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當年這樣給劉備支招,導致步步錯最後滅國

2023-12-15     一畫書畫

原標題:諸葛亮當年這樣給劉備支招,導致步步錯最後滅國

《隆中對》是諸葛武侯為劉備描述的霸業藍圖,裡邊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說在軍事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千年以來令後世傳頌不止。其主張:「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可是最後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整個戰略構思而破碎。我在惋惜的同時也不禁思考了起來:關羽出荊州劉備出秦川,分兵而行真的對嗎?

筆者認為千里戰線一分為二實在是有失偏頗。原因有下:

01,實力對比

劉備自得漢中其實力達到了頂峰,武有五虎上將,文有蜀中才俊。人才濟濟併兼有天府之土。可是與曹操比起來還是要遜上一籌。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占據中原民殷國富,和劉備的實力只會越拉越大。而此時劉備以弱小之師遙遙千里兵分兩路。曹操則以虎狼之師拒守兩方。曹操背靠中原補給源源不斷非劉備之所及。所以筆者看來,分兩路而進不如抱作一團嘗試各個擊破。由此得知,在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妄想分頭取勝是不太現實的。

02,交通不便

自古蜀中便是易守難攻,山區為多交通極其不便。這時候大軍從秦川而出,來自蜀中的補給要經歷好多天才能送到,戰線拉得越長則越為不便。如果都能從荊州走大路一路北上相信就不會無果而終。況且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傳達太慢。都知道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個錯誤的信息都有可能葬送大好局面。試想如果當時糜芳叛變關羽及時知道,或許歷史的結局就能更改。那麼兩隻軍隊從不同的方向而出,就別指望溝通及時了,能有溝通就不錯了。可見這一點諸葛亮沒有顧及到。想法是好的但要和實際情況聯合起來。由此得知在古代書信車馬都很慢的情況下還是兵指一路更為妥當。當然在現代這種戰略還是值得借鑑。或許「村夫」的想法超前了。

03,目標不同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隆中對無疑是失敗的,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下面這個原因——目標不同。都知道劉備的目標是長安,而關羽進軍的目標則是洛陽。在實力遠不如曹操的情況下分兵而行妄想一下把曹操蠶食殆盡。只能說他們有點過於急切。分兵而目標又不一樣焉能不敗?近代就有了很好的正面例子,無論是長征時候在陝北會合的紅軍,還是渡江戰役兵臨南京的解放軍。不得不說毛主席在軍事上的造詣確實讓人望洋興嘆。而毛澤東也就隆中分兵發表過看法:「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所以,隆中分兵失敗有它根本的原因,我認為目標不同是最致命的。

04,天下大勢

關羽出兵之時是真正的三足鼎立,諸葛亮想的很美好聯合東吳滅掉曹魏。實際上東吳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無論是哪一方都不會看著有一方獨自坐大。曹魏強大時東吳會聯蜀伐魏,但是當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東吳就坐不住了,都是利益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就像現在的美國和日本,表面穿一條褲子,背後心懷鬼胎。所以這是對當時局勢的錯誤判斷,怪就怪在當時的隆中對沒有及時「更新」』吧!不管怎麼說這確實是隆中對破產的直接原因。形勢有變,被孫權在背後捅了一刀。

從隆中對的執行情況而看,前半部分是成功的。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三分天下的目標。武侯的智慧過了千百年依舊被人銘記,短短几百字繪製的宏圖大業時至今日都覺得震驚。人無完人,武侯在隆中對的分兵之計已被結果證實並不完美,理性來講確實不應該分兵而出。但在當事人的角度下,理性的分析確實很難存在。諸葛亮已經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如果當時沒有採用分兵之計,而是舉國之力聯合東吳以進洛陽,怕是曹操真的會遷都吧!那麼你認為隆中分兵應該嗎?

圖片源於網絡,文章有文史撰家/慶磊原創,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513d80707f082ff1b50d452c67dce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