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罵早戀了,他們也是好孩子

2020-12-27     芭莎星時尚

原標題:別再罵早戀了,他們也是好孩子

林依輪小兒子林子軒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曬出與女友的甜蜜合影,2003年出生的林子軒今年17歲並未成年,引起了大眾對其早戀的討論。

林依輪在迅速在微博上做出回應,表示兒子與女友認識很多年,兩人還像小時候一樣好。當父母的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們快樂幸福,早戀晚戀我們不給孩子立下規矩。幸福的事孩子不隱瞞、不隨便,雙方父母也都尊重和祝福,那就過好當下吧。」同時配文分享了小兒子與女友的合照。

而在林子軒的社交平台上,也時常看到近幾年與金髮女友的生活點滴,一起上課一起遊玩一起長大。

青梅竹馬的感情在雙方父母的保護下十分甜蜜,不得不是一段令人羨慕的佳話,而林依輪從父母角度對早戀的話題分享其態度,也得到了網友們的稱讚。

林子軒曾在社交平台上對女友真情表白

是啊,都2020年了(2020都要過完了!)我們討論了太多自由和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同樣也在進步當中,也是時候給「早戀」這個詞伸張正義了。

中國家長對待「早戀」這個詞,非常帶有貶義。未成年人禁止戀愛是傳統家長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孩子們有了喜歡的人第一選擇的傾訴對象,自然也不會是家長。而在國外對於「Teen Love」的定義,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本身,多數為美好和期待。

從人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育的角度看待,孩童時期對異性產生喜歡,是一件非常正常且必須經歷的過程。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一般從3、4歲開始產生對異性的喜歡,對其產生好奇、並且表達喜愛,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在教育專家孫瑞雪的著作《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當中,把兒童經歷的這個階段稱為「婚姻敏感期」。

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到了上小學的階段,孩子對異性表達喜歡的方式會更加明確、直接。

除了對父母的婚姻關係產生極大的好奇,喜歡和身邊人玩「過家家」,與同學、父母、家人、小夥伴進行家庭角色扮演,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對兩性關係有最初的探索。

而到了12-18歲上初、高中的階段,青春期當中孩子們對異性的喜歡,還會混雜著體內荷爾蒙的影響。這個階段的他們喜歡、欣賞異性,可以說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心理諮詢師曾奇峰曾表示,「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對異性還沒有一點興趣,那才是特別可怕的一件事情。」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談戀愛,就表示父母沒有大的問題。反之亦然。」

作為過來人的我們心裡都清楚,青春期的喜歡單純且懵懂,不僅不是錯誤,還將代表著情感經歷中的最美好階段,

在青春的回憶中如果有一段美好的情竇初開,成年之後再面對親密關係也將會更加順利。

「當孩子對異性有好感時,如果父母的態度是接納和認同,孩子在成年後的感情生活會更順利。」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幸福來說,最重要的經歷之一便是這段「早戀」。「早戀」的經歷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戀愛觀,婚姻觀,影響著一生的幸福。

而在很多關於「早戀」的負面影響的報道中,其實引發悲劇的並不是孩子「早戀」本身,而是與父母、老師之間的矛盾激化所致。

傳統父母與校園面對孩子早戀通常會進行簡單粗暴的制止,辱罵甚至更加極端的處理方式,對於已經有強烈自尊心,以及有獨立情感的青春期少年來說,這種逼迫會完全把父母列入自己內心世界的對立面,本該最值得信賴的父母,反而變成了敵人、甚至仇人。

而且因為父母的過激表現、一味的打壓、提醒,很容易激起了孩子逆反心理,本來青春期的懵懂很可能在父母的激化下索性直接變成「早戀」了。

《小歡喜》里方一凡和喬英子被媽媽看到了兩個人擁抱,本來只是好朋友之間的安慰,卻被兩位媽媽誤以為早戀。

最後把兩個關係很好的朋友直接逼成了情侶關係,報復性地承認兩個人戀愛了。影視化的表現或許跟現實生活中有些許差異,但方一凡和英子在這件事上的叛逆心理其實非常真實。

青春期戀愛真的影響學習嗎?

澎湃新聞在2017年做的一項「高考狀元戀愛調查」發現:

在40名高考狀元中,有16人戀愛過,占比40%;還有18人憧憬談戀愛,占比45%。

另外在這些經歷過戀愛的狀元中,93%的人認為早戀對學習成績沒有任何影響。還有一位狀元坦言:「高中學習壓力比較大,如果有人和自己一起並肩奮戰,我覺得還是挺好的。」

同樣有學者專門針對青春期戀愛和學習成績的關係做過調查,發現孩子成績差,跟早戀沒啥必然聯繫。孩子本身成績就不好,戀愛確實是他逃避學習和壓力的一個途徑,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即使被制止了戀愛,並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許本身並沒有因為早戀而受影響,而反倒是因為要「防著爸媽」而花費了太多的精力,才影響了學業。

黃磊曾在上節目談論起對「早戀」的看法,直言自己很否定這種說法。

如果15歲的女兒戀愛了,在這樣一個懵懵懂懂情竇初開的青春期,那會是件美好的事。而且就算女兒把日記或者手機放在桌子上,他都不會去偷看一眼!

當然,對於青春期的戀愛雖然不應該歸結為錯誤,但同樣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在建立良好溝通的情況下給予正確指引,教會孩子怎樣去面對和承擔,是建立愛情觀最重要的一步。

黃磊表示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戀愛,首先會幫助孩子往健康的方向上引導,包括在性方面,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面對孩子青春期戀愛,家長在平等且尊重的態度基礎上,在孩子處理感情關係上給予的正面幫助和引導。

幫助孩子確定其對戀愛對象的感情、講述成熟愛情的正確姿態,以及對於青春期戀愛這件事的分量和邊界都與孩子達成共識。

《小歡喜》中雖然兩位媽媽對於方一凡和英子的疑似戀愛過分干涉和關注,但是爸爸的態度起到了正面的表率。

給18歲的方一凡擁有了感情狀態給予了正面認可:「你現在就是男子漢了」,然後非常認真的給方一凡提出兩點邊界:尊重女生且對性行為做好措施。

在青春期這樣一個單純懵懂的時期,孩子大大小小的想法家長都是可以正向引導的。

在林依輪小兒子的戀愛當中,父母絕對是兩個孩子心目中最堅強的後盾,才有林依輪口中這句「孩子不隱瞞、不隨便,雙方父母也都尊重和祝福,」

林子軒與女友、家人、朋友出遊合照

足夠自律的孩子從來不是建立在強制的脅迫下,而是基於100%的信任及尊重,以及正確理性的教育引導。

當年家長們集體吶喊的「戒網癮」,被電競少年們用成功化成榮譽,我們更加相信尊重與信任的力量,也相信當我們這代人過來人成為父母,對下一代的教育能更加理性、尊重且允許人文更多元化的存在,優秀從不止同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sf1pXYBetPpsA5IAJ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