ingels Group

BIG設計的上海世博會丹麥館 Iwan Baan

「堅韌」一詞是專屬於創始人Bjarke 本人的標籤,同時對引導整個BIG團隊向前發展也是至關重要。這也奠定了公司的企業文化基調,強調了團隊齊心協力的魄力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

其中,第3課的「數量帶來質量」,無疑是在映射公司影響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隨著市場影響力的擴大,BIG的策展和講座也隨之增多,繼而吸引了眾多潛在客戶,以項目之名,推動著BIG向前發展。這也對應了必修課中的第7、8課,「沒有穩定的成長曲線」與「沒有絕對」,躍進式的發展是不可預期的,但是BIG相信在順勢而為、協作前進的旅途中,終會為其打開新的視野——新的項目類型、新的工作模式的思考乃至新的員工。

Bjarke Ingels Group

- 02 -

以小博大,不破不立

大師事務所

Safdie Architects

「以小博大,不破不立」,說的就是那些規模遠遠小於大型建築公司,卻可以用廣受讚譽、有競爭力的作品驚艷眾人的大師事務所。他們相比大型建築公司,雖然少了一些服務和資源,但是相對應地多了一些溫度、個性化和專精度。我們以Safdie Architects/SHoP 建築事務所/OPEN建築事務所/直向建築為代表的100人以下的成熟事務所為例,將大師事務所的運營之道娓娓道來。

「四兩撥千斤」的「緊湊模式」—— 薩夫迪建築事務所

Safdie Architects

若論 「以小博大」,薩夫迪建築事務所(Safdie Architects)一定榜上有名。事務所標誌性的「野心和創新」理念促使著他們以65人的規模,在10年間創造了近150億美元的價值。事務所目前除美國波士頓的總部之外,在新加坡、上海和耶路撒冷設有分辦公室。Safdie Architects是以合伙人形式成立與組織,在無間的設計工作室氛圍下運營,整體設計、管理和執行的工作交予一個由65人組成的全球團隊負責,確保全球範圍內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重慶來福士,攝影師 EJay Photography,建築師 Safdie Architects

更值得一提的是,Safdie Architects接手的項目不乏在國際範圍內享譽頗豐的「不可思議」建築,例如地標性項目重慶來福士、新加坡樟宜機場、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和天空住宅等等。如此大體量和複雜程度的項目,較之以Safdie Architects波士頓常年維持在50人上下的固定團隊,足以予人 「四兩撥千斤」之感。這也歸功於事務所發展而成的「 緊湊規模(Compact Bigness)」模式——一個相對 小型的團隊可以同時兼具大型事務所的工作範圍和視野,在保證所有設計在波士頓進行的同時,採用靈活的長期駐場和合作辦公策略,利用全球網絡更好地促成項目的完成度。

新加坡樟宜機場 Safdie Architects

敢於挑戰與質疑——SHoP建築事務所

SHoP Architects

自1996年成立初期,SHoP的設計理念就配得上「桀驁」二字。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式,敢於質疑公認的建築實踐模式,是SHoP特立獨行的標籤。正因如此,2014年SHoP榮獲了Fast Company雜誌頒布的 「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建築公司」的殊榮。這樣獨具突破性和新意的集合融合了五位合伙人在創立SHoP前所積累的建築領域之外的經歷,像是藝術史、攝影、美術、結構工程等等。這樣多元化的組合碰撞出獨屬SHoP的「翠綠色」化學反應——從不同角度審視和批判建築設計,並以此孕育創意和美感。

SHoP Architects

經過數年從創新概念的誕生到項目製造和交付的磨礪,事務所從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的發展史中汲取養料,尊重應屆畢業生,籌建多學科的多元團隊並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同時,航空航天製造公司臭鼬工廠的十四條操作準則給了SHoP以團隊構成上的啟發,事務所將客戶、建築師和承包商之間的相互關係放在首位,集結小而精的團隊,來共同應對重要的問題。

MOMA PS1 Dunescape 藝術裝置 SHoP Architects

The Brooklyn Tower SHoP Architects

「嚴肅」的設計與團隊的「求衡」—— OPEN建築事務所

OPEN建築事務所,圖片來源: gooood.cn

在北京的國子監以南的方家胡同46號院,有一個廢棄的恆溫車間。經過幾次空間搬遷和改造,這裡最終成為了OPEN工作室駐紮的創意園區。經由OPEN的巧手,這裡屋裡屋外充盈著植物,辦公家具填充了原有的空間格局,放置於南向窗台前的10米長繪畫桌使手繪和實體模型迎來了「文藝復興」,鼓勵建築師們親力親為,擺脫電腦繪圖的桎梏,同時西側的畫廊、北側的會議室兼活動室和位於南側的模型室為這個辦公空間增添了不俗的活力。

UCCA沙丘美術館 OPEN Architecture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 OPEN Architecture

