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上面 「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龍子橋上的廟
「葉公能從史書走向民間,成為名滿天下、婦孺皆知的人物,完全是因為《葉公好龍》這則寓言。由於寓言把葉公刻畫成言行不一、好做表面文章的人,完全掩蓋了葉公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以致世人對葉公的人品不屑一提,就連他的沈、葉後人對外也羞稱葉公是自己的始祖。其實,歷史上葉公確有其人,他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河南省新蔡城東老沈崗人,因受封於葉邑(今葉縣舊縣鎮),世稱葉公。」近日,記者隨素有「新蔡通」之稱的新蔡縣文聯主席謝石華來到新蔡縣頓崗鄉沈崗村,聽他講述鮮為人知的葉公的故事。
沈崗的前世今生
傳說楚國有一個葉公,特別喜歡龍。他家裡的牆上畫著龍,柱子上刻著龍,各種器具、用品也都裝飾著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知道了,便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裡。龍將頭從窗戶伸了進去,尾巴一直繞到了堂屋的旁邊。葉公看見了天上的真龍,大吃一驚,嚇得渾身哆嗦,失魂落魄地慌忙逃跑。原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這則寓言《葉公好龍》廣為流傳,但鮮有人知道,歷史上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為河南省新蔡城東老沈崗人,因受封於葉邑(今葉縣舊縣鎮),世稱葉公。
「葉公的生卒年月難以考證,大約生於公元前550年,卒於公元前470年,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到沈崗村是在前段時間農忙的時候,村莊附近的農田裡一派豐收景象,洋溢著豐收喜悅的村民們一邊掰著玉米、拾著花生,一邊家長里短地聊著天。遠處,金黃色的玉米棒子堆了一地,一隻小狗依偎在主人身邊,尾巴討好似的不停地搖來搖去。
「清乾隆六十年重修《新蔡縣誌》載:『沈崗,俗傳為沈諸梁冢,余按諸梁為楚之令尹,食邑於葉,而葉之昆陽城內有祠,又曰祠,即墓也。蔡舊治鮦陽城(今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亦曰有沈諸梁墓。意者,沈本為蔡邑人,沈崗其別墅耶。』按照古代官員休養慣例,其休養地要麼是自己的家鄉,要麼是風景勝地。但新蔡歷史上沒有山水園林之勝,葉公築墅靜養的地方,只能是他的家鄉。當時新蔡屬楚,與『葉公是楚人』的記載並不矛盾。」跟隨著謝石華的腳步,記者來到一處名叫龍子橋的水泥橋旁,這裡以前是磚拱橋。記者看到,磚拱橋現在已經變成了水泥橋,殘存的青石雕刻的龍首、龍尾依然鑲嵌在改建後的橋欄兩側,橋北側不遠處立了一座廟,廟裡設有功德箱。
「關於這個龍子橋,還有一段故事呢。」謝石華告訴記者,「《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駐馬店新蔡卷》就記載了一則《葉公與龍子橋的故事》:傳說沈崗過去一圈是水,沒啥人煙。自打沈國的國君帶著一班人躲到這裡避難,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子叫沈崗。後來,沈國太子沈諸梁因在葉縣做官,人們都叫他葉公。葉公在晚年因不滿朝政,假託有病,請假回到老家沈崗養病。養病期間,他幫助群眾治水興利,發展生產,還在沈崗西側挖出一條南北排水港,直通洪河,既方便了排水,又方便了交通。在沈崗的四方出口,沈諸梁又讓人架上吊橋,修通了出路。時間不長,沈崗就形成一個熱鬧的集市,葉公滿意,群眾高興。但不到兩年,楚國發生了叛亂,葉公趕緊回去為楚王救駕去了。後人為了紀念葉公,就在葉公登船離去的大港上建了一座橋,還特意刻了一條大青龍鑲在橋身上。龍頭朝南,龍尾朝北,表示葉公朝南去了。因葉公是沈國太子,後人給這座橋起了個名字,叫龍子橋。」
葉公好龍的真相
「據專家考證,崇尚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特徵,葉公自然也不例外,而葉公所好之「龍」並非僅僅是塗刻在器物上的圖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龍——引水工程。」謝石華告訴記者。
據史書記載,葉公為了開發葉縣東、西二陂灌溉農田,曾在自己辦公之處的牆壁上畫了滿牆施工水系圖。一天,一位來訪客人把牆壁上的水系圖,當成了群龍起舞圖,就毫不隱諱地說:「人言葉公好龍,我看葉公並非真的好龍。」葉公問:「此話怎講?」客人回答說:「風從虎,雲從龍。圖中之龍不畫雲,故從得知。」葉公笑笑說:「我只想引龍出水,不求騰雲駕霧。」客人問道:「何謂引龍出水?」葉公說:「鑿渠引龍,龍就出水了。」客人又問道:「群龍真可以引出水嗎?」葉公說:「少引則宜,多引則懼。」客人又問其中原因,葉公接著說:「引一龍而需工千額,需糧萬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見葉公所好之「龍」,是水利之龍;所怕之「龍」,是怕引水工程過分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由於以訛傳訛的原因,到了戰國時代,韓相申不害編造了一則《葉公好龍》的寓言,收在《申子》一書中。這則寓言經漢初劉向轉錄,得以廣泛流傳,遂使葉公蒙受不白之冤。為此,清人王士祺感嘆道:『地下子高應一笑,世間誰解好真龍。』其實,葉公是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難得人才。」 謝石華說。遂後,他向記者介紹起葉公的豐功偉績:
