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繡坊,在這裡濃縮了蘇州的生活腔調

2019-09-02     姑蘇好時光

一座宜居的城市,連地名都會很文藝。

蘇州古城內赫赫有名的十全街附近有條小巷,叫做滾繡坊,長不過400多米,寬不過5、6米,雖然在紅塵里算不上多麼富貴,卻藏著不少名人與故事,遍地秀雅,滾滾而來

從十全街跨過烏鵲橋到平橋直街,就能在河邊看見一條巷口,那就是滾繡坊。

過去平橋直街也是蘇州城內有名的電腦一條街,如今門前自然不比當年;烏鵲橋正對面原來有家老書蟲,書、音樂、咖啡還有酒,聚集了不少本地的文藝青年與外國友人,也曾熱鬧過許多年。

平橋直街

滾繡坊看著人群來來回回,始終陪伴著它的還是靜悄悄的歲月。

蘇州人大概是任性的,所以有時犯了錯也不肯改。滸墅關我偏要念「許」墅關,「袞繡坊」我就想寫作滾繡坊,沒有什麼原因,喜歡而已。

所謂「袞繡」,指的是古代皇帝及位列三公者(太傅、太師、太保)穿的禮服。這要追溯到宋朝了,當時有位太子少保叫做元絳,做官時深受皇帝器重、百姓愛戴,退休後家就住這附近。

等到他去世蘇州知府就在此地樹了塊「袞繡坊」的牌坊,既是紀念他,也是想沾他的光。也許是蘇州的水多吧,滾繡坊也多了個三點水,變得更秀氣了。

由西往東沿著巷子,兩邊既能看到尋常人家、各式各樣的小店,也能看見高牆背後令人遐想的深宅大院。

在歷史上,的確有不少顯宦大族都居住在這裡。被康熙稱為「老名士」的清代劇作家尤侗的故居、太平天國梁王府、近代畫家顧仲華、書法家蔣企范都曾住在這裡。

清朝中期在滾繡坊還有個「吳氏繼志義莊」,和蘇州有名的范氏義莊一樣,自然是當時蘇州城吳氏用來管理族產、救助同族的地方。後來這裡先是做了小學,70年代後變成了滄浪區少年宮,留下了不少80後的兒時記憶。

如今這裡的門牌號改成了滾繡坊41號,成了遠近小有名氣的靜思書院,由台灣慈濟慈善志業基金會主持,莊嚴里透露著清雅。書院門前還有座橋,走幾步便跨到了十全街。

過去大戶人家在水城常乘船出門,家裡過日子要用的東西也常走水路,因此會有私人碼頭,這裡過去就是停船場,所以這座橋就叫「船場橋」。從前這裡的河埠頭經常熱鬧得很,葑門外的農民沿河道搖船進城賣菜,就在這裡擺攤叫賣。

再往前走走,滾繡坊中段有條青石弄,5號的院子就是現代著名文學家葉聖陶在抗戰前住過的。小院幽靜古樸,幾間極簡的平房環繞一圈,庭園內栽有石榴、蠟梅、山茶……一年到頭總能看見三三兩兩果實掛在枝頭上。

據蘇州作家陶文瑜回憶,有一回陸文夫提著一壇黃酒去北京看望葉聖陶,酒到正酣,葉老說,我在蘇州還有一幢房產,給你派一些文化用場吧。於是在1988年,陸文夫主編的《蘇州雜誌》創辦,蘇州雜誌社也就住進了滾繡坊青石弄

陸文夫等人在青石弄葉聖陶故居合影

再往東還能看見蘇州最早的涉外賓館之一的南林飯店與永遠門庭若市的同德興麵館,街邊還散落著不少有趣的小店,蘇式的紅白湯麵、餛飩、啤酒、奶茶亦或是接待貴賓的酒席……截然不同的畫風裡,都是蘇州人生活的本味。

滾繡坊26號,是近代蘇州畫家顧仲華的老宅。如今這裡還住著顧仲華最小的女兒和她相伴超過60年的老伴。雖然是深宅大院,卻垂垂老矣,即使有陽光,也很難照亮長廊的盡頭。

門外一街之隔,是車水馬龍的十全街、鳳凰街,絡繹不絕的行人、遊客們在追尋著美食、美景、新鮮的一切;而門內,生活氣息濃郁的老宅里,卻有著他們難以追尋到的攜手白頭。

一座宜居的城市,在某些個角落裡時光總是很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0bk9GwBJleJMoPM6D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