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慘澹的鈦媒體,提供答案的教科書,不需要深度的用戶互動

2019-08-22     媒玩兒

說到鈦媒體、虎嗅、36氪的文章,你的印象是什麼?

文章很長、很專業、能看到最新的創業及科技類信息……

但我們往往會發現,在這些APP里,文章的評論區,用戶的留言往往不多。

提問

這類專業的長文,用戶的互動不多,是代表著這類文章沒有受眾嗎?

回答

1、用戶的心態決定互動量低

寫這類深度長文的人,都是行業里的專家,他們寫這些文的時候,潛台詞永遠是:你閉嘴。

他們給大家的是答案,而不是話題。一方面,讀者會覺得,你是專家,那我就聽你的唄。

另一方面,這類APP的很多用戶,在閱讀的時候,抱著的就是仰視心態:我要到那兒找答案。你想想,當你看教材的時候,會有互動的心思嗎?絕對沒有。

有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受眾心態的問題。所以說,這類APP能夠存活,是因為它們的瀏覽量都還不錯,但能交互什麼呢?最多就是用戶給文章一個贊,或只是「文章寫得真不錯」這類的評論。

所以,這類文章是獲得不了很深的交互的。

2、想要獲得深度互動,必須注意三點

如果我們是在做戳中用戶知識面盲區的內容,同時想要得到深度交互,那麼,我們在做內容的時候,就不光要戳中別人的知識面盲區,還要在最後轉梗。

梗要轉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轉到能夠觸動大家的話題,而這樣的話題,通常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

1)心態上要平視視角

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很專業,但如果想要和別人一起探討,就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調性拉得低一些。最好是與用戶保持一個平視的視角,甚至把自己拉得比用戶低一些也沒有關係,因為在文章的前面,你已經印證了自己很專業。

2)說的話要別人聽得懂

在內容里,敘述完專業部分之後,你可以說「好了,專業且晦澀的內容說完了,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個事兒吧!」

這是很多特別厲害的教授在課程里會有的統一話術,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下面說的話,不再那麼晦澀難懂了」。

3)聊的是別人懂的事兒

如果你的專業是太空宇宙科學,在一個普及知識的課堂上,一開始就說火箭發動機的原理,那可能就會沒人懂。

如果你先從汽車發動機開始聊,大家至少知道汽車的發動機的功率和排量大小,這樣聊,至少能讓聽眾帶入情景,有的可聊。

總結

只有這三點都具備了,才可能引發用戶的互動。

而虎嗅、36氪、鈦媒體這類的APP,就沒打算做這些事,因為它們就是想把自己放在最高級的位置上,讓大家仰視。比如打開36氪的標語就是「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其實這類APP和咪蒙做的事一模一樣。這類APP里的每篇文章都特別牛嗎?不一定,但他們塑造好了自己的調性。咪蒙每天的一碗毒雞湯都很勁道嗎?其實也不是,但她塑造了完美的調性,籠絡了這麼一波有需求的人。

所以,如果說想找創業公司、科技領域的信息時,我第一個想到的也會是它們,因為它們對口碑和調性的塑造很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rzcvmwBJleJMoPMY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