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內分泌 | 糖友頭暈,想不到竟是這個問題

2023-10-11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簡說內分泌 | 糖友頭暈,想不到竟是這個問題

黃先生,一位44歲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但自己也未太在意。然而,最近一年,他的身體出現了令他疑惑不解的頭暈症狀。更奇怪的是,他發現這種頭暈並不是一直存在的。在床上躺著時,頭暈感幾乎沒有,但每當他從床上坐起,或者從蹲下站起時,頭暈就會纏上他,反覆出現,還逐漸變得更加嚴重。黃先生為此多次就醫,接受了一系列檢查,包括頭部CT掃描、頭部血管造影、頸部血管超聲以及TCD等,但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頭暈的困擾讓黃先生備受煎熬,對他的生活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最近,他發現自己的血糖波動大,就前往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內分泌科尋求檢查和治療。

在住院期間,醫生對黃先生進行了一系列血壓監測,並發現他在清晨醒來時頭暈,並且血壓偏低。通過動態血壓監測和臥立位血壓測試,發現黃先生平躺時的血壓是110/80mmHg,但當他站立起來時,0分鐘和1分鐘的血壓竟然無法測量出來,直到2分鐘後血壓才可測出,但也是偏低,僅有90/70mmHg。醫生根據這些結果診斷出黃先生患有比較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這是糖尿病可能導致的神經病變特殊情況,常常被患者忽視。

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指在體位改變時,特別是從臥位到站立位時,血壓明顯下降的一種疾病。正常情況下,人在起床或站立時,身體會通過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來保持血壓穩定。然而,某些疾病或病理因素可以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使得血壓無法有效地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病變形式,除了導致四肢麻木無力等症狀外,也可以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高血糖損害了自主神經,導致起床、站立時外周血管無法及時收縮以維持正常血壓,進而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診斷體位性低血壓通常需要進行體位傾斜試驗。在這個測試中,患者在仰臥位休息5分鐘後迅速站立,觀察血壓的變化。如果在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至少20mmHg或舒張壓下降至少1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的症狀包括頭暈、眩暈、暈厥等,嚴重時可能導致摔倒、骨折等併發症。這種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並且嚴重情況下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於存在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如何治療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和食鹽攝入:增加水分和鹽分的攝入可以有助於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壓。患者應飲用足夠的水,並在醫生指導下適量增加鹽的攝入量。

2. 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可以用於增加血管收縮和提高血壓。常用的藥物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和鹽皮質激素,這些藥物能夠增加血壓並改善體位性低血壓的症狀。然而,藥物治療的效果往往是短暫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監測。

3. 中醫治療:中醫常將體位性低血壓歸類為眩暈、厥證或肢痹等範疇,核心問題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損傷了元氣,導致了陽氣不足,溫煦、運化受阻,進而導致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出現,阻滯絡脈,引發了本病。因此治療上特彆強調調補腎陽,兼顧祛痰化瘀的方法。

針對黃先生的情況,內分泌科醫生選用了科室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經驗方-消渴痛痹方,並做了加減,特別加用了淫羊藿加強補腎固本;針對雙下肢麻痹,加雞血藤、絡石藤通絡止痛;加葛根緩解頸項腰背僵直。既溫補陽氣,同時配合活血化瘀、通腑瀉濁的藥物,再輔以外治法如熱敷、艾灸等,共同治療改善症狀。經過一周的治療,黃先生頭暈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早晨起床已無特別頭暈。出院後繼續服用中藥,現在頭暈明顯減少。

總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會導致各種併發症。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方案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制定。

另外,體位性低血壓也要注意日常生活調攝:保持適當的體位轉換速度,避免過快地從臥位到站立位,以減少血壓下降的程度。此外,鍛鍊和身體活動有助於提高血流量和血壓,可以改善體位性低血壓的症狀。

  • 簡說內分泌 | 中秋節,糖友們如何健康吃月餅
  • 簡說內分泌 | 反覆出現頭暈?當心是糖尿病來敲門!
  • 簡說內分泌 | 糖友出現心慌心悸,別只關注心臟問題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內分泌科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採用中醫藥辨證和中藥燙熨、熏洗、針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療法對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熱等感覺異常。

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醫治療,保護胰島功能,強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腸病變,中醫藥治療改善患者長期便秘、腹脹。

對反覆發作、遷延難愈的痛風性關節炎,採用中藥內服和梅花針治療,減輕症狀,減少發作頻率

糖尿病足,採用中西醫外治保守治療,減少截肢風險。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臨床見腰背及雙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診治疾病:甲狀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狀腺炎、甲亢心、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肥胖病、垂體疾病、腎上腺疾病、特發性水腫、高泌乳素血症等。

劉振傑 主任醫師

擅長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胃腸病等糖尿病併發症以及代謝綜合徵、痛風、多囊卵巢、甲狀腺炎等內分泌病代謝疾病。

本期作者:

陶一鳴 住院醫師

醫學碩士,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脂血症、痛風等內分泌代謝相關疾病的診治,對糖尿病併發症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有一定的臨床經驗。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內分泌科 陶一鳴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fcca0738ad9ee6d00a4019383101212.html