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慾望過多;
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越是抓得緊,失去的越多;越是追求多,越難以快樂。
1
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執念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四句著名的偈語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萬物,一切都只是一場虛妄,在這虛妄之中,人們總會因為主觀的錯誤執念,而給自己帶來無休止的痛苦和苦惱。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許璪和顧和,這兩人在丞相王導手下做事,而且都受到了丞相王導的賞識和重用。
凡參加遊樂宴飲,王導都會帶上他們,兩人表現並沒有什麼不同,都非常出色和優秀。
唯獨有一次,兩人到丞相王導家參加宴會,歡暢之極。晚上,王導就安排兩人留宿在丞相府中。
可是,顧和整夜輾轉難眠,直到天亮都沒有睡著,與他不同的是,許璪一上床就鼾聲大作。
後來,王導感嘆說:「看來這裡不容易睡覺啊。」
兩人同樣在丞相家留宿,顧和翻來覆去整夜難眠,是因為顧和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舉動會失禮,惹得丞相不高興,會讓自己失去一些東西。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為此付出的東西要多於他想要的一切。
而許璪呢,安然入睡,了無所求,活得痛快瀟洒。其實,有時候,一個人什麼都放開了,反而也就什麼都擁有了。
《菜根譚》中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宇宙自然,隨緣起滅,來來去去。萬事萬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而世間人迷惑,事事貪著,以為是樂,名之為求,卻不知執念是苦,即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人生苦短,何必整天讓自己痛苦的纏繞在那些虛妄的煩惱之中。人生不易,一定要活得開心,有些物,得不到就算了,有些人,失去了就忘了。
不執著於人生的苦惱,不局限於無妄的苦痛之中,換一種活法,用不一樣的慧眼看待這個世界,你會活得更輕鬆。
2
無所求,才會無所不有
《道德經》中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意思就是說,自然的法則就是不交戰而善於勝利,不發言而善於回應,不召喚自動到來,緩緩從容,卻善於計謀。正是因為不爭,所以有了一種從容坦然的心態,從而不會為名利所屈服,那些來自慾望的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一位老教授每天到湖邊扁舟垂釣,一直到日落回家的時候,最多能釣兩條二三英寸長的小魚,很少能釣到大魚。
然而他每天都會滿意而歸,絲毫不因為收穫少而失落。
正是因為他無所求,享受是在釣,而不是魚,即使沒有釣到大魚,他依然覺得收穫滿滿。
看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緊握雙手時,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時,世界就在你手中。
世事往往如此,當你刻意追求時,你什麼都留不住,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而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便是因為追求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心煩,便是因為想要的太多,知足的太少。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強求,不妄取,貴在隨緣。
做人如飲酒,半醉半醒最適宜;做事如執筆,半松半緊最自然。
人生在世,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把塵事看輕些;把人際看淺些;把得失看淡些;把成敗看開些,不和別人比較,不和自己計較。
人生要無所求,便會無所不有。心要學會知足,才能留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