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葉公被封於葉邑。葉邑是楚國北部的邊防重鎮。據《葉縣誌》記載,葉公主持葉政49年,大興富國強兵之策,在築城固邊、開疆拓土的同時,發動民眾開挖東、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農田,葉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聽說葉公政績顯赫,特意由蔡及葉,與葉公交流治國方略。在此期間,葉公不僅向孔子請教了治國方略,而且還同他討論了倫理道德的標準問題。孔子主張當親人犯罪時應「為親者隱」,而葉公主張應「大義滅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王族白公勝乘隙發動政變,與石紇襲殺令尹(宰相)子西、司馬子期於朝堂,劫持惠王,楚國頓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時,正在老家新蔡休養的葉公聽說後,立即率方城之外的邊防兵趕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國人民的擁戴和支持,稱讚他「國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軍頃刻土崩瓦解,首領白公勝自縊,石紇被烹,楚國得以轉危為安。葉公因功被擢為楚令尹兼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葉公故里在沈崗
「葉公沈諸梁故里何在?這不僅是海內外葉氏宗親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所有關心葉公研究的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早有定論,但是一種誤傳。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葉公故里不在河南省葉縣,而在河南省新蔡縣。」 關於葉公故里的出處,謝石華給了記者以下理由:
其一,葉縣不是葉公故里。葉公籍貫問題正史雖無明確記載,但清朝時修的《葉縣誌·名宦志》明確表述:「沈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時為葉縣尹。楚縣尹稱公,故號葉公。」可見,葉公不是葉縣人,葉縣也不是葉公故里。如果葉公是葉縣人,《葉縣誌》不會這樣表述。2009年3月中旬,謝石華到鄭州綠城賓館參加「河南省炎黃文化研討會2009年年會」時,專門就葉縣為何稱「葉公故里」一事,請教了一同參會的葉公研究專家、葉縣文化局原局長李元芝先生。李先生坦率表示:「葉縣不應該稱『葉公故里』,應該稱『葉姓發源地』。」
其二,葉公居蔡之蔡在何處?先秦史籍中,有多處提到「葉公在蔡」。如《左傳·哀公十六年》:「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國語·楚語》:「子高以疾閒居於蔡」。那麼,「葉公在蔡」之「蔡」當時在何處呢?從蔡國遷都與沈諸梁生活的年代分析,可以肯定,「葉公在蔡」是在新蔡。1994年版《新蔡縣誌》:「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國於古呂國地,為別其舊,稱之新蔡國。『新蔡』一名由此始」。「周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遷州來(今安徽省鳳台縣下蔡鎮),新蔡縣地復入楚。」公元前447年,楚國再次滅掉蔡國(州來)。史籍關於「葉公在蔡」的時間分別為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87年~前479年。公元前491年,正是蔡國二次滅國遷下蔡的第三年,新蔡已再次淪為楚地。上蔡作為國都早已被廢掉,下蔡(州來)正是吳國的勢力範圍。葉公作為楚國的地方官員,治葉兼治蔡應是順理成章的事。《上蔡縣誌》、《鳳台縣誌》及相關史籍均未見到沈諸梁及其祖上居其地的記載。由此可證,葉公居蔡之蔡只能在新蔡,而不可能在上蔡或下蔡。
其三,葉公築墅在沈崗。清乾隆六十年重修《新蔡縣誌》載:「沈崗,俗傳為沈諸梁冢,余按諸梁為楚之令尹,食邑於葉,而葉之昆陽城內有祠,又曰祠即墓也。蔡舊治鮦陽城(今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亦曰有沈諸梁墓。意者,沈本為蔡邑人,沈崗其別墅耶。」按照古代官員休養慣例,其休養地要麼是自己的家鄉(如明代新蔡籍著名詩人張九一回籍築南塘別墅),要麼是風景勝地(如河北籍清末重臣、民國總統徐世昌退隱輝縣百泉)。但新蔡歷史上沒有山水園林之勝,葉公築墅靜養的地方,只能是他的家鄉。當時新蔡屬楚,與「葉公是楚人」的記載並不矛盾。
其四,權威書刊表述。2002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印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明確表述:「沈諸梁(生卒不詳),河南新蔡人,字子高。春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專家。楚莊王左司馬沈尹戍之子,封於葉邑(今平頂山市葉縣舊縣鎮)為尹,遂定居於葉,史稱葉公,《葉公好龍》這則寓言就出於此。海內外葉姓華人尊其為始祖。」?
來源:葉氏
讚賞
熱點資訊
1、大家好!我姓葉,這是我的個人簡歷,請大家多多指教!
2、超過10萬點擊率的葉氏族歌,一直深受葉氏族人喜愛與傳唱,好聽!
3、了不起的葉氏宗族,此文獻給全球700萬葉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