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止不休》和《我不是藥神》一對比,差距馬上就出來了

2023-03-29     文刀木之南

原標題:把《不止不休》和《我不是藥神》一對比,差距馬上就出來了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豆瓣9分,票房31億,獲得多項國際電視節大獎,書寫了國語電影史上的又一個神話。

此影片因涉及敏感話題,上映前一波三折,光名字就改了四五個。上映後迅速引起觀眾們的好評,連《人民日報》都對其高度評價,稱其為關注現實誠心打造的佳作。

近日,又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勵志片《不止不休》在各大院線上映,該片也和《我不是藥神》一樣因話題太敏感而被延期三年才通過審核,再加上張頌文主演,所以倍受關注。

然而很多人看了以後卻表示很失望,張頌文的戲份太少,後半場完全消失,而劇情也不盡如人意,根本無法和《我不是藥神》相提並論。

電影播映3天,豆瓣評分已從7.5分下滑到7.3分,而票房也只有2800多萬,預計最終票房約有1.37億。不少網友都說:這都是借了張頌文的光,如果沒有他,這部作品口碑和票房都會很慘。

那麼,電影《不止不休》到底如何?和《我不是藥神》相比又差到哪裡呢?

01、主題不清晰

《我不是藥神》要表達的主題很清晰,那就是從醫療問題的角度去揭示人情和法理之間的關係,直擊慢粒白血病人吃不起高價藥又想活命的痛點,非常有現實意義。

主人公程勇行原本只是想藉機賺錢,經歷了許多事後逐漸變成無私地救人。他犯的是法,但贏的是理,感人的是情。他不想當藥神,但他的壯舉足以成為平民英雄!

電影中的一句台詞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是治不好的,窮病。」

在疾病面前,窮人面臨的不僅是肉體的病痛之苦,還有被高價診治費折磨得傾家蕩產的精神之苦。

正所謂:「一人得病,全家遭殃。」辛辛苦苦半輩子賺的錢,在病魔面前卻變得那麼地稀少。所有人都被病人拖累著,身心俱疲,但是從道德和情義的角度來說,還不得不咬牙挺著,因為病人不想死,他想活!

影片中的白血病患者吃不起幾萬一瓶的天價藥,不少人都已經家破人亡;而程勇冒險淘來低價藥,救人於水火之中,並且不斷降價,寧願自己賠本補差價,也要給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

無論是程勇還是患者,他們的不幸經歷都是反映著百姓看病難、吃藥難的現實和天價藥的不合理性,在法與理的對抗中,程勇毅然選擇為了救人活命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也是這部電影最耀眼的人性光芒。

而相比之下,《不止不休》是站在記者的角度,為各類受委屈的小人物發聲,其中最主要的聲音就是為1億B肝攜帶者被社會歧視鳴不平。

20年前,B肝病毒的傳染性和危害性被不斷地擴大,為此,許多小孩子上不了學,大學生考不了研,年輕人就不了業,女孩子找不到對象,男孩子打不了工,這就是社會泛濫的「B肝歧視」。

迫不得已,他們只能找人代檢,但這是違法行為,雖然情有可原,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社會更多的恐慌。

年輕的實習記者韓東,本想揭露B肝代檢的危害,可是同學張博的一番肺腑之言,讓他明白他們才是真正受害的對象,所以他寧可冒著失業的危險,也要為這一億人發聲。

都是和病患有關,但是《我不是藥神》主題清晰,線索明了,讓觀眾很容易就被人物的命運牽著走,並為此產生共情。

而《不止不休》中導演要表達的主題卻含混不清,表面上是一名記者成長的歷程,但是要表達的意義卻雜亂交錯,觀眾看得一頭霧水,也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02、主演工具人

《我不是藥神》的演員,主演和配角相得益彰,人物個性都很鮮明,表演也各有千秋。

徐崢飾演的程勇既有商人的貪婪,也有普通人的善良,更不失一個「平民英雄」的豪氣。無論從眼神還是微表情,語氣還是動作,都把人物拿捏得很到位,讓一個並不完美人設的藥販子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不失真實和可愛。

周一圍飾演的警察脾氣爆卻熱心腸,他對前姐夫程勇下手不留情,但是也被他勇於救人的精神所感動,敢在局長面前為其發聲。而且穿著皮夾克的周一圍這次一點也不油,還很酷!

