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孩子的身高發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無數父母期望著孩子「增高」,期望孩子的未來能有個高挑身材,即便是比別人只高了一厘米,那也彌足珍貴。
身高的高低意味著孩子將來氣質的好壞,很多父母之所以憂心孩子身高發育,就是怕孩子長出「五短身材」影響氣質。
可偏偏擔心什麼來什麼,往往生活中越是擔心孩子身高矮,孩子的身高越是發育慢半拍,尤其是當孩子骨骺線閉合之後,再想「人為增高」就顯得費力不討好了,不僅如此,往往骨骺線閉合後的「助高行為」,極易弄巧成拙,導致孩子越長越胖,成了眾人口中的「矮冬瓜」。
曾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80%幼齡兒童的身高發育屬於「慢發育」,也就是存在滯後現象,小時候發育不明顯,等到青春期可能在2、3個月就能竄高一大截,這一表現在男孩身上尤為明顯。
正因如此,不少父母常把「慢長長」掛在嘴邊,殊不知卻忽略了孩子骨骺線的發育情況,錯過了最佳助長期,等到發現問題後為時已晚,各種助長措施沒效果不說,還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什麼是骨骺線閉合,有信號徵兆嗎?
骨骺線指的是孩子身體胳膊、腿部的長骨骼末尾兩端的軟骨透明帶,它會隨著年齡發育逐漸變短,等到什麼時候和上部骨骼完全閉合了,就說明骨骼發育完全,基本停止增長了。
一般情況,男孩的骨骺線閉合晚(20-23歲),女孩的骨骺線閉合早(16-18歲),因此對男孩身高發育民間就有了:23竄一竄的說法。
骨骺線閉合之前,孩子的身體實際上是會發出信號警示的,提醒父母孩子身高發育已經臨近「末尾」,對孩子身高發育不滿意,要抓緊彌補,錯過就晚了:
二:骨骺線閉合後的「增高行為」有用嗎?當心弄巧成拙
身高發育這件事,不少家長都是「事前不急事後急」,當發現孩子身高已經明顯落於人後才開始補充各種營養,逼迫孩子鍛鍊,逼迫孩子多休息,而這種突髮式的增高行為,很容易好心辦壞事,孩子身高沒長不說,反而越長越胖。
其實骨骺線閉合後,會給孩子身體釋放肥胖預警信號,若是沒讀懂,就別怪孩子成為矮子之後,又長成了胖子。
身高發育和日常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自律性的好壞會影響到骨骺線的閉合時間,生活中的壞習慣越多,孩子的骨骺線閉合可能越早。
1)習慣熬夜
生長激素的分泌時間段是在夜間0-2點和清晨4-6點,而且基本在孩子熟睡三小時後才會自主分泌,也就是說,每天9點後才上床睡覺的娃,可能錯過第一階段的生長激素分泌,影響本身發育,長期發育慢,就會促使骨骺線提前閉合。
2)久坐,久躺不運動
不愛運動的孩子發育慢,容易發胖,同時因為骨骼縫隙的骨骺線發育的特殊性,缺乏運動會導致它們提前閉合,影響整體發育。
對孩子身高期許比較大的家長,要堅持不懈地對待身高發育計劃,記錄孩子身高發育表,及時根據發育做出調整。
一般來講孩子3歲起,就該記錄每年的身高發育狀況了,發現數值異常要及時就醫,根據身高測評合理調整作息和飲食安排。
身高數值的增加和家長的用心良苦脫不了干係,在整個助長過程中也要避免過度催長引發的「長肉不長個」,五短身材對孩子來說會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
寶媽們,你家孩子有骨骺線有釋放閉合信號嗎?抓緊最後的黃金時間,帶娃運動長個吧,沒準還能竄一竄。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