在這樣舒適的工作環境中,這個近20人的團隊秉持著 對設計的嚴肅態度,共同完成著頗具難度的中大型公共項目,以熱愛和信念為燈塔,共擎建築創新的未來。OPEN會將事務所的人員平行地劃分為數個項目組,以均分的組織結構讓每個人都獲得各個項目階段的鍛鍊,並且確保事務所的主持人李虎和黃文菁能夠直接對每一個項目進行指導。這樣的組織和運營模式,引導著團隊成員在不同項目階段中收穫經驗和感悟,與此同時協同團隊進步和成長,在OPEN這個集體中攜手並進。

火星生活艙 OPEN Architecture

「坦誠直率」的態度——直向建築 Vector Architects

Vector Architects

直向建築事務所是一個由合伙人、理事、項目建築師、建築師和實習生組成的25-30人的團隊。憑藉「 有標準的建成建築」來實現設計價值,始終是直向建築的終極目標。於是,事務所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保證合伙人可以介入從概念生成到後期構造控制、工地考察等等各個階段,並親自參與和指導項目中的各個重大節點,為項目的設計過程和團隊協調工作保駕護航。

海邊圖書館 Vector Architects

直率與坦誠是直向建築貫徹始終的態度。這不僅體現在堅守執著和清晰的設計方向,以設計師的角度,展現其主觀的表現方式和風格追求;而且體現在根據所處環境條件,對諸多客觀影響因素加以綜合分析,直面設計過程中或將遇到的問題,以專業的觀點給予適當的回應。單有概念和空間形式的加持的設計是索然無味的,然而通過橫向比較和縱向深化,概念設計得到逐步深化直至落地建成,這個協作的過程則是受益匪淺的。

深圳坪山美術館 Vector Architects

- 03 -

特立獨行,靈活可變

小型事務所

I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小型(青年/剛起步)建築事務所的運營和管理模式大多是大膽且獨具立意的,仿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衝勁,將他們的一腔熱情付諸建築設計中,從細節著手,滿足客戶的需求。El Sindicato 和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正是這種小型事務所的絕佳案例,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不為他人,做自己」——El Sindicato

斜坡上的房子 El Sindicato,攝影師: Andrés Villota

你可曾想過在一份工作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老闆的「打工人」?2014年成立的El Sindicato 就是這樣一個打破常規「老闆—雇員」工作模式的小型新銳事務所。

藉由經驗之談,生產力至上的工作環境和崇拜性的工作模式會阻礙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個人發展。於是,El Sindicato 用實際行動應證了何為職場內外的真正「自由」:對於事務所的每個人而言,他們不是共在一個辦公室共事的同事,而是 共同完成一個長達一生的生活項目的同伴。

在El Sindicato 所接觸的項目類型大多是充滿合作和實驗性質的。在不同的建築實踐中,事務所的工作流程也在潛移默化地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事務所將建築本身作為一種媒介,給予每個人情感上和創造性的支持以及資金的贊助,和充分的自由去學習去實現自身價值。每個在這個合作項目中的同伴都應該受到尊重,讓他們在盡職責的同時,享受到相同的條件和福利。

parásito 住宅 El Sindicato,攝影師: Andrés Villota

尊重「差異化」,靈活應對——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辦公室位於的19世紀別墅外景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是一家擁有14位常駐建築設計師,1位主理人,2位行政管理人員以及2位實習生的獨立奧斯陸建築事務所。RRA建築事務所立足斯堪的納維亞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匯入客戶和使用者,以對話形式展開設計的過程——通過優化不同使用者的體驗感,使不同層次使用者和各種功能達成平衡。這樣的工作模式讓RRA事務所在客戶群體中維持著良好的聲譽,有利於建立項目參與者之間的和諧關係。

Saga Panorama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此外,RRA建築事務所的項目根據空間規模、環境、預算和功能性等要求的不同,逐步凸顯差異化的形式,這也激勵著RRA團隊關注並順應環境的變化,從功能性和靈活性出發,結合自然進行環境友好的設計。在設計與實用性和技術性契合的情況下,融入概念,靈活迎合客戶的需求,產出經濟技術和概念理解兩相宜的作品。

The Whale Reiulf Ramstad Arkitekter

-

縱觀10家不同規模的建築公司管理和運營經驗分享,可見生存之道千千萬,並非道道可行,但是總會有一種或多種主導模式為建築公司「注入靈魂」,引領其走上穩步發展乃至日漸壯大的「花路」。

上文中有沒有哪個管理和運營訣竅觸動到你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曬出你的觀點與看法!

References:

https://www.dezeen.com/2022/06/29/andy-cohen-gensler-interviews/

https://www.gooood.cn/office-fact-shop-architects.htm

https://www.gooood.cn/offic-fact-11-open.htm

https://www.gooood.cn/office-of-vector-architects.htm

https://www.gooood.cn/office-fact-18-reiulf-ramstad-arkitekter.ht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590bbf5588c95336207367843d23f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