章宇飾演的黃毛,話雖不多,卻讓人特別喜歡和心疼,特別是他為了引開警察視線而不幸出車禍而死,更是讓觀眾對這個只有20歲的男孩倍感惋惜。

而譚卓飾演思慧,為了給女兒治病只能在歌廳跳鋼管舞賺錢。當她看到歌廳老闆為了錢也大秀舞姿時,大聲地喊出「脫褲子」,足見她平時受到的欺辱和委屈。

還有韋青飾演的大娘,一番樸素的真心話說得警察都心為所動:「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台詞,卻直戳人的心窩子。

更讓大家難忘的是王傳君飾演的小呂,他瘦弱沒有血色的臉,大大的眼鏡框背後渴望重生的眼神,微弱又謙卑的聲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連《人民日報》都誇他以不俗的演技強勢出鏡,可見他把人物詮釋得多麼傳神。

相比之下,《不止不休》中白客的戲份占得太多,而其他主演都成了陪襯的工具人。其中兩個重要女星的戲,就給刪減到可有可無的程度。

苗苗飾演韓東女友小竹,除了小心翼翼地忍讓和陪伴外,戲份和台詞都少得可憐,可謂是影史上最不受重視的女主;而秦海璐飾演的黃江妻子,果然是客串打醬酒來的,幾句家常就草草下場了。

而同樣作為領銜主演的張頌文,前半場戲份較多,無論是穿著還是外形、語氣還是動作,都還原了一個老記者認真細心、正義公道、不畏艱險的職業精神。

特別是二人一起去私訪礦工遇難的真相時,他穿著剛買來的舊衣服特意在地上匍匐前行,弄得像從灰堆里鑽出來一樣髒,然後叼著香煙,騎著個大破摩托一路馳騁,果然和民工一模一樣,張頌文的表演可謂是細節處見精湛。

黃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他是韓東的貴人,也是他的領路人,最終也是重新錄用他的恩人。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卻在電影的後半場銷聲匿跡,只是在結尾的報紙上出現了一個名字。試問,這就是領銜主演的待遇嗎?

這電影是三年前拍的,張頌文還沒有火,所以戲份被隨意刪減,相比來看,他的戲份還不如那個叫張博的年輕人。一個特別出演的小鮮肉,竟然比領銜主演的戲份還要多,從頭演到尾,導演安排得可真「合理」啊!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給了男主白客,雖然導演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但是他的眼神總是呆而無神,表情和台詞都太生硬,表演痕跡太重,無法讓人有代入感。

男一號不吃硬,領銜主演和女一號變成工具人,配角也沒有光彩,這樣的作品也難怪觀眾會吐槽,更為張頌文深感惋惜。

03、內容太雜亂

《我不是藥神》站在一群小人物的角度,來展現他們的生存之難,以草根群像式的現實刻畫,講述了他們堅韌不拔的生命故事。

影片內容充實,剪輯自然,讓觀眾清晰地看到患者的可憐和藥販子的勇敢,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如何在道德和法律間選擇等問題的思考。

程勇的不斷蛻變,也是法與情的交戰,最終法亦容情,讓我們看到了法律不僅是公正的,也是富有人性的。

電影中的鏡頭乾淨利落,畫面也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而且情節與情節之間銜接自然,有鋪有墊有迴響,讓人感覺渾然一體,又餘音繞樑。

而《不止不休》相比就很亂,什麼都想說,但又什麼都沒有說清楚。前半部重點調查礦工遇難案,但如何處理和報道卻沒有個迴音交代,虎頭蛇尾的感覺很明顯。

而全片充斥著工作難,考研難,打工難,住宿難,發稿難,採訪難,寫實難,生計難等多種聲音,而韓東一會兒為B肝攜帶者發聲,一會兒又為北漂族、低學歷族、實習族鳴不平。這麼雜亂的內容成了大雜燴,不僅沖淡了主題的意義,也讓觀眾看得一塌糊塗。

電影的鏡頭也很雜亂,開篇以紀錄片訪談的形式發聲,沒頭沒尾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後面的影片中又加入了兩處,看似寫實,但紀錄片和電影正片相交織,怎麼看都很彆扭,不像一個整體,難以讓人產生共情,不如放在結尾做個彩蛋更合適。

04、寫在最後:

《不止不休》和《我不是藥神》風格和內容並不相同,雖然相差甚遠,但也有它的閃光之處。它像一把利刃,敢於刺破現實揭露真相,反映社會敏感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電影立足記者的視角,真實細緻地還原了20年前他們的日常工作和職業操守,讓我們看到這些敢於揭示真相的孤勇者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止不休地前行的無冕英雄之光。

影片中韓東也是有原型的,正是他的這篇《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社會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後許多政策條文都做了適當的修改,才讓B肝攜帶者不再受歧視和限制之苦。

電影中有這樣一句台詞:「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呢?」但我更喜歡另外一句話,「不要把你的工作當職業,而是要當作一種理想!」

有時我們為了生計而工作,而忘了它應有的責任和意義;有時我們為了效益盲目地去工作,而忽略了它的快樂和力量。

而這部電影讓我們從一個不被看好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理想之光,從一個特殊職業的領域中看到了希望之光,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所在!

文|碧琉璃

圖|網絡

發布|文刀木之南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109546b83f93b97d3296dc08ec3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