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想知道的終極問題:為什麼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了初中就變差?

2022-03-28     未來春藤

原標題:很多家長都想知道的終極問題:為什麼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了初中就變差?

孩子只有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並充滿信心,他才會愛學習,一直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正逢周末,老友來家串門,無意之中聊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

朋友說:「你說這孩子怎麼上了初中以後,這學習成績跟坐過山車似的,起伏不定的,原來小學還能考班級前三名,到了初中都快到倒數第三了,咋回事?」

按朋友的說法,他家孩子在小學成績非常不錯,經常是班級的前一二名,可不知道為什麼從五六年級開始,孩子的成績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偶爾也會有高分,但更多時間還是掉到了中下游的隊伍中,最近剛升了初中,學習立刻感到了吃力,最直觀體現的還是成績,感覺完全跟不上其它同學的節奏。

講完孩子的故事,同事滿臉愁容看著我問道:「你說為啥他小學成績能平均分都在95以上,怎麼到了初中直接跑到中下遊了呢?你說那些其它家的孩子怎麼就學習起來那麼輕鬆,都不用家長操心呢?」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為此,我們做了一些功課和調查,分析出四點有關於孩子學習過程中可能被我們忽略掉的事情。

一、重成績 輕習慣

當孩子步入小學後,一部分家長擔憂孩子是否能適應,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從一年級就得抓起。」

家長希望孩子勤學苦練,能在各種考試中有個優異成績,這個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家長們還要清楚,只關注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小學階段正是給各個方面打基礎的時候,如果只關注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就會給孩子日後的學習之路帶來重重困難。

如果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考試成績自然也不會理想。

這種問題在小學前幾年也許並不明顯,但到高年級時,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浮出水面,但再想矯正回來非常困難。

直到孩子進入初中,成績更是猶如坐過山車般直線下滑,起伏不定。

這些都是輸在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

那什麼是好的學習習慣呢?

例如:字跡工整,卷面乾淨,遇到錯題會整理記錄,主動複習和預習等。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和讚賞,也會開啟正向循環,讓孩子更容易堅持,逐漸形成自律。

當孩子一旦在學習上形成自律,父母也無需再操心。

比起自己每天火冒三丈地幫助孩子輔導作業,不如先從培養他的學習習慣開始,這樣到了後期家長和孩子都會很輕鬆。

二、缺少時間規劃能力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寫作業?

很有可能是缺少了規劃時間的能力。

小學階段我們的作業科目少,相對簡單,完成起來比較容易。

可是,當我們逐漸升到了高年級,作業難度加大,科目增多,作業量也越來越大,如果這個時期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時間規劃能力,不能高效的完成作業,就會感到任務繁重,學起來非常吃力,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厭煩的情緒,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寫作業,寫習題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本來可以早早完成的,東看看西看看,直接耗到了夜裡。

有的孩子「拖延症」很嚴重,總是喜歡在假期最後一天才開始趕工完成作業,這樣不僅難以保證完成質量,也不會起到做作業的真正效果。

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學習態度出現了問題,學習效率更是受到重創,到了考試的時候看到題目不僅兩眼發矇,就連時間都感覺不夠用,覺得卷子上的題目根本寫不完。

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呢?

首先,培養孩子的規劃能力最好從幼兒園做起,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帶孩子認識和感受時間。

比如,約定好什麼時間去做某件事就一定要去做,雙方都不能食言,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遵守制定好的時間規則。也包括生活中起床、吃飯、睡覺等,有規律的生活也能更好的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當孩子步入小學階段,家長要讓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的習慣,避免孩子拖延,磨蹭,打小差,督促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應該做到的事。

當生活和學習上孩子逐漸形成習慣後,家長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以免養成沒有人「鞭策」就不想動的習慣,產生依賴性。

只有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才能逐漸培養出時間管理能力。

三、思維能力沒有培養

小學的課本內容比較簡單,考試範圍相對明確,只要認真複習基本都會考得高分。但是到了初高中,學習內容更深、更廣、難度也更大、對於題目的理解要求也更高。

這個時期,其實是考驗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培養好的思維能力,到了初中就很容易掉隊。

思維方式比較單一,不善於主動思考,不能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考試成績自然不會很高。

所以,在孩子小學階段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及訓練。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1.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啟發孩子積極地思考,讓他一步步地探索答案,發現更多的解題思路。這個時期,是需要家長有很多耐心來陪同孩子一起完成的。

2.不要事事都包辦,有些家長沒有耐心,除了幫孩子檢查作業,告訴孩子題目答案外,甚至會主動幫孩子寫作業。長此以往,孩子思維養成了惰性,遇事不願意思考,總想找父母解決,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學習,更會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3.不要怕孩子有挫敗感,更不要怕孩子吃學習的苦,只有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夠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逐漸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練就更靈活的思維。

作為家長,我們要捨得讓孩子去體驗,去經歷,去感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自己主動想解決辦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大多數時候,我們只看到孩子考了不好的成績,就單方面地認為他沒有好好學習,然後批評孩子,希望他加以改正。

而沒看到孩子因為困難長時間得不到解決,一次次被考試成績打擊後產生的焦慮,這個時候再加對孩子不斷地施加壓力,進行苛刻的說教、批評就會讓孩子的厭學情緒與日俱增,逐漸開始對學習感到越來越痛苦,內心也越來越自卑,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快便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退步落後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家長們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這才是讓孩子成長的關鍵。

只有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並充滿信心,他才會愛學習,一直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績,更要懂得把握好尺度,多和孩子溝通,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幫他一起分析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尤其是當孩子的表現不是那麼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要選擇接納孩子,支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可以幫助他排解情緒,重拾信心。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支持,從內心充滿力量和自信,更有動力去投入到學習當中,讓自己不斷的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2edb2fc647ab0dbf1c955bc6e8